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最近中國的中遠海運(COSCO)收購漢堡貨運碼頭的事,鬧得沸沸揚揚。自從普京發動侵略烏克蘭的戰爭以來,西方國家對於極權的中國提高了警惕,凡是有關國家安全及基建的項目都須通過政府的審批。中方多年前就為「一帶一路」在世界各地打通關節,從亞洲、非洲下手,如今也已經深入歐洲。土耳其伊斯坦堡的Kumport碼頭,荷蘭的鹿特丹(Rotterdam),比利時的安特衛普(Antwerpen), 希臘的Piraeus,義大利瓦多(Vado)、西班牙畢爾巴鄂(Bilbao)都已經有了中遠的強大股份。本來中遠要收購漢堡的集裝箱碼頭福地(Tollerort)35%的股份, 德國政界反對聲浪極大,總理朔爾茲(原為漢堡市長)堅持這筆買賣,最後雙方達成交易,德方出售24.9%的股份給中遠。朔爾茲將於11月4日率領龐大經濟代表團訪華。面對中國「一帶一路」的挑戰, 美國於2021年的7 G峰會上提出相應的全球基建工程「重建美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歐盟也提出「歐洲門戶」(European Gateway)這樣類似的計畫,但是至少到目前看不出歐美的設計有什麼顯著的進展。
本文是作者於3年前所撰寫關於「一帶一路」的文章,時至今日,雖然世界局勢有所劇變,這個中國地緣政治的宏大佈局面臨諸多挑戰,雖是波濤起伏,卻依然極具現實意義 ,故而舊文重刊,分上、下兩部分。
「一帶一路」,是當下國際上的大話題,又是個非常有爭議的話題。
對此,西方主要國家的批評聲不絕於耳,美國前任國務卿蒂勒森稱之為「債務陷阱外交」和「掠奪經濟學」。德國官方稱之為「戰略利益說」,也有直接指責是「殖民政策」傾向等。當然也有德國專家稱讚:「『一帶一路』超越了『二戰』後的『馬歇爾計劃』」。「一帶一路」不僅在國際上引起熱議與批評,在國內的精英層面亦不完全討巧,有說是「賠錢的買賣」,「陷入『一帶一路』陷阱」等,還有直言是「投資無底洞」,「巨額投資打水漂」等。
中共從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至今,已經走過六個年頭,是福是禍,是功是過,似是而非,南轅北轍,眾說紛紜。然而,根據開放的信息依據,「一帶一路」是也好,非也好,確實已逐漸走進了當代世界的經濟領域,成為我們身邊不可或缺的經濟現象之一,與其迴避,不如面對,借此也談談我們的子丑寅卯觀點。
中美貿易戰有了結果
川習大阪約談貿易戰,說是有了終結,可半月有餘,只聞雷聲響,不見雨點落。美國財長米努勤有個「繼續面談」的知會,川普又說:「美國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有需要,可能會對余下價值325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關稅。」不日,川普又說:「中美電話約談有進展……」等。媒體有評論說:「中國不急美國急」,也有說「是川普投降前的台階」等。
如此評論真是小看了川普,商人出身的他,利字當頭,方顯本色。其實中美貿易戰,鏖戰一年多,盡管造成了世界經濟動蕩不定,呈無序狀態,特別是國際經濟合作的規範與信任,被碰撞得支離破碎,傷痕累累,不勝其苦。但對美國來說,卻是顯著的利好。美國的貿易戰是老套路,屬於空手套白狼模式,無非是施展擅長,動動嘴、大筆一揮加征關稅而已。猶如農夫「割韭菜」,韭菜「賤」,割了還長,長了又割,一茬又一茬,被割的國家個個溫良恭儉讓。
就說中美貿易戰,只要查閱世界銀行國民經濟核算數據報告,中美兩國近年來的國民經濟(GDP)增長率數據,便可一目了然。
美國的國民經濟(GDP)增長率:2016年是1.5%(奧巴馬任期);2017年是2.9%;2018年是3.8%。這些年年遞增的數據,說明了幾個問題,一、川普治國的方法姑且不論,經濟成效確實顯著,比奧巴馬高出一籌;二、川普任期內的中美貿易戰持續一年,忽略其它情況,實際獲益與盈利是增長的,僅國民經濟總值(GDP)增長這一數據,上升了近1%。這個近1%的凈增長數值意味著什麽?是全球GDP數值排名第15位的墨西哥2018年全年的國民生產總值,是全球GDP數值排名第19位瑞士與第25位比利時該年國民生產總值的和。雖說川普的貿易戰,樹敵太多,四面出擊,攤子鋪得太開,戰線拉得太長,其結果卻是美國坐收漁利。怪不得川普的貿易戰,越打越上癮,嗜此不疲,一時還無暇收盤。
