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會不會武統?不在於有無軍事實力,而在於是否承受得起後果與代價。 不過,如果只有統一台灣才能挽救其政權,它也會毫不猶豫地動手。 判斷北京是否會用武力統一台灣,不能只看中共軍力,是否有攻打佔領台灣的實力。也不從其領導人的個性、來決定,而是要看「利益與成本」之間的結構性關係。 當北京計算後發現:武統台灣所必須承擔的代價——遠遠大於它所能獲得的政治利益時,它就會暫時收手。
但反過來說,如果其國內外壓力累積到一個程度,使得北京面臨「只有統一台灣才能維繫政權正當性」的情況——那麼北京在高風險下仍會選擇動武,即使代價巨大,武統也會被視為不得不走的選項。
因此,台灣的戰略思維,不能只是觀察研究北京「有沒有能力打」?而是要理解:「中共能不能承受,發動台海戰爭的後果與代價」。 這種判斷不是基於主觀意志,而是基於結構性成本的客觀計算。當武統的經濟代價,被清晰預期為產業斷鏈、經濟崩盤、與社會動盪時,理性決策者將避免啟動戰爭。 真正阻止戰爭的,不是台灣想不想要和平,而是讓北京在每一次計算中,都得出同一個結論:「代價太大,打不得。」 台灣需要新的戰略——台灣安全策略 2.0:讓世界離不開台灣,讓中國無法與台灣產業鏈脫鉤,讓中共不想打、也不能打台灣。
安全策略 1.0:軍事思維的極限
過去四十年,台灣的國安邏輯幾乎可以濃縮成一條線性流程: 軍力 →防禦 →嚇阻 → 和平。 也就是一般所謂的「以武止戰」,但這套思維有四個明顯的侷限。
首先,它把軍力視為安全的唯一核心,以為只要買足武器、深化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就能換取和平。
其次,它把中國視為唯一威脅,認為「不被打」就是台灣最大的安全。
第三,台灣在這個框架裡永遠是被動的:美國說什麼,我們配合;中國動一下,我們回應一下;議題從不在台灣手上。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這套 1.0 思維忽略了台灣真正能阻止戰爭的力量——半導體、供應鏈、全球依賴、經濟安全、社會穩定。 這些因素才是真正讓「沒有人敢打」的原因。
讓世界離不開台灣 讓中國無法脫鉤
2.0 的核心完全不同,不是依靠軍力去「嚇阻」,也不是靠喊「和平」去換取幻想,而是要創造一個新的結構:不是用軍事力量嚇阻中國攻台,而是讓中共「不想打、也不能打」。 因為一旦開戰,北京承受的代價,比軍費、傷亡還要深,比經濟制裁、國際政治壓力更大甚至是,甚至到「政權存亡」等級。
這就是台灣安全策略 2.0 的本質:世界離不開台灣;讓中國無法與台灣產業鏈脫鉤;讓中共不想打、也不能打台灣。 這不是口號,而是現實可以做到的結構性布局。台積電被稱為「護國神山」,在最高端晶片生產上占全球市場84%,形成強大的「矽盾」嚇阻力。這將台灣的安全與全球電子業利益深度捆綁,促使國際社會,為了自身利益必須一起確保台海不爆發戰爭。
什麼讓中共不想打、也不能打台灣?
在台灣與大陸之間,高度整合的產業鏈,使台海一旦兵戎相見、武力衝突的代價遠超一般想像。 一旦戰爭爆發,兩岸貿易會在第一時間全面中斷。沒有任何戰爭能在炮火下維持正常貿易運作;因此,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尤其是半導體——將立即停止,大陸相關製造產線也會在同一時點同步停擺。
去年——2024,台灣集成電路出口總額達1650億美元,其中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出口852.6億美元,占比51.67%。這意味著台灣超過一半的集成電路,出口流向中港澳地區。 2024,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的出口1506億美元,從大陸與香港進口 806億美元,賺到670億美元順差。
同一年,台灣全年出口4750億美元、進口 3940億美元,全年順差810億美元。 換句話說——台灣2024年有 82.7%的貿易順差,是從中國與香港賺來的。台灣非常需要中國大陸的市場。 但同時,大陸製造業也高度依賴台灣提供的關鍵晶片,特別是先進制程晶片。這些晶片用於組裝手機、電動車、筆記本、服務器、AI設備等產品,供應國內市場並出口到世界各地。
供應鏈結構本身所形成的現實:兩岸產業鏈互相嵌合,一方停擺,另一方也無法維持生產流程。 若衝突導致台灣的供應中斷,大陸多數電子生產線會立即停擺;而產能停擺拖累的,是內需市場、出口訂單、就業與整體經濟信心。 這些供應鏈斷鏈風險,無法由其他國家在短期內替代,也沒有緩衝空間。因此,是否動武不會只是軍事問題,更是能不能承受動武後的後果及代價的判斷。
兩岸高度整合的產業鏈結構,是阻止戰爭發生的關鍵因素。台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實際上是一種將中國製造業生命線,與台灣安全綁定的「不對稱的經濟鎖定機制」。
台灣安全策略2.0的核心在於:透過供應鏈位置、產業結構與互相依賴程度,讓軍事衝突的代價高到足以排除武力選項,使戰爭在現實中無法被啟動。 因此,維持技術絕對領先與持續投資不可替代性,是台灣策略2.0的長期要求。
從1.0走向2.0的必要轉型
台灣不能再只靠軍力、外交或「維持現狀」這種消極思維。台灣必須主動建立一個,讓戰爭「無法發生」的結構。 也就是台灣必須: 把全球供應鏈綁在自己身上; 把中國經濟與台灣安全密切關聯; 讓世界科技發展離不開台灣; 讓中國無法與台灣產業鏈脫鉤; 讓中共不想打、也不能打台灣。
這要求台灣必須在先進制程技術上保持絕對領先,並將戰略從「矽盾」擴展到「全鏈盾」,涵蓋未來的綠色轉型、電動車、AI晶片等高價值產業,確保在下一代全球經濟結構中的核心地位。 同時,策略2.0的實現也要求台灣必須解決半導體產業面臨的缺水缺電等基礎設施風險,確保核心戰略資產不會因非戰鬥因素而停擺。這不僅是商業考量,更是國家安全的核心要求。 這樣的台灣,才是真正安全的台灣。
真正的和平是靠結構讓戰爭無法發生 和平不是奢侈品,也不是靠投降祈求。 和平是一種「成本大於收益」的大結構。 北京不會為了統一而毀掉整個中國經濟,更不會為了意識形態承擔政權崩潰風險。
策略 2.0 的核心是把對抗成本量化、具體化。台灣利用自身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位置,以及兩岸產業高度整合的現實,讓北京在評估動武時,必須面對一個清晰、可預期、且無法忽視的巨大經濟代價。 只要代價夠高,武統就不會發生。只要台灣不可替代,就能讓中共不想打、也不能打。
這要求政府必須,將維護半導體產業的技術領先與地理集中性——核心產業不外移,視為與國防預算同等重要的國家安全投資。 同時,將台灣的科技優勢轉化為制度化的外交籌碼,與民主盟友建立經濟安全共生關係。 這,就是台灣安全策略 2.0 的核心。
轉載自《上報》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