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網信辦)近期宣布展開為期兩個月的「清朗‧整治惡意挑動負面情緒問題」專項行動,鎖定「挑動群體極端對立情緒」、「宣揚恐慌焦慮情緒」、「挑起網絡暴力戾氣」、「渲染消極悲觀情緒」等可能引發或加劇負面情緒的網路言論,要求「微博」、「抖音」及「小紅書」等社群媒體刪除相關內容,接受中共對後台演算法的檢查。
整治情緒成為中共常態性工作
事實上,中共祭出一系列「清朗」專項行動,並不完全是因應當下社會情勢的輿論管控措施,而是中共制度性與延續性的長期規劃。自2023年起,中共確立「清朗」專項行動的公告制度,於每年第一季公開整年度的整治項目。2023年11月17日,中共展開「清朗‧網路戾氣整治」項目,這是中共首度以整治情緒為名執行的專項行動,表明針對網路「偏執極端」、「煽動對立」的情緒,要求社群媒體承擔審查責任。據「微博」公開的執行成果顯示,當時遭認定違規的帳號與內容多具蓄意批評時政的色彩。 2025年初,中共網信辦發布年度整治重點,將「惡意挑動負面情緒」列入其中。由此來看,中共擴大整治情緒的範圍與對象,指向更廣泛的負面情緒,持續打壓中國社會憤怒與怨恨的情感,更著手抑制人民對現實生活的感受與反應,包括焦慮與沮喪等消極面向的情緒。上述顯示,中共意識到情緒的重要性,其議題設定從整治自媒體亂象、打擊網路水軍,開始關注更細微的情緒表現在網路的影響力。
情緒的整治「治標」而非「治本」
中共將情緒加入網路治理的議題排程,顯示其言論審查和輿論引導已進入更細緻的層次。情緒的表達往往只能依託於文字或圖像。中共無法解決民眾負面情緒背後的社會問題,其整治情緒的具體作為僅能體現於更嚴密的輿論控制。中共一向將不同意見的政治言論與經濟評論視為審查對象、封鎖重大社會事件相關的討論。此次中共聲稱要建立「負面情緒內容清單」,將民眾恐慌與焦慮的心思,甚至是「厭世、躺平」等心境,皆貼上負面情緒的違法標籤。 然而,負面情緒並不會因為中共的言論審查而消失不見。一個具體的例子是2022年末在中國爆發的白紙革命,白紙作為一個符號,不涉及言論,卻真實傳達疫情之下中國人民的挫折、痛苦、悲傷及憤怒等複雜情緒。透過社群媒體的傳播,這些「不可言說」的情緒突破中共的封鎖,在中國各地蔓延並引發情感共鳴,促使民眾響應行動。上述事件凸顯中共網路治理的不及之處,更反映中共執政的不安全感。
演算法成為新的整治對象
當中共無法面對社會情緒的根源,其整治成效僅能仰賴技術層次的突破。中共官媒表明社群媒體不僅是商業公司,而是公共性質的數位基礎設施。在中共威權政治的脈絡下,社群媒體作為數位基礎設施,承擔中共下達的言論審查責任,透過蒐集人民的使用行為(如按讚、評論、分享內容、使用時長和發文時間),掌握民眾個人心理的數據,以此分析整體社會情緒狀態,提供中共情緒監測和預警之用。 中共官媒亦指社群媒體的熱門搜索關鍵字和熱門話題排行榜是帶動情緒、塑造認知及影響人心的「輿論基礎設施」。延續前述的邏輯,意味著熱門搜索關鍵字和熱門話題排行榜已被中共視為輿論引導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這類機制運作的核心為演算法,在習近平「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的政策口號下,中共近年立法實施各式干預措施,如建立社群媒體演算法註冊系統,檢查與規範演算法運作機制等,呼應《人民日報》所言:「演算法是人寫的,當然要由人負責、受人監督」。中國社群媒體「微信」演算法就曾被揭露提高配合中共宣傳貼文的觸及率,吸引網紅主動呼應中共的統戰用字,如「統一」、「兩岸一家親」等詞彙,以此衝高網路流量。隨著中共強化對演算法的控制,其介入社群媒體後台,管控社會情緒與引導輿論的行跡也將日益明顯。
轉載自《上報》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政策分析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