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之聲發刊詞 Eng
  • 關於我們 About us
  • 隱私條款 Privacy Policy
  • 提供新聞 Authors contributions
  • 連絡我們 Contact us
歐洲之聲 Sino Euro Voices
  • 首頁
  • 關注熱點

    追憶六四 展望未來 ——倫敦「六四」34 周年紀念研討會紀要

    武統未至 台灣朝野三黨兩岸政策已先被北京統一

    【田牧筆談】走出「六四」的迷惘與疲頓

    巴基斯坦依然是恐怖中心 更造成阿富汗動盪

    人權觀察譴責中國當局在天安門屠殺34年後禁止紀念活動

    上一個 下一個
  • 政經論壇

    武統未至 台灣朝野三黨兩岸政策已先被北京統一

    【田牧筆談】走出「六四」的迷惘與疲頓

    巴基斯坦依然是恐怖中心 更造成阿富汗動盪

    英偉達CEO黃仁勳:不能低估中國在芯片行業追趕的能力

    【田牧筆談】:日本的矢志與苦情

    上一個 下一個
  • 人權觀察

    人權觀察譴責中國當局在天安門屠殺34年後禁止紀念活動

    「國殤之柱」重現柏林 六四精神永續

    全球超過百位媒體領導人與無國界記者一起要求釋放香港新聞自由象征人物黎智英

    王丹會見德國聯邦議會外交委員會主席羅特先生

    勇者郭飛雄以「煽動顛覆國家」罪名再度被判8年

    上一個 下一個
  • 人文天下

    【田牧筆談】:日本的矢志與苦情

    辱軍辱華現象 習近平新時代躬逢其盛

    反對戰爭是作家的使命與任務 ——2023年布萊德第55屆國際作家會議簡報

    【香江寄語】:中國貝利亞的多面人格——讀余汝信《康生年譜》

    我心中的偉大蒙古族

    上一個 下一個
  • 歐洲風情

    小村演大戲 「耶穌受難劇」歷四百年經久不衰

    法國喜劇新片《男接生婆》顛覆產房沙文主義

    【淇園漫步】走出聖經到「米兔」的蘇珊娜 ——記科隆瓦爾拉夫博物館特展

    「算香」義大利麵

    【淇園漫步】「猶太母豬」宣判無罪

    上一個 下一個
  • 文學世界

    Imagine: Tyrants love to write poetry!

    反對戰爭是作家的使命與任務 ——2023年布萊德第55屆國際作家會議簡報

    詩寫臺灣 臺灣更美 —–序《詩寫臺灣》

    馬克吐溫筆下的華人形象

    《魔鬼詩篇》魯西迪,而今安在哉?

    上一個 下一個
  • 視頻薈萃

    達賴喇嘛和屠圖宗師——《喜悅》紀錄片帶給人類什麼?

    他的謙遜和人性力量-STATEMENT on the 5th Anniversary of the Death of LIU Xiaobo

    永不熄滅的明燈——劉曉波逝世五周年倫敦紀念活動YouTube視屏

    與曉波討論西方的「綏靖政策」——劉曉波逝世5週年倫敦紀念會上的講話

    紀念劉曉波的重要而現實意義

    上一個 下一個
  • 專文
    • 田牧新著
    • 淇園漫步
    • 田牧筆談
    • 老陳時評
    • 胡平論政
    • 香江寄語
    • 北京觀察
    • 比爾曼自傳
    • 潤南文苑
    • 雪山下的火焰
  • 古典音樂

    精選舒伯特鋼琴古典音樂Ⅱ

    約翰斯特勞斯「春之聲」圓舞曲

    維瓦地古典音樂精選

    孟德爾松古典音樂

    布拉姆斯古典音樂精選

    上一個 下一個
  • English

    Imagine: Tyrants love to write poetry!

