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美國政治新聞網Politico報導指出,川普政府可能希望台灣對美國投資高達四千億美元。對此,行政院發言人表示,台美談判將朝台灣模式發展,由企業自主決定是否赴美投資,政府提供信保措施,並由台美政府共同打造新的科技園區。整體方式看起來比美日、美韓的模式更具彈性。 但外界仍須保持警覺,川普與他的團隊是否仍然鎖定台積電,希望它繼續加碼投資美國? 8月6日,川普接受CNBC財經節目訪問時明確表示,「我們有世界上最大的..來自台灣的…正在亞利桑那州投資3000億美元,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晶片和半導體工廠。 而9月28日,美國商務部長盧克尼科,也公開表示,希望未來美國與台灣,各生產百分之五十的半導體。 從這些訊息可以看出,川普與他的團隊可能仍希望台積電持續加碼赴美投資。 然而在接下來的貿易談判中,台灣政府和台積電都應該據理力爭。目前已承諾的一千六百五十億美元對美投資,已經是台積電所能承受的最大額度。若再進一步追加投資美國,台積電還面臨三道難以跨越的極限,極可能拖垮台積電,造成台美兩敗俱傷的局面。
第一個極限:產能過大、市場無法消化
目前台灣共有四座生產高階晶片的十二吋晶圓廠。而美國方面,台積電已投資六百五十億美元,建設三座先進晶圓廠。第一座已經開始運轉,第二座已經機器設備裝置完成,第三座已經在開工當中。 今年三月份,台積電答應美國繼續投資,追加投資一千億美元。未來還會增加三座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測試廠,以及一個研發中心。這樣下去,在美國的高階晶圓廠工廠,將是台積電在台灣的一點五倍。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早期的六百五十億美元投資三座晶圓廠,或者今年追加的一千億美元投資,這些投資的地緣政治考量、美國為了跟中國打科技戰的國安自主考量,以及創造美國就業人口的考量,都遠大於對市場的考量。 台積電願意投下這麼大的金額,本身應該經過非常精密的財務模型、風險評估與市場分析。他們所能承受的最高風險警戒值,大概就是現在這個投入規模,再往上就會侵蝕公司正常運作所需的資金安全邊際。 也因此,從市場現況、產能規模、財務負擔與產業波動來看,台積電目前對美國的投資,已經來到它能夠承受的「上限」。再往上加碼,不僅會使整體產能嚴重過剩,還可能拖垮資金周轉、壓低整體獲利能力,讓台積電從全球最穩健的半導體公司,變成背負巨大風險的高槓桿企業。簡單說,再多一分,就是危險。
第二個極限:人力派遣的極限
據了解,目前已經在運作的Fab 21亞利桑那州台積電工廠,需要的員工是兩千兩百人左右,其中一千人是從台灣調派過去的。 調派這一千名人員去美國廠的時候,面臨著當地工會的抗議,說他們違反了當初允諾給當地創造的就業機會。而台積電不僅面臨著美國員工的抗爭,更面臨著未來可能沒有辦法,派出那麼多人力去美國廠支援的窘境。 如果未來六個晶圓廠全部運轉,還有兩座封裝廠,每個廠一千人左右,肯定要派到數千人過去。而派遣這些多員工過去,對台積電是極大的挑戰。 在過去幾年當中,台積電發現只有單身的員工,或者小孩還小的年輕家庭員工,他們才願意舉家搬遷,長期在那邊工作。而其他的人因為三種理由都不太願意,可以去短時間的支援,但不願意長期搬遷去美國工作。 第一個就是如果子女到國高中,全家搬遷過去的話,對子女教育的銜接有很大的困擾。 第二個則是在早期的支援過程中,台積電提供了優惠的補貼,包括住房、教育、交通等等。但是等到美國廠正常運轉之後,他們可能就改為不是支援,而是當地聘僱的形式來僱用這些台灣派過去的工程師。雖然薪水高了許多,但是相對的物價來說,根本對台灣的工程師沒有吸引力。 第三個就是當地的環境,各種環境也好、各種費用支出也好、醫療也好,都是比台灣相對的枯燥、落後或者不確定。所以台積電派去那邊美國工作的員工,十個人裡面可能只有兩三個願意留下來。 台積電在美國投資的晶圓廠與封裝廠,就面臨著未來需要台灣工程師支援,卻找不到人的窘境。

第三個極限:產業文化的極限
美國可能希望台積電的產能越多前往美國越好,台積電變成美積電。但是有一種無法跨越的文化極限,存在於台灣和美國之間。台積電變成美積電的話,就再也沒有以前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 當初張忠謀為什麼要讓台積電做晶圓代工?就是他經過考察之後發現,台灣在IC設計或者科技研發上面沒有競爭力,但是在製程工藝穩定性上面,在良率能力上面非常優秀。而這是因為台灣特有的整個企業文化,和人文環境所構成的。 這些文化和產業風氣,說起來是從聯電開始的。1980年,台灣第一家大型半導體公司聯電成立之後,科學園區設立在新竹。新竹當地本身就是民風純樸、認真努力又肯吃苦耐勞。 所以他們建成了二十四小時運轉、三百六十五天不停歇的生產模式,這是舉世的創舉。這個任勞任怨的精神和這種工作的形態,在美國很難複製過去。 還有台灣半導體業的分紅配股制度,讓每一個人,從一線的作業員到技術工程師,到高階主管都連成一起。可以在產線上每個人都注意到產品的品質良率、成本的控制,以及遇到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上下一心的這種特有的台灣半導體工程師文化。 這種產業文化就是美國無法,長期或者短期去學習、或者複製、或者內生的。如果把台積電的主力、大部分的產能和研發都轉移到美國的話,那台積電就是等於脫離了台灣整個半導體產業文化,它的根就無法留在台灣。 也就是簡單的一句話,必須根留台灣,台積電才能繼續保持競爭能力、創新能力,成為一個半導體產業的世界龍頭。
守住底線 確保根留台灣
所以說這三個極限,都決定了台積電對美國投資要適可而止,超過的話有可能就把台積電拖垮。 最後就是台灣政府和台積電必須讓美方理解,台灣和台積電不是不願意擴大投資美國,而是無法承受壓垮駱駝的最後「三根稻草」。因為一旦逾越了「市場需求、人力負荷、產業文化」這三個極限,不是未來在美國的投資生產成本高昂、企業盈虧的問題,而是讓台積電可能步上三星、英特爾衰敗的後塵,甚至被中國半導體企業趕超。 台積電如果沒有根留台灣,一定會從現在的光彩耀眼變平庸暗淡。一旦台積電倒下,不止台灣失去了護國神山,那麼美國也會失去在半導體上面的整個戰略優勢。 所以台美之間的貿易談判應該好好談下去,但是有一個底線一定要守住,防止台積電把它的根,或者把它的資源過多地繼續投到美國。只有確保台積電根留台灣,才能保障台美雙方的長遠戰略利益。
轉載自《上報》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