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中旬,英國事實查核組織 Full Fact 執行長克里斯·莫里斯(Chris Morris) 在官網發出一則措辭莊嚴的聲明:「事實查核組織從未面臨像這樣的威脅。」(Fact checkers have never seen a threat like this.) 這句話標誌著一個轉折時刻:Google,這家過去三年為 Full Fact 提供超過一百萬英鎊資助的全球科技巨頭,突然中止所有財務支持。曾經是BBC資深特派記者的莫里斯直言,這不只是資金斷鏈,而是政治壓迫。「我們相信,美國科技公司此舉受到當前政府壓力的影響,助長了一種有害的新敘事,該敘事正在攻擊事實查核本身。」 這場衝擊波的震央,不在倫敦,也不在矽谷,而在民主世界最脆弱的角落——資訊的信任機制。
平台撤退的政治邏輯
在莫里斯的聲明中,最令人警醒的不是金額,而是語氣。他不再感謝,而是警告。過去三年,Full Fact 與 Google 「攜手合作,開發世界上最先進的查核工具,授權全球使用,觸及數百萬人」。如今,一切戛然而止。 這並非孤例。臉書的母公司Meta早於年初即縮減美國本地的查核合作計畫。根據 Full Fact 內部估算,近年三分之一的營運資金來自科技公司,這意味著整個查核生態的命脈正被企業政治壓力左右。莫里斯點名指出,這是「取悅現任美國政府的傾向」(the perceived need to please the current US administration)。 這句話,一語道破幕後的政治經濟現實。當政府對獨立的事實查核組織懷抱敵意,大型科技企業即以撤資作為迴避。表面上是中立退場,實則是政治合謀的偽裝。
AI與演算法中立的幻覺
Google 的辯解是「AI 可以取代傳統事實查核」。然而,這正是問題所在。AI 可以比人類更快地比對語料、標註影像,但它無法理解權力與語境——無法區分一個政治人物的「誤導」與「謊言」。 Full Fact 曾經與 Google 共同開發自動化查核系統,但其內部報告早已指出:AI 若沒有透明訓練資料與人工審核,最終只會自動化偏見。這正呼應艾略特·希金斯(Eliot Higgins)在《我們是鈴鐺貓》(We Are Bellingcat)一書中的警語:「真相不需要秘密通道,只需要好奇心、紀律與開放性。」換句話說,真相的關鍵不在於速度,而在於誠實。 當 AI 被包裝成「技術中立」的查核者,它不但掩蓋權力,更削弱公民在真相建構中的角色。正如莫里斯所強調:「我們促進了辯論,而不是限制它。我們促進的是更多言論,而不是更少。」(We add to debate, we don’t restrict it. We promote more speech, not less.)這句話既是對科技公司的倫理問責,也是對民主社會的提醒——事實查核的目的不是限制公民自由表達,而是恢復理性溝通的基礎。
兩種真相政治
Full Fact 與 Bellingcat 構成了當代事實查核生態的兩極。一者依賴企業資金推動制度化查核;另一者則以開源社群自力營運。前者的危機說明,當真相被納入市場邏輯,它就注定脆弱。後者則證明,真相亦可由群體共建。 Bellingcat 創辦人希金斯以開放資料、群眾智慧揭露馬航 MH17 墜機、敘利亞化武攻擊、俄羅斯情報行動等事件。這種「公民情報學」(citizen intelligence)代表的是真相的去中心化革命。與之相比,Full Fact 的困境提醒我們:當真相的基礎設施依賴單一資金來源,它的獨立性即可能無以為繼。 歐洲的制度覺醒:讓真相成為公共財 歐盟顯然看得更遠。自 2024 年《數位服務法》(DSA)與《歐洲媒體自由法》(EMFA)立法以來,布魯塞爾正試圖建立制度化的資訊信任機制。2025 年底預計推出「民主防護盾」(Democracy Shield),將首次將事實查核資金、媒體素養教育與公民社群培力納入歐盟年度預算。 這是一種制度創新:將真相視為基礎設施,而非慈善贊助。正如歐盟錯假訊息研究實驗室(EU DisinfoLab)在斯洛維尼亞首都盧布爾雅納年會的閉幕宣言:「對抗假訊息不能依賴慈善,而必須依賴民主。」(Fighting disinformation cannot depend on philanthropy—it must depend on democracy.)這是對Google式企業中立主義的根本質疑。真相的可持續性,不應寄託於大型企業的善心,而應建立於公共問責與制度性的資金保障之上。
從「打假」到「築信」
同樣地,台灣過去幾年建立了多個民間的事實查核組織,也推動「防制假訊息」政策,但仍面臨兩難:若由政府主導,易被質疑政治干預;若交由市場主導,又受限於資金與平台關係。 真正的解方,不在「誰來查核」,而在「誰能被信任」。台灣應發展以跨領域協作為核心的「公共化事實查核聯盟」,結合學術研究、媒體專業、公民協力與技術社群,形成一個具有透明財務與開放資料的制度化網絡。這不僅能增強事實查核的公信力,也能在地化「開源情報」模式,形成民主自我防衛韌性的基礎。 在資訊戰與認知作戰成為常態的台灣,查核不僅是事實辨識,更是民主續命的工程。這場工程的核心,不是「打假」而是「築信」——以信任對抗虛假,以制度守護理性。
真相的公共責任
Google 撤資 Full Fact 的事件或許只是冰山一角,但它揭示了真相治理的政治經濟結構。當事實查核的可持續性取決於企業的政治舒適度,民主社會的資訊基礎便岌岌可危。 莫里斯的聲明以一種克制的悲憤結尾:「我們的事實查核(供公眾)免費閱讀,但並非免費生產。」這句話道盡當代真相追尋與事實查核的困境:真相的價值被公共化,成本卻少有人主動承擔。 Full Fact 的危機是制度性問題的縮影。當平台退出、AI 取代、政府冷眼,唯有公民仍願意事實查核付出成本,民主社會所仰賴的真相才可能繼續存在。
轉載自《上報》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