    聯邦外交部和法國外交部關於中國數名人權捍衛者被定罪和逮捕的聯合聲明

    美國筆會強烈譴責中國當局重判許志永和丁家喜PEN America Condemns the heavy Sentence to Xu Zhiyong and Ding Jiaxi

    王怡:出於信心的不服從者

    Faithful Disobedience: Writings on Church and State from a Chinese House Church Movement

    上一個 下一個
  • 首頁
  • 關注熱點

    追憶六四 展望未來 ——倫敦「六四」34 周年紀念研討會紀要

    武統未至 台灣朝野三黨兩岸政策已先被北京統一

    【田牧筆談】走出「六四」的迷惘與疲頓

    巴基斯坦依然是恐怖中心 更造成阿富汗動盪

    人權觀察譴責中國當局在天安門屠殺34年後禁止紀念活動

    上一個 下一個
  • 政經論壇

    武統未至 台灣朝野三黨兩岸政策已先被北京統一

    【田牧筆談】走出「六四」的迷惘與疲頓

    巴基斯坦依然是恐怖中心 更造成阿富汗動盪

    英偉達CEO黃仁勳:不能低估中國在芯片行業追趕的能力

    【田牧筆談】:日本的矢志與苦情

    上一個 下一個
  • 人權觀察

    人權觀察譴責中國當局在天安門屠殺34年後禁止紀念活動

    「國殤之柱」重現柏林 六四精神永續

    全球超過百位媒體領導人與無國界記者一起要求釋放香港新聞自由象征人物黎智英

    王丹會見德國聯邦議會外交委員會主席羅特先生

    勇者郭飛雄以「煽動顛覆國家」罪名再度被判8年

    上一個 下一個
  • 人文天下

    【田牧筆談】:日本的矢志與苦情

    辱軍辱華現象 習近平新時代躬逢其盛

    反對戰爭是作家的使命與任務 ——2023年布萊德第55屆國際作家會議簡報

    【香江寄語】:中國貝利亞的多面人格——讀余汝信《康生年譜》

    我心中的偉大蒙古族

    上一個 下一個
  • 歐洲風情

    小村演大戲 「耶穌受難劇」歷四百年經久不衰

    法國喜劇新片《男接生婆》顛覆產房沙文主義

    【淇園漫步】走出聖經到「米兔」的蘇珊娜 ——記科隆瓦爾拉夫博物館特展

    「算香」義大利麵

    【淇園漫步】「猶太母豬」宣判無罪

    上一個 下一個
  • 文學世界

    Imagine: Tyrants love to write poetry!

    反對戰爭是作家的使命與任務 ——2023年布萊德第55屆國際作家會議簡報

    詩寫臺灣 臺灣更美 —–序《詩寫臺灣》

    馬克吐溫筆下的華人形象

    《魔鬼詩篇》魯西迪,而今安在哉?

    上一個 下一個
  • 視頻薈萃

    達賴喇嘛和屠圖宗師——《喜悅》紀錄片帶給人類什麼?

    他的謙遜和人性力量-STATEMENT on the 5th Anniversary of the Death of LIU Xiaobo

    永不熄滅的明燈——劉曉波逝世五周年倫敦紀念活動YouTube視屏

    與曉波討論西方的「綏靖政策」——劉曉波逝世5週年倫敦紀念會上的講話

    紀念劉曉波的重要而現實意義

    上一個 下一個
  • 專文
    • 田牧新著
    • 淇園漫步
    • 田牧筆談
    • 老陳時評
    • 胡平論政
    • 香江寄語
    • 北京觀察
    • 比爾曼自傳
    • 潤南文苑
    • 雪山下的火焰
  • 古典音樂

    精選舒伯特鋼琴古典音樂Ⅱ

    約翰斯特勞斯「春之聲」圓舞曲

    維瓦地古典音樂精選

    孟德爾松古典音樂

    布拉姆斯古典音樂精選

    上一個 下一個
  • English

    Imagine: Tyrants love to write poetry!