而中國的國民經濟(GDP)增長率:2016年是6.7%;2017年是6.6%;2018年是6.7%,中國的情況是基本持平。
這兩組數據說明了什麽?美國贏了,中國並未輸。
為了美國利益川普「急於收兵」
中國並未輸,不等於不吃虧,吃虧是明顯的。在中國出口貿易總額中,美國占了很高的比重,約14%以上,不用思考也明白,持續的貿易戰,使一大批中國的生產商、貿易商遭遇了轉產、停產、破產、倒閉等災難性打擊與重創。中國當然希望停止貿易戰,卻擔心美國提出水漲船高的要挾清單,所以只能等待對方先喊「停戰」,此是無奈之舉。
有媒體稱「川普急習近平不急」,示意川普為了競選總統而急於收兵。這是誤導誤說,有失偏頗,我們的觀點是:
1、川普治國的成績單是毀譽參半的,中美貿易戰的實際成果也是一目了然,從而贏得了46%民眾的信任,川普總統最近的支持率高達50%以上。由此看來,為了競選總統而停戰,不應該是全部理由。
2、中美貿易戰是商戰,割了韭菜,當然是見好就收,這是明智之舉。對中國貿易持續的加征關稅,一方面無疑是殺雞取卵,另一方面也傷及自身利益,同樣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3、美國是中美貿易戰的發起人,操控人,也是贏家,川普一直是為美國的利益,導演與操控了持續貿易戰,現在叫停也是策略與計劃所需。
4、美國並未終止貿易戰——加征關稅,眼下是為了轉場繼續「割韭菜」,川普這把快刀,已轉向歐盟、日本、印度與越南等。
結束中美貿易戰是一定的,這樣轉場「割韭菜」才能順利展開,這全在商人川普的如意算盤中。
「一帶一路」堤內損失堤外補
中美貿易戰初期,預言滿天飛:什麽「貿易戰則無人會贏」。什麽「貿易戰將衍生世界經濟危機,發展中國家將遭遇經濟重創」。什麽「貿易戰不能解決問題,只能導致兩敗俱傷」。真可謂是:預言特犀利,結果特意外。
從世界銀行GDP增長率數據上來看,中國並未輸,真屬於難能可貴了,這就是現在我們研究的問題。美國是中國的主要貿易市場之一,占中國全年的貿易出口額超過了14%,這樣的份額比重非常之高,中國是如何避開了美國的貿易戰懲罰?
多虧了「一帶一路」的市場補充,有了顯著的經濟效應,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堤內損失堤外補」;二是「鯰魚效應」帶動了新經濟市場的發展。
什麽是「堤內損失堤外補」?這是中國民間俗語,比喻在某方面失去的,設法在另一方面彌補回來。美國是中國的主要出口國之一,原本是中國「碗裏的菜」,中美貿易戰一開打,傷及了主要窗口的貿易,就得設法從其它地方彌補回來。而這些年來,中國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以兩位數的增值率提升,恰好是一種彌補。這些年來「一帶一路」不斷的延伸發展,拓寬了新市場。中國對外貿易集中與歐美等國的現象,逐漸轉向了市場的多元化多面性,這就是「一帶一路」的及時補充。
什麽是「鯰魚效應」?人們愛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但是,沙丁魚生性懶惰,不愛運動,捕撈到的沙丁魚往往喪身於運回碼頭的途中。聰敏的漁民會在魚槽中放入一條鯰魚,由於環境陌生,鯰魚就會不斷遊動,而沙丁魚遭遇這樣的異類,也會緊張起來,激活了求生能力,加速遊動,如此,沙丁魚便能活著被運回港口。經濟領域也一樣,是通過引入強者,激發弱者變強的一種效應。「一帶一路」主要是在發展中國家,推動與建立新的合作,雖說這些區域比較貧瘠,但普遍的特點:一是當地地下資源充足,具有償還債務的潛力;二是人口密集,人口也是經濟資源,呈現了未來消費市場的基礎規模;三是最重要的一點,中國過剩的生產資料與過剩勞動力得到轉移使用等。通過「一帶一路」計劃,激活與帶動了這些區域的經濟建設全面展開,這就是典型的「鯰魚效應」。
一度不被看好的「一帶一路」,此時恰恰彌補了中美貿易戰造成的經濟損失窟窿。中國現今時常自詡促進「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大潮」,儼然扮演著引領者角色,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國家經濟戰略利益。
「一帶一路」啟動背景
後印象派巨匠之一的保羅·高更(Paul Gauguin),晚年的重要代表作是《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往何處去?》,同樣的我們也借問「一帶一路」從何處來?往何處去?
