2015年「三八」節前夕,「女權五姐妹」因籌劃反對公共運輸性騷擾行動而被捕,該事件成為中國女權運動標誌性拐點。十年來女權主義相關話題和公共空間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壓。從「女權之聲」被消音,到#MeToo話題被審查,再到女權人士賬戶大規模關閉。「五姐妹」之一李麥子在接受DW專訪時表示仍對未來抱有希望—「因為有壓迫的地方,就有反抗。
2015年三八國際婦女節前夕,王曼、鄭楚然、李婷婷、韋婷婷和武嶸嶸等五位中國女權行動者計劃舉行反對公共交通性騷擾的公眾維權活動。然而在行動前夜,五人分別在廣州和北京等地被警方抓捕,罪名是「尋釁滋事」。此事件後來被稱為「女權五姐妹案」。
女權五姐妹之一、女權行動者李麥子(原名:李婷婷)對德國之聲表示,該被捕事件對其生活帶來了深遠影響,很長一段時間「只要聽到有人敲門都會非常緊張」,但也表示,五姐妹被捕也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的中國女權運動的一個拐點。事件本身在國內和國外都引起了巨大聲浪,並且促進了公眾對「反性騷擾」概念的認知。

今年離該事件已過去整整十年。這十年裡,中國女權運動以及整體婦女權利狀況經歷了複雜的變遷。一方面,大眾性別平等意識在提升,性別意識在覺醒,越來越多女性和性少數群體開始尋找渠道與方式表達訴求,比如表達對職場性騷擾、家暴、性別歧視與性別暴力的反抗等。
另一方面,女權行動者不斷被打壓,性別議題被一步步邊緣化,女性話題相關的發聲渠道越來越狹窄,被審查的敏感詞在不斷擴大,公共討論空間被不斷壓縮。
「女權之聲」被消音
2018年,中國最富盛名的女權媒體「女權之聲」在中國最大的兩個社媒平台微信、微博雙雙被封禁。騰訊給出的理由是《網路安全法》中提到的「擾亂社會秩序、公共安全、國家安全」。違規內容是其在微信上發布的一篇介紹三八婦女節線上反性騷擾活動的《最強婦女節過節指南》。「女權之聲」微博號「被消失」後,不少聲援「女權之聲」的微博帳號亦遭封禁,「女權之聲」四個字及其頭像遭微博全面屏蔽。

「肖美麗事件」觸發女權帳號被封禁浪潮
2021年三月底,女權主義者肖美麗與朋友在餐廳就餐時,因勸阻鄰桌男性吸煙,遭到了對方充滿性別歧視的語言暴力,並被潑灑了疑似火鍋熱油的不明液體。肖美麗與其友最終報警,並將此事件影片發在網上,影片引起諸多網友共鳴,迅速引爆輿論,很多人開始講述自己在公共場所遭遇的「男性霸權氣質」暴力。該事件很快沖上微博熱搜第二。
然而肖美麗事件卻引發了一場反女權主義者的網暴。極端民族主義的微博大V開始「人肉」肖美麗,挖掘出其女權行動者的身份和經歷,並進行抹黑。然而單獨攻擊其女權主義者身份不夠「師出有名」,肖美麗2014年手寫標語「風雨中抱緊自由,pray for HongKong」的照片被挖出,並被貼上「港獨」標籤。至此,煽動仇恨的言論愈演愈烈,開始稱肖美麗與其微博好友是「受境外勢力指使」,「要把矛頭指向政府」,肖美麗微博帳號被封禁,平台剝奪了其為自己辯解的機會。

打壓行動從微博到微信、再到淘寶、豆瓣
肖美麗被「噤聲」後,眾多女權主義者在微博上對其進行聲援,卻同樣遭到封禁或「禁言」,其中包括擁有數十萬粉絲的女權帳號。這股封禁浪潮甚至波及至微信平台上的女權公眾號,理由是「煽動性別對立」。
一周後,肖美麗淘寶店中帶有「女權」字樣的商品「被下架」,理由是「含有違禁訊息」。淘寶稱自己是「中立平台」,因而不建議商品使用「女權」字樣。
緊接著豆瓣上逾十個女權小組被解散,不僅如此,被封殺的小組名稱立刻被設為敏感詞匯,若有用戶發布包含其名稱的動態亦會被平台刪除。豆瓣平台給出的小組解散理由為「含有極端主義、激進時政和意識形態內容。」