    聯邦外交部和法國外交部關於中國數名人權捍衛者被定罪和逮捕的聯合聲明

    美國筆會強烈譴責中國當局重判許志永和丁家喜PEN America Condemns the heavy Sentence to Xu Zhiyong and Ding Jiaxi

    王怡:出於信心的不服從者

    Faithful Disobedience: Writings on Church and State from a Chinese House Church Movement

    上一個 下一個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歐洲之聲 Sino Euro Voices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首頁 人文天下

香港與台灣 流轉的「雙城記」

余杰文 /余杰
2022 年 11 月 7 日
在 人文天下, 專文, 關注熱點
香港與台灣 流轉的「雙城記」

短短幾年間,香港文化界半壁江山已轉移到香港之外,其中很大一部分轉移到台灣。圖:yibaochina.com

转换简体
分享到 Facebook分享到 Twitter分享到 Line分享到 WeChat

二十世紀下半葉,香港進入開埠以來的黃金時代。哲學家勞思光從台灣來到香港,因為香港有比解嚴前的台灣更多的自由。
 

推薦新聞

追憶六四 展望未來 ——倫敦「六四」34 周年紀念研討會紀要

追憶六四 展望未來 ——倫敦「六四」34 周年紀念研討會紀要

2023 年 6 月 3 日
武統未至 台灣朝野三黨兩岸政策已先被北京統一

武統未至 台灣朝野三黨兩岸政策已先被北京統一

2023 年 6 月 3 日
與勞思光截然相反的旅程

一九四九年,勞思光隨父母移居台灣,在台灣大學哲學系完成學業。白色恐怖年代,他因發表反對國民黨獨裁、主張民主自由的言論,引起調查局與警備總部注意,被迫離開台灣,寓居香港。到港後,他任教於中文大學,並完成《中國文化要義》及《新編中國哲學史》等著作。一九七零年代,他發表長文「一九九七問題與香港前途」,當時中英還未就九七問題正式表示過意向,他在文章中論及,九七問題儘管香港人沒有決定權,但真正受影響的是香港人,因此應有表達意見的權利。他期望香港居民不要冷漠,應該面對問題,形成一個代表香港人意願的共同主張。可惜這一先知式的洞見,大部分香港人並未予以足夠的重視,由此埋下日後香港沉淪之伏筆。

當初離開台灣前,勞思光發誓,除非台灣解嚴,否則不回台灣。在很長一段時間,他的著作都被台灣政府列為禁書,甚至父母過世,也無法返台奔喪。他也發誓,除非共產黨下台,否則不回中國,所以下半生從未踏足中國。台灣解嚴後,他應邀回台講學和任教,這一時期,仍不改關心時事的心懷,與民進黨人士接觸,建議不能只以反對國民黨而自足,而應對兩岸問題及台灣前景提出正面方案。

勞思光討論九七議題時,已隱隱感覺到香港命運多舛。果然,一九九七之後,尤其是反送中運動失敗、《國安法》實施之後,香港的自由與法治蕩然無存,公民社會趨於瓦解,文化界面臨嚴厲的政治審查,一把雨傘、一張漫畫、一首歌曲、一點噓聲,都可能觸犯《國安法》。熱愛自由的香港人,走上了與勞思光從台灣島香港的截然相反的旅程——從香港到台灣。短短幾年間,香港文化界半壁江山已轉移到香港之外,其中很大一部分轉移到台灣。這一相反的旅程,亦表明晚近三十多年來,台灣與香港兩地背道而馳的發展方向。

勞思光早年因發表反對國民黨獨裁、主張民主自由的言論,引起調查局與警備總部注意,被迫離開台灣,寓居香港。(圖片摘自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網站)

鄧小樺笑稱自己在台灣如「保外就醫」

輾過他們的坦克,駛入我們的巿街

曾經轉播他們的電視,每餐煮給我們完整的謊言

我們的肉身開成黃花風鈴木,也如他們高舉

他們哀求過的警察,擊傷了我們的頭顱

這首名為〈指甲〉的詩歌,為香港詩人鄧小樺所作。詩人將六四天安門事件死在廣場上的那一代,與雨傘學運的這一代學生連接起來。詩中的「銀色指甲」(他們用銀色的指甲,撫摸我們破爛的傘 )指的是六四亡魂的指甲撫摸著這一代的雨傘,六四的抗爭的意義已經慢慢從北京移到香港,且是進行式的,人們都若有所感,而最黑暗的時候似乎還未到來。

