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拉斯洛(László Krasznahorkai),以表彰其“在末日恐怖的背景下,以引人入勝且富有遠見的創作重申了藝術的力量”。獲獎獎金為1100萬瑞典克朗。
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拉斯洛,1954年生,匈牙利作家。2015年布克國際獎得主,代表作《撒旦探戈》、《反抗的憂鬱》等。風格特點為複雜的長句和後現代的結構形式。他是匈牙利第二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頒發該獎項的瑞典學院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拉斯洛是一位偉大的史詩作家,他的作品繼承了從卡夫卡(Franz Kafka)到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的中歐傳統,其特點是荒誕主義和怪誕的誇張”。
該聲明讚揚這位匈牙利作家稱,“但他的才華橫溢,而且他的作品也借鑒了東方風格,採用了更具沉思性、更精準的基調”。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拉斯洛的小說背景橫跨中歐偏遠的村鎮,從匈牙利到德國,最終抵達遠東。在中國和日本的旅行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國作家、評論家桑塔格(Susan Sontag)將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拉斯洛稱為當代文學的“末世大師”。瑞典學院表示,“這是她(桑塔格)在閱讀了該作者的第二部作品《反抗的憂鬱》後得出的結論”。
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拉斯洛是繼凱爾泰斯·伊姆雷(Kertész Imre)於2002年之後第二位獲得該獎項的匈牙利作家,獎金高達1100萬瑞典克朗(約合120萬美元)。
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拉斯洛出生於匈牙利東南部靠近羅馬尼亞邊境的小鎮久洛。他1985年的突破性小說《撒旦探戈》以同樣偏遠的鄉村為背景,在匈牙利文壇引起轟動。
瑞典學院指出:“這部小說以極具暗示性的筆觸,描繪了共產主義垮台前夕匈牙利鄉村一個廢棄集體農場里一群貧困居民的場景”。在該地區,集體農場是在共產主義統治初期農田被沒收時建立起來的,到1989年共產主義結束時,許多集體農場已成為管理不善和貧困的象徵。
瑞典學院稱,“小說中的每個人都在等待奇蹟的發生,而這種希望從一開始就被書中卡夫卡的座右銘所刺破:‘既然如此,我只能等待,卻錯過了’。”
2017年,《撒旦探戈》中文版出版,是他在中國出版的第一本小說。《新京報·書評周刊》當時報導稱,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拉斯洛來過中國很多次,對李白和儒家經典的理解可能比很多中國人還要深刻。他還有一個中文名,好丘,意思是美好的山丘,以及對孔丘的喜愛。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