按照維基百科的表述:2013年9月,習近平到訪哈薩克斯坦,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國會演講時,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同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將「一帶一路」升級為國家戰略。顯然,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計劃,最終變成了中國的國家戰略。但是習近平為什麽會提出這樣的思路呢?據說,是因為在這之前發生的兩件事。
第一件事:2010年習近平擔任國家副主席時訪問了澳大利亞。
其時新華社報道,習近平訪問「在澳洲掀起『中國旋風』」。2010年6月,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出訪澳大利亞,「與聯邦及地方政界人士、中澳企業家代表、科研人員、教育者等方方面面的澳大利亞友人面對面交流,行程緊湊,誠意十足,追求『實幹興邦』的習近平還抓緊時間實地走訪,涉及了中澳合作多個亮點領域。」讀來確實春風得意,陽光明媚。
其實,陽光背後總有陰影,這背後還另有故事。習近平滿懷希望訪問澳大利亞,卻首先遭遇了當地的示威抗議,習近平很納悶,澳大利亞鐵礦石70-80%都由中國買走了,按理說這是很鐵的貿易夥伴關係。隨行官員調侃道:中國人講的是「買賣不成仁義在」,現在可好「買賣還在仁義不在了」。習近平的結論是:與發達國家經濟合作不可靠,並要求隨行人員回國後研究這些問題,並拿出方案。最早的研究方案是「雙環流」體系,簡而言之,一個環流是:中國與北美和西歐等發達經濟體之間以產業承接與分工、貿易、投資、資本間接流動為載體,形成的價值循環體系;另一個環流是:中國與發展中經濟體之間以貿易、直接投資為載體,形成的產能國際合作循環體系。這就是「一帶一路」的原始思路與提法。
第二件事:2012年中國鋼材市場一片蕭條,造成了嚴重的產能與勞動力過剩。
中國鋼材大幅增產,1990年中國鋼產是0.66億噸,到2012年達到7.16億噸,占該年全球鋼產量的46.3%。同年僅河北省一地的鋼產量在1.64億噸以上,比全球鋼產量第二的日本多了5000萬噸,是美國全國產量的1.8倍,印度的2.1倍,俄羅斯的2.33倍,德國的3.85倍,與歐盟27國的鋼產量總合相當。2009年至2011年,中國鋼鐵全行業利潤每年在800億到2000億元。而2012年鋼鐵業出現了本世紀以來從未有過的困難,行業虧損額達289.24億元。
據「中鋼協」統計,中國鋼鐵產能過剩率已達到約122%。同時,反傾銷、反補貼,成為歐盟打擊中國企業的最大法寶。2011年,歐盟對中國各公司征收的反傾銷稅稅率從48.3%增至71.9%。有人將螺紋鋼與豬肉的價格作了比較,「一公斤鋼材價格抵不上四兩豬肉」,煉鋼還不如養豬。2012年,中國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未來幾年面臨關閉的大潮,沒有任何鋼鐵廠可以倖免。
擺在中國政府面前,一是鋼材生產大量過剩,二是大批煉鋼工人下崗失業,三是一大批鋼鐵企業停產、倒閉、破產等,面臨全面清理與整頓,將引起生產、貿易、社會等一連串變局和亂象問題,政府將如何面對?
「雙環流」戰略的推出
「一帶一路」的戰略目的與利益,現在應該十分明白了,一是「一帶一路」是匆匆上馬,急於緩解過剩產能與過剩勞動力等大問題;二是開發新市場,充分消化中國的過剩生產產品,重新理順供需渠道;三是對西方工業國不爽,早早設計以防萬一的備胎——「雙環流」模式。也就是說,「一帶一路」完全是為了中國自身的利益,並非如今天高喊的口號:為了推動「全球化經濟浪潮」。
「一帶一路」具體內容?
從地域範圍來說,涵蓋了歷史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行經中國大陸、中亞、北亞和西亞、印度洋沿岸、地中海沿岸、南美洲、大西洋地區的國家。
從經貿合作目的來說,中國試圖與沿線國家及地區發展新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計劃加強沿路的基礎建設,消化中國大陸過剩的產能與勞動力、保障中國大陸的能源(石油、油氣、糧食等)供給,為第二環流的貿易市場打開通道,並帶動中國西部地區的開發。
從發揮中國經濟強項,及創建第二環流來說,任何國家與地區的發展,基建設施(Infrastructure)是經濟發展之根本,不可或缺。包括電網、通訊(電話、網絡)、供水、交通(道路如公路、鐵路、橋梁、機場、港口)等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設。而中國的公路、橋梁、鐵路、核發電廠、機場、港口建造等均是建設強項,也是消化中國過剩產能與勞動力極好市場。更重要的是人民幣走出國門,帶動了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從消費到投資多角色轉換,有助於人民幣早日納入國際貨幣基金。
同所到國家、地區的經濟建設與貿易合作,同樣也帶動了與當地政治文化等的交流與合作,形成了一種全方位組合。中國的經濟建設走出去,鋪設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全方位的安全保障措施緊跟到哪兒,中國軍隊與軍備走出國門,全球布置成了必然,或者說是未來目標。這是否可稱之為「戰略合作關係」?
(未完待續)
本文首發於台灣《民報》 2019-07-24 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