二零一九年,香港理大圍校時,詩人身在現場,因旁觀而被捕;二零二零年元旦,旺角衝突時,詩人也在現場,被警方發射的催淚彈射中,左眼角受傷、血流滿面。她批評說,政府口稱要復和,但一到開槍時,仍然是毫無憐憫,詩人抗議說:「解散警隊,刻不容緩。」

二零二二年三月二日,鄧小樺在臉書發文表示,她以就業金卡方式來到台灣,笑稱自己有如「保外就醫」,一方面休養,另一方面處理出版工作,她喜歡這種臨時身份,並沒有想過要移民,她還會回到香港,她還有很多朋友在香港監獄中——但她是否真的還能回去,不得而知。到台灣後,作為香港文學館總策展人,她安排該館參加台北國際書展,並數次獲台灣文化界邀約演講,談國安法之後的香港文化書寫等。她認為,香港文化人來此地,令台灣文化更多元,而香港文化人也有了一次學習異質文化的機會。

廖偉棠:林口的雨和霧

一九七五年生於廣東的廖偉棠,於一九九七年移居香港——那一年,香港已走上下坡路,他來得不是時候。在他成為香港人的二十一年間,親眼目睹香港的分崩離析,也曾用詩歌與散文來力挽狂瀾。二零一八年,廖偉棠舉家搬到台灣,因為慕名林口的霧,就在此定居下來。一年後,香港開始「反送中」遊行,那時他剛取得台灣身分證,在異鄉客多的林口已像個在地人,但他的心,仍始終掛記著家鄉。廖偉棠在散文《謝謝你,林口的雨和霧》中寫道:

這次遷居,在空間上是一個移民一般的大變動,在另一種意義上,卻是時間上的返鄉之舉。

忘了是海德格還是荷爾德林說過:詩人就是在返鄉途中的人。當然我們最熟悉的兩句古詩詞是:「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以及「夢裡不知身是客」,詩人寄身天地逆旅之中,該是永恆的客人,兒童算是道破天機了;夢裡不知,乃是因為夢是所有詩人的故鄉,不會拒絕詩人的寄身。

寫後一句的李煜,還寫過一句我也常常想起的句子:「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是啊,為什麼我們會說「醉鄉」而不說「醒鄉」?

世有離亂,方有詩人。我們生逢小小的亂世,遷徙也一波一波地進入我們的生命,把我們帶到一個個似新乍舊的夢裡面去。古人說「安土重遷」,「安土」固然是儒家價值,到杜甫,我們才漸漸明白「重遷」的另一重意義,那就是遷移也是很重要的,客心也是很敏感的。

晚年的杜甫索性買了一條船,安於人類漂泊之命,親投逝水,比傳說中的李白攬月其實更放達。因此也別說陸遊「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淒涼,入,即是「打馬入紅塵」之意,更何況前面還有一句「遠遊無處不銷魂」,銷魂,當用今義。

不過這兩三年,我還是不知身是客的時候居多,像草堂時期的杜甫,左右營度,添磚加瓦。「度堂匪華麗,養拙異考槃。草茅雖薙葺,衰疾方少寬。洗然順所適,此足代加餐。」人到中年自然幻想一張在偌大世界容不下的書桌,無論這個幻想多麼短暫。第一次走進這個園子裡的時候,在亂草和瓦礫中坐下,便有《小城之春》開場時,戴禮言坐在廢園中吁歎的既視感。

人是客人,園卻永遠是故園。

李怡生命中最後兩年,遷居台灣,撰寫《失敗者回憶錄》,縷述其立場的轉變,他對香港前途的看法也因近年的社會運動而徹底改變。(圖片取自李怡臉書)

