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巴黎舉行追思會,悼念流亡多年的中國企業家與民運人士萬潤南。法廣採訪了三位與他交往多年的友人——歐洲之聲社長廖天琪、中國民主運動海外聯席會議秘書長黃慈萍,以及政治學者嚴家祺,聽他們談萬潤南其人,以及海外中國民主運動的過去與未來。
萬潤南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知名人物,曾創辦“四通公司”,後因1989年“六四事件”被迫流亡海外。在流亡歲月中,萬潤南持續關注中國的政治變革與民主進程,也成為海外民運的重要象徵。
萬潤南在你們心中是什麼樣的人?
廖天琪回憶道:“他既是我們的同志,也是我們的朋友。我在1989年底第一次認識他,當時只覺得他是一個企業家,並沒有特別親切感。到了1990年9月民陣第二屆大會,他當選會長,那時有很多人指責他,但他一點都沒有反駁,安靜地站在旁邊面帶微笑。他只關心中國民主的前途,從不說負面的話。從那次以後,我就覺得他是一個有擔當、有勇氣,非常睿智的人。”他投身海外民主運動,這是「立德」。
談及萬潤南的貢獻,廖天琪進一步表示:“立功方面,他是八十年代第一位民營企業家,把IT事業引入中國社會,帶動了一代人對科學與電子業的熱愛。立言方面,他寫了《萬歌詩詞》,126首舊體詩,哀而不傷,思念故國卻心懷天下。他推動民主運動,也曾提出‘以商養運’的概念,用發展來支撐民主事業。”
黃慈萍補充道:“萬潤南先生與魏京生一起建了流亡者墓園,他認真書寫了‘為了實現中國第五個現代化,血要熱,頭腦要冷,骨頭要硬’,這是他一生的寫照。他放棄了舒適生活,只為了最基本的人道和良心。他的精神不會死亡,名聲、墓碑、名言都會流傳下去。”
六四事件對民運的影響
嚴家祺指出:“六四大屠殺是世界性的事件,它震動了全世界,也讓我們意識到恢復六四真相的重要性。趙紫陽與戈巴喬夫的談話顯示,中國的老百姓和海外都不完全了解真相。萬潤南希望我在追思會上講清楚,因為這是對歷史的尊重。”
他進一步分析六四事件對中國政治的深遠影響:“中國的首次為共和、為第二共和、第三共和、為共和主義奮鬥的人,都值得讚揚。儘管1989年的學生運動未獲成功,但它阻擋不了民主的無形力量。今天的會議,是中國發生大變革的信號。”
全球年輕一代發起民主運動
黃慈萍談到:“民運不是低潮,我們堅持了幾十年,現在六四活動有上百人參加。中國人心所向,上上下下都希望有公正、有尊嚴的生活。年輕人是很重要的主力軍,但社會的發展不僅需要年輕人,也需要老中青全社會參與的運動。每一次運動背後都有社會背景,大環境與小人物共同推動歷史前進。”
她還以自身經驗說明了參與海外民運的動力:“萬潤南放棄了一切舒適生活,只為了最基本的人道和良心。我現在有了民主和自由,我希望中國人都能享受到。這就是我們做這些事情的意義。”
海外民運的未來
廖天琪認為:“中國民主的過程是必然的,歷史終將證明這一點。儘管偶然事件會出現,比如四通橋事件,但整個民運的方向是明確的,旗幟不倒,聲音不斷。我們在海外呼應國內,替在國內受迫害的人發聲,這是民運的重要價值。”
黃慈萍也表示:“我們看到海外民運的努力已經結出果實,即使萬潤南去世,他的精神仍在推動着我們。民運雖然經歷低潮,但火種一直存在,必將有一天引燃中國民主的希望。”
嚴家祺總結:“儘管1989年的學生運動未完全勝利,但它像法國大革命一樣,是推動歷史向共和前進的無形力量。今天的會議,是中國民主變革的重要信號。”
永不滅的精神
在三位友人的回憶中,萬潤南既是一位企業家,也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他以理性和溫和的方式追求政治理想,代表了一代知識分子對自由與責任的理解。
三人一致認為,儘管中國民主運動面臨挑戰,但只要仍有人記得那段歷史、堅持發聲,這一追求就不會消失。
轉載自《法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