網路審查打擊中國「#MeToo」運動
2018年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畢業生羅茜茜實名舉報教授陳小武性騷擾,中國「#MeToo運動」自此掀開帷幕。此後越來越多來自社會各階層,各行業的人受到鼓舞在社媒上講述自身受害經歷並曝光施害者。此後社會上有關職場兩性不平等,反家暴,生育權等性別相關議題的討論開始增多。
其中標誌性案件包括周曉璇訴著名電視主持人朱軍性騷擾一案,以及網球名將彭帥舉報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曾對其實施性侵。
然而#MeToo很快成為敏感詞匯並遭到網路審查。朱軍案爆發後微博迅速刪除相關熱搜貼文,並將「米兔「」我也是」等列為禁詞,該案庭審期間,豆瓣微博等平台上轉發庭審消息或表示聲援周曉璇的帖子均被審查,微博相關話題被禁止搜索,更有多名博主因此遭禁言或封號。彭帥的帖子則數十分鐘內即遭刪除,涉事相關人員姓名以及「網球「」總理和我」等均成為敏感詞。
2021年,中國女權運動的記者、活動人士、中國#MeToo運動的核心人物黃雪琴被警方逮捕。2024年,黃雪琴被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

「受害者」被污名化為「加害者」
女權活動家李麥子對德國之聲表達了中國女性在對抗性別暴力時面臨的壓力與困境。麥子表示,此類性騷擾案件上法院很容易因證據不足而被駁回,一旦敗訴經常反被起訴誹謗,「上法庭的代價是很大的。」
李麥子認為,在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裡,男性作為既得利益者對支持女性對抗性別暴力是缺乏動力的。
最新一則案例則是中國大連工業大學今年7月發布通告稱該校一名女生因「與外國人有不正當交往」,「有損國格、校譽」,擬開除學籍。批評人士認為該決定具性別歧視意味。作為具有性自主權利的成年女性,在涉嫌被侵犯隱私權與受教育權之餘,卻因「與外國人發生關係」而被扣上「行為不檢點」的帽子,甚至上升為「有損國格」,其背後仍是將女性物化為男性附屬品的舊有觀點模式而對其進行道德貞操審判。
「女權主義」政治化、意識形態化
長期以來,中國執政黨對可能引發社會不穩定的各類活動表示警惕。中國社交平台大面積封禁女權運動人士帳號,並解散女權主義相關小組後,「女權之聲」創始人呂頻曾對德國之聲表示,現在中國已沒有任何社交平台對女性或女權議題友好。
打壓女性主義話題,收緊公共討論空間,令女性主義的共同群體無法聚集,「人們在網上相互失散會大大削弱女權運動的力量」,呂頻表示。
李麥子表示女權在中國已被高度政治化,全國婦聯將「女權主義」作為一種西方意識形態,將其與自己的「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做切割。
女權主義在中國意識形態化的後果之一便是導致女性相關議題被「異化」、「外來化」,甚至性少數等議題被污衊為西方境外勢力或者被看作是西方舶來品。這也使得眾多攻擊女權帳號的網路大V博主打著「愛國」旗號,以政治污名化作為手段,行使的卻是性別暴力之實。
對未來的展望
近年來,中國社會面臨日益增長的人口危機和生育率下降問題,中國官方多次強調女性回歸家庭的重要性,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3年對全國婦聯發表講話時呼籲加強對年輕人生育觀、家庭觀的引導。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強調女性自我意識和生育自主權的女權主義被視作與官方政策背道而馳而很難獲得支持。
再加上日益加劇的網路審查,李麥子認為,女權運動面臨的挑戰比過去更加嚴峻,但「仍對未來抱有希望。」
她表示:「中國未來女權的發展整體上是震蕩前進的,因為有壓迫的地方就有反抗,女權在中國不會停歇。目前女權運動已經進入以經濟社會和文化為主的,政策倡導為輔的階段,新媒體時代的中國女權運動是去中心化,去組織化運動,個體會承擔很大的風險去維權,但是支持者也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幫助女性維護自己的權益。」
轉載自《德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