李怡:一個人的終結,不是後來者的終結

二零二二年十月五日,香港資深政論家李怡在台北去世。一九四八年,李怡從中國逃難到香港。他雖生活在香港,從小接受的卻是左派文化教育的熏陶,中學畢業後在左派機構任職,後創辦立場親共的《七十年代》雜誌。直至一九八一年,他才南柯夢醒,脫離左派,轉向自由民主價值,並在一九八四年將雜誌更名為《九十年代》。他的一生與書籍和文字分不開,除主編雜誌外,也曾參與創辦及經營天地圖書。那時,他編輯的雜誌、出版的書籍,大部分讀者來自相對封閉的中國和台灣,反而香港讀者較少,「大部分香港市民覺得一切都是無償地得來,反而不會珍惜那種閱讀自由」。

李怡生命中最後兩年,遷居台灣,撰寫《失敗者回憶錄》,縷述其立場的轉變,他對香港前途的看法也因近年的社會運動而徹底改變。他直指包括自己在內的「愛國民主派的錯念」對香港的沉淪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自從一九八零年九七問題浮現以來,香港人一直在抗共的社會思潮中掙扎。開始時,香港人寄望在中英談判中,達致九七後英國以某種形式留下來,包括『延後轉移主權的日期』、『主權換治權』、『九七後繼續留在英聯邦』等等。而當時大專界關心國族命運的學生領袖們,就從概念出發反對殖民主義,嚮往民主和民族主義,支持中國『收回主權,民主治港』。支聯會擺明『愛國』,亦沒有反對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後來成立與支聯會一體兩面的民主黨,走的是同一路線。支聯會主席司徒華,在立法會是民主黨的黨鞭。他們的路線可以概括為『反共不反中』。符合鄧小平的『可以罵共產黨』但『尊重自己民族』的愛國者標準。」他幾乎是唯一一位在觀念更新上走得最遠、跟年輕一代本土派和獨派實現「無縫銜接」的老一輩民主派人士。

在一時一地,筆打不過槍,詩戰勝不了坦克。李怡在《失敗者回憶錄》中承認:「在事實敵不過謊言、真理敵不過強權的世界,在權錢色騎劫所有價值體系的世界,作為一個忠於自己的寫作人,很難避免不停地產生挫敗感。」但他引用邱吉爾的名句「成功不是終結,失敗不是終結,唯有勇氣才是永恆」來自我勉勵——一個人的失敗人生或是一個人的終結,但不是後來者的終結。一個人的勇氣是他的永恆,也是後來者的永恆。

黃國才拿出台中圖書館的借書證

二零二一年八月三日,香港視覺藝術家黃國才在臉書貼出一封給香港的信,感慨「相識五十一年,我不會忘記你(香港)」、「遠走不易,留下亦難」,作為一名「老香港」,他最終選擇「優雅地離開」。他亦以《We’ll meet again》的歌詞表明會再回到香港,「直到藍天驅逐烏雲遠去」,「在某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再見」。黃國才去過紐約、倫敦等國際大都市,為什麼選擇移居台灣台中呢?他說有三個理由:第一,在外貌上,他和台灣人並無二致,他喜歡走在街頭上,沒有人認為他是「他者」的感受,這種最表層的融入,卻讓他可以擁有不被另類目光打量的安寧。第二,港幣兌換成台幣,他的資產似乎增加三倍多,「物質的東西不可能彌補我失去國土的感受,但能讓你在流亡的過程中,有些表面的安慰」。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台灣擁有百分之百的藝術表達自由。回想在香港的生活,每天都活在恐懼裡,不知道自己是否是下一個被政府清算的人。在這樣的恐懼下,人們為了生存在表達與創作都會演變出一套對應的方式,「久了,你可能連自己是誰都忘記。我知道如果繼續留在香港,自己持續創作的後果絕對是這樣,我不想迷失自己」。

黃國才拿著台中圖書館的借書證,查閱了包括陳澄波、戒嚴時期的種種史料與老照片,讓他深刻理解自己選擇台灣並非偶然,而是因為覺得此處是生命下個階段可以學習、成長的地方。若有人批評台灣是「鬼島」,他總是聽不下去,到最後按耐不住地喊著「台灣什麼都好,因為我來自地獄」。他自認保衛台灣的意識可能比部分台灣人更加堅定,「因為我知道失去故鄉、國家的感受,我希望台灣是我最後的故鄉,我不想再失去一次」。

