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廣記者
9月初,中國以舉辦上海合作組織「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峰會」以及隨後舉行的盛大閱兵式展開魅力外交,吸引了全球的目光。這兩件大事不僅彰顯了中國在全球南方和多級世界的中心地位,也展現了中國不斷現代化的龐大軍力,以及習近平打造獨立於西方的新秩序,同時強化對全球、尤其對歐洲的經濟和戰略影響力的決心。除了令人矚目的武器庫,在北京盛大的閱兵式上,中俄朝三國領導人罕見並肩現身,談笑風生的畫面更令人印象深刻,凸顯了「反西方軸心」的形成,並勇於挑戰美國主導的西方秩序。北京的盛大閱兵式傳遞了怎樣的信息?如何看待中俄朝三國領導人重新一起公開亮相?我們帶著諸多問題,連線到歐洲之聲主編潘永忠先生,請他就與北京大閱兵相關的話題來闡述一下他的觀點。
法廣: 首先請談談,您在觀看北京大閱兵視頻時的感受。
潘永忠:通常來說,多數男士鐘愛觀看足球賽,也熱衷觀摩閱兵,其中道理很簡單:1、兩者均呈現了眩目的儀式感,足球賽通過滿場的熱烈、狂歡、充滿期待的臨門一腳;閱兵通過各兵種隊列的氣宇軒昂、整齊劃一,及耀眼的各兵種先進裝備,展示了莊重、嚴肅、神聖的整體氣勢。2、兩者均追求「卓絕」與「頂級」水平。足球賽講究的是技術水平和戰術素養,智慧而勇猛,細膩而激烈,比賽中充滿著變數和懸念,足球場上的博弈與馳騁,令人極度激越與亢奮,魅力無窮;閱兵是觀賞絕對紀律、意志和訓練所能達到的井然有序、分毫不差的極致,及裝備的升級換代,展示了集體力量的巔峰時刻。
今年7月14日我們在巴黎,這天是法國國慶日也舉行了閱兵式,我全過程觀看了法國閱兵,特別欣賞法國騎兵馬隊,歐洲馬體格高大、強壯有力、體型優美、氣質優雅,據說法國的佩爾什馬,兼具阿拉伯和安達盧西亞種馬的血統,馬隊整齊有序地行進,可說是氣勢宏大,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
「9•3閱兵」開始,是歐洲淩晨3點,我起床觀摩,實話實說,確實令人眼前一亮,可對於大部分裝備,我卻一知半解,它們認識我,我卻不知道它們。因為閱兵前有各種信息散播,估計中國可能在軍事裝備上已步入世界前列,為中共專制政府的炫武與霸淩提供了力量,這不是好事。
法廣: 中國在閱兵式上大力展示包括核三位一體、遠程導彈、無人機、激光武器等新型裝備,意欲何為?
潘永忠:所謂的核三位一體(陸基、海基、空基核打擊力量)、高超音速導彈、無人作戰系統等,對內意圖是:1、增強民族凝聚力與愛國主義情緒,閱兵對百姓來說是政治動員宣傳,展示先進武器可以激發民族自豪感,特別是在經濟下行或國際環境不利時,通過軍事成就凝聚人心。2、展示軍事成果,近年來習近平對軍隊進行系列改革,如軍種重組、精簡裁軍、聯合作戰能力提升。展示新型裝備表明軍改已見成效,是對「黨指揮槍、能打勝仗」的一種背書。3、展示先進裝備,表達強大威懾,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避免真正陷入戰爭。不戰與避戰是中共長期備戰的終極目的。
現代軍事行動不再依靠單一的軍機或軍艦執行任務,而是需要將陸、海、空、天、網等多種力量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協同作戰的整體,以實現更高的作戰效率。這種「體系建設」的理念強調聯合作戰能力,將不同軍兵種的裝備和力量融為一體,共同應對覆雜的軍事挑戰。
前一陣的印巴空戰,就證明了「一機獨秀(法國的陣風)」與「三位一體」(有人、無人、信息感知)的轉變,展示了體系建設的趨勢,即力量的多元化和能力的整合化。證明了單一力量作戰難以應對戰局。
令人憂慮的是:全球新一輪軍備競賽已全面展開,這是人類的不幸與悲劇。
法廣:中俄朝三國領導人十分罕見地一同出現在北京的閱兵式上,是否意味著特朗普在外交上的失利?
