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省吾 Shogo Lim(台湾独立建国聯盟日本本部中央委員)
自民黨於10月4日選出高市早苗為新任總裁。雖然自民黨在參眾兩院的席次未過半,但在野各黨因價值觀差異,預計無法推出共同候選人,高市可望在10月中旬臨時國會的「首班指名」(內閣總理大臣指名選舉)中,被選為日本首位女性首相。
然而,高市早苗出任首相的歷史意義,並不在於性別。如果她最終能在歷史課本上留下名字,理由必然是以下兩點:
・少數明確指出中國是威脅,並採取具體措施的日本首相
・重建經濟,讓日本國民實質收入增加的首相
處理中國威脅,是她想做的事;
重建日本經濟,是她必須做的事。
積極財政:重建日本的關鍵
近年日本社會排外言論升溫,其根本原因仍在於經濟停滯。當生活日益艱難,國民自然容易相信「外國人搶走工作」等簡單的仇恨敘事。然而,全球性通膨是各國共同面對的挑戰,但島國中的人民很難察覺這一點。
不同於自民黨主流的「保守財政」,高市主張以「積極財政」策略,以政府主動投資來降低企業與民間成本,進而刺激投資與消費。但其最大門檻仍是財源。
在「朝小野大」的國會格局下,自民黨必然面臨在野黨的嚴格監督。高市上任後,預料將與主張減輕或廢除汽油、輕油稅的國民民主黨協商,藉降低物流成本讓民眾「有感」高市內閣的「本氣」。

對中政策:從經濟安全到文化防線
對高市而言,處理中國威脅與重建經濟是一體兩面。她長期推動《經濟安全保障法》,防堵中國商業間諜竊取技術;在資訊安全上,也主張立法強化規範。這些措施旨在維持日本的技術優勢與產業韌性。
然而,日本民間更關注的,是中國資本的滲透。除了媒體報導的水源地與無人島收購案,更多「異變」其實發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就如日本各地的「台灣料理」餐館中,有九成都由中國人經營,近來日本各大觀光地小吃與土產店也大批被中資收購。隨著中國抹茶產量追上日本,甚至出現中國人在日本販售「中國產抹茶」的奇特現象。外國旅客到日本體驗到的,可能是「中國製的日本文化」。這對中國投資者來說是商業行為,對日本人而言卻是一種文化侵佔。
因此,選民也會期待曾任經濟安全保障大臣的高市,能提出具體反制方案,讓日本重新找回文化上的自信。
黨內挑戰:孤高的領導者
高市在自民黨內的基本盤不穩,一直是她的阿基里斯腱。不愛應酬、早早脫離派系、保守立場明確,使她在黨內常被視為「有點距離感」的人。她經常提出法案卻難獲黨內支持,擔任大臣推動政策時也常感到綁手綁腳。
部分媒體預測,她可能得不到自民黨內各有力者的支持,最後只能倚賴麻生派與舊安倍派人馬。但筆者持不同看法。正因她未與派系深度掛鉤,反而能跳脫「好朋友內閣」的框架。自民黨經歷連續三次選舉失利,已無再內鬥的餘地;若此時拒絕高市的入閣邀請,反倒損害形象。
真正的考驗,是她能否將一支各懷鬼胎的隊伍整合成有戰力的團隊。高市政權能維持多久,取決於她的領導力與柔軟身段的展現。
高市是「親台派」嗎?

從政治倫理的角度,筆者認為任何政治人物都不應自稱「親」他國。高市早苗也不例外。她的優先順位必然是日本利益。若自稱「親台」,反而會被日本選民質疑。
比起親台派,筆者更想稱她「知中知台派」——既了解中國威脅的嚴重性,也理解台灣在亞太安全架構中的關鍵地位。
台灣作為中國滲透的「重災區」,在防堵法律戰與資訊戰方面有實戰經驗,例如立委沈伯洋長期以來推動的工作,這些經驗都可成為台日合作的基礎。此外,建立「非紅色供應鏈」也是雙方可深入交流的領域。
不將高市稱為親台派,另一原因是避免台灣社會的過度期待。若將她浪漫化為「親台政治家」,那麼她與中國的任何往來都可能被刻意見縫插針為「背叛台灣」。事實上,日本首相不可能把特定國家排除在外交之外。可以預期,只要高市政權與中國互動,中文媒體必然出現「疑日論」,企圖挑起台灣社會內部分歧,破壞台日互信。
日本的轉變與台灣的機會
無論高市政權能否長期維持,高市首相的誕生象徵著日本的轉變。保守經濟已無法讓國民有感,自民黨選擇押注於高市的「積極財政」,試圖從困境突圍。這是一場高風險賭局:成功,將重新定義日本經濟;失敗,則可能債留子孫。
在台日關係上,明確認知中國威脅的高市,勢必將台灣視為戰略合作對象。繼美國之後,日本對台政策也可能從「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台灣政府如何把握契機、為國家爭取最大利益,在國會被癱瘓的現在,考驗的是行政部門的判斷與魄力。
時代的轉捩點
台灣社會中也有人質疑,高市的保守價值觀與台灣的進步價值相衝突,難以信任。筆者必須說:現在的日本不是中國,不會刻意介入他國內政。與保守高市政權合作,並不意味台灣的進步價值會受影響。
高市早苗政權的出現,讓東亞局勢站上新的十字路口。台灣無論選擇前進、轉彎,甚至是回頭,都是公民共同的抉擇。沒有人知道正解,但一路上多一些朋友相隨,走起來也能互相支援,就不那麼孤單。
如果選舉的秘訣是「票多的贏、票少的輸」,那國際政治的真理就是:「多一個朋友,少一個敵人。」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