作詞人林夕:香港、台灣都是家

愛好民主自由、勇敢無畏的作詞人林夕,謹守創作者的本份跟良心,沒有為了市場而抹紅,他曾公開支持香港雨傘革命,和台灣滅火器樂團合作《雙城記》一曲,護台撐港,他作詞、羅大佑作曲的《皇后大道東》也成為香港反送中的名曲,雖然因此而被中國封殺,他寫的歌詞在中國變成了「佚名」,他卻不以為意,反而選擇以台灣以家。林夕表示,香港、台灣都是他的家,如果要形容他對香港和台灣的感情,他在香港土生土長,香港對他一概承擔,香港如同結髮妻子;而台灣是愛情,是他的自由選擇,就像情投意合的情人。「二零一五年當我在台灣有了落腳的地方,就有雙城記的感覺,當我踏入台灣家門,整個人鬆了一口氣,離開又很捨不得,如果住的心安的地方就是我家的話,那台灣就是我的家。」

謝傲霜要把香港的種子種到台灣

二零二二年初,香港作家謝傲霜透過專業移民途徑來台居住。她在香港曾出版十多本文學及文化評論書籍,所撰寫的《中英街一號》的電影劇本也獲得大阪亞洲電影節奬項,文化事業正值收成期,但她毅然帶著年幼兒子踏上移民之路。她坦言,離開香港十分不捨,亦感到內疚及無奈。她任職中學的圖書館主任,自《國安法》生效之後,學校成立「國安法委員會」,圖書館首當其衝,她必須把敏感書籍下架,這有違她「自由傳播知識」的工作抱負,只好選擇辭職。來台短短幾個月,她已協助出版有關烏克蘭的書籍,也在撰寫另一部香港電影的劇本。移居台灣令她的文化工作可以跨地域,把香港的種子種到台灣或其他地方。

攝影師謝至德:生命向前滾動

香港攝影師謝至德從事新聞及報導攝影二十餘年,長期記錄香港城市變遷和香港故事,曾獲頒多項攝影獎,香港攝影記者協會曾授予他一九九四年「全年最佳攝影記者」。二零一九年,已屆知天命之年的謝至德,毅然放下過去幾十年在香港、在紀實攝影與藝術策展領域所累積的輝煌資歷,選擇在台灣開啟「滾動人生」的大冒險。這一年,他完成了在香港最後的藝術策展工作,以一檔「萬念‧歸寂」告別香港,然後搭飛機來台灣,落腳全然陌生的台中,改造一輛露營車作為可自由流動的家,深入行旅台灣日常,在其中,遇見表定之外的美好故事和風景。香港話「滾動」也有感動的意思,「生命一直向前滾動,」謝至德說:「而我們不能阻止人生的滾動,滾動就是人生。」他希望以此個計畫傳遞其生活態度和信仰,在執行過程中,克服個人難題,以愛和寬恕的學習,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並分享良善的能量,這個行動本身就是藝術作品。

無論短期還是長期,移居台灣的香港文化界人士還有:演員黃秋生和杜汶澤、作詞人潘源良、漫畫家柳廣成、政治學者及「佔中三子」之一的陳健民、評論人桑普、歷史學者徐承恩、專欄作家游清源、電台主持人曾志豪……這張名單很長很長,還在不斷增長中。

※作者為美籍華文作家,歷史學者,人權捍衛者。蒙古族,出身蜀國,求學北京,自2012年之後移居美國。主要著作有《劉曉波傳》、《一九二七:民國之死》、《一九二七:共和崩潰》、《顛倒的民國》、《中國乃敵國也》、《今生不做中國人》等。

轉載自《上報》

標籤: 余杰勞思光廖偉棠李怡港人移民台灣謝傲霜鄧小樺黃國才
分享Tweet分享分享
上一篇文章

【比爾曼自傳】第十五章 我受夠了!(一)

下一篇文章

蕭茲兩手空空 也想縛住蒼龍?