潘永忠:北京「9•3閱兵」上,中俄朝三國領導人罕見「同框」,在當前國際局勢高度緊張的大背景下,絕不僅僅是一場儀式,它展示了全球戰略格局的重大改變。三國在安全觀、反美立場、主權觀念等關鍵議題上,展現了高度一致性。這一組合,或者稱回歸,恰好強化了「非西方陣營」極權國家的戰略集結趨勢,三國最高領導人同時出席閱兵式,釋放了「政治共同體」的強烈特征。從根本上來說,習近平執政以來一直在恢覆與重建毛時代「三個世界」劃分的國際大戰略。中國一度曾「聯美制蘇」,「中韓合作」(偏重於韓國經濟)等。俄羅斯曾希望回歸美歐懷抱,投入西方民主陣營,幾十年來均告失敗,中俄朝重新擁抱,以三國地緣政治利益作依據與考量。習近平在毛澤東「第三世界」理論基礎上,推行「一代一路」政策,進一步深耕、深化了陣營體系。時下這個政治軍事聯盟,正向亞太、台海、南海進行軍事延伸與擴張,必定令全球警覺與重視。
至於問題川普是否在外交上有失利?或者失誤?我認為是顯然的,主要是削弱了盟友體系與合作,川普執政主動退出多邊組織(巴黎氣候協定、TPP、WHO等),放棄全球領導力,一味批評與指責同盟的北約和歐盟,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對大西洋聯盟國一視同仁,導致歐洲、日韓、東盟等盟友對美國可靠性產生懷疑。其次美國忽視了地緣政治現實,放棄了戰略平衡策略。中美沖突加劇時,拜登政府繼續挑戰俄羅斯,川普總統「離間中俄」之策失敗。再則川普針對伊朗的「極限施壓」,在朝鮮核問題上,左右搖擺,令金正恩最終認定美國「不可信」,及川普的「極限施壓外交」,促使各國抱團自保,同時推動了「中俄朝伊」的聯盟加固,造成了南美國家、東盟國家等棄美投入到上海和金磚聯盟,中俄則趁機填補了真空。
西方有諺語:「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美中沖突與對峙是系統性與持續性的,奧巴馬執政時期已開啟「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已促使中俄加快安全合作步伐。克裏米亞危機後,美歐制裁俄羅斯,莫斯科主動靠攏北京。伊朗反美是根深蒂固的,伊核協議只是暫時緩和態勢,川普退出協議確實激化美伊矛盾,但伊朗本身早就有向中俄靠攏的需求。中國崛起導致的系統性沖突不可避免,無論哪位美國總統,在面對中國挑戰時都會采取強硬路線。拜登執政時,同樣也延續了對華「科技脫鉤+印太圍堵」政策。
法廣: 在9月3日的北京盛大閱兵式上,主要歐洲大國領導人均未到場。您對此作何解讀?這是否表明“西方陣營”的外交失敗?
潘永忠:有很多說法,比如俄羅斯因烏克蘭戰爭被全面制裁,歐洲幾乎與俄「斷交」,歐洲民主國家首腦不願意在有普京出席的場合出現;再比如,朝鮮因其核試驗、導彈試射與人權問題等,使歐洲多國對其采取敵視立場。筆者並不覺得這些是重要的理由與依據。
關鍵還是美歐國家與中國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與覆雜。中美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系統化的沖突與博弈不斷,川普不參加「93閱兵」也是預料之中、可想而知的;中歐關系近年來,從「脫鉤」到「去風險」持續不歇,中國被民主國家定義為「系統性競爭者」,具體來說,中歐在經貿、價值觀、人權等問題上的分歧明顯加劇。面對北京「93閱兵」的高調擺譜與儀式,歐洲國家顯然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的。但「93閱兵」所呈現的中國式政治經濟軍事宣言,已引起西方民主國家普遍警覺:《南德意志報》評論:「這是一次與西方價值觀背道而馳的大國崛起」。《新蘇黎世報》文章認為,「習近平的閱兵式向川普發出了訊號:中國不再需要西方,但西方卻需要中國」。
確實有人說是:歐洲缺席,從輿論引導權和外交影響力來看,是中國的階段性收獲,而西方則是被動回避,是外交上的失敗。可我不這麼認為,中歐是互為需求,應建立在雙方諒解與合作的基礎之上。所以,倘若說歐洲的外交失敗,並不表明中國的外交成功。再則美歐國家的同步同進,相反佐證了大西洋聯盟政策與決定的一致性。
法廣:最後請談談,您認為,這次北京大閱兵將對全球戰略格局產生怎樣的影響?
潘永忠:「93閱兵」,是一次「政治軍事雙重宣言」,中國不僅是發展中國家,也是全球強軍。
普京、金正恩高調出席,是烏克蘭危機後首次「聯袂亮相」全球舞台,以此表達了與美歐西方國家的涇渭分明,刻意展示了中俄加強戰略協作,以此閱兵是中俄戰略協調由「後場配合」走向「前台聯動」的拐點,為今天的中俄戰略聯合打下了輿論與政治基礎。
「93閱兵」,也是展示了中國軍隊「正走向現代化與專業化」,大幅提升外界對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的認知,中國閱兵成為「軟實力+硬力量」覆合外交工具,成為戰略姿態公開化、話語權奪回化、軍事現代化轉折點的重大事件。
「9•3閱兵」,加速了印太、南海、台海等周邊區域局勢的緊張及高風險,也展示了強化中共對「統一」的軍事準備與信心,同時朝鮮可能借助於中俄力量,增強「戰略縱深感」,進一步加強對美日韓的核威懾升級。
全球動蕩與變局一直在持續,「9•3閱兵」催化了這一變局,比如:「多極秩序」取代「單極主導」向現實邁進了一步。中國通過硬實力展示,及上海合作組織和金磚國家聯盟,構建了可供他國「選擇加入」的新體系,全球化進入「陣營化區域化」階段,技術、產業鏈、金融規則不再全球統一,而是按「地緣信任圈」劃分與組合。
法廣•公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