余杰

余杰

相關文章

追憶六四 展望未來 ——倫敦「六四」34 周年紀念研討會紀要
專文

追憶六四 展望未來 ——倫敦「六四」34 周年紀念研討會紀要

2023 年 6 月 3 日
武統未至 台灣朝野三黨兩岸政策已先被北京統一
專文

武統未至 台灣朝野三黨兩岸政策已先被北京統一

2023 年 6 月 3 日
【田牧筆談】走出「六四」的迷惘與疲頓
政經論壇

【田牧筆談】走出「六四」的迷惘與疲頓

2023 年 6 月 2 日
巴基斯坦依然是恐怖中心 更造成阿富汗動盪
專文

巴基斯坦依然是恐怖中心 更造成阿富汗動盪

2023 年 6 月 2 日
人權觀察譴責中國當局在天安門屠殺34年後禁止紀念活動
人權觀察

人權觀察譴責中國當局在天安門屠殺34年後禁止紀念活動

2023 年 6 月 2 日
「國殤之柱」佇立柏林警示世界
專文

「國殤之柱」佇立柏林警示世界

2023 年 6 月 1 日
下一篇文章
蕭茲兩手空空 也想縛住蒼龍?

蕭茲兩手空空 也想縛住蒼龍?

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來真的了

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來真的了

【老陳時評】清零忍無可忍習近平眾叛親離

【老陳時評】清零忍無可忍習近平眾叛親離

熱門文章

香港與台灣 流轉的「雙城記」

香港與台灣 流轉的「雙城記」

2022 年 11 月 7 日
永不放棄追求真相的權利——「六四」34周年紀念活動召集

永不放棄追求真相的權利——「六四」34周年紀念活動召集

2023 年 5 月 25 日
【田牧筆談】追憶六四 展望未來 ——倫敦「六四」34 周年紀念研討會

【田牧筆談】追憶六四 展望未來 ——倫敦「六四」34 周年紀念研討會

2023 年 5 月 23 日
彭帥成為全球新聞焦點(附錄:彭帥微博原文)

彭帥成為全球新聞焦點(附錄:彭帥微博原文)

2021 年 11 月 23 日
習近平的弱點-狂妄與偏執如何威脅中國的未來

習近平的弱點-狂妄與偏執如何威脅中國的未來

2022 年 9 月 7 日
廖天琪:追憶六四-痛心 展望未來-灰心

廖天琪:追憶六四-痛心 展望未來-灰心

2023 年 5 月 25 日
釋放政治犯王炳章、秦永敏、陳樹慶、呂耿松——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舉行抗議活動

釋放政治犯王炳章、秦永敏、陳樹慶、呂耿松——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舉行抗議活動

2023 年 5 月 9 日
歐洲之聲

歐洲之聲網站根植於歐陸,創刊於庚子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之際。數據化時代早已來臨,面對浩瀚的知識和信息海洋,太容易迷失方向。作為長年的媒體工作者,本網刊願為華語世界的讀者傳送平實可靠的資訊,也為追求民主、自由、人權的有識之士及愛好文藝的友朋提供寫作發文的平台。祈望這裡成為志同道合者共同耕耘的園地。

分類

  • English
  • 人文天下
  • 人權觀察
  • 北京觀察
  • 古典音樂
  • 墨爾本夜語
  • 專文
  • 政經論壇
  • 文學世界
  • 未分類
  • 歐洲風情
  • 比爾曼自傳
  • 淇園漫步
  • 潤南文苑
  • 田牧新著
  • 田牧筆談
  • 老陳時評
  • 胡平論政
  • 視頻薈萃
  • 關注熱點
  • 雪山下的火焰
  • 香江寄語
  • 歐洲風情
小村演大戲 「耶穌受難劇」歷四百年經久不衰

小村演大戲 「耶穌受難劇」歷四百年經久不衰

2023 年 4 月 14 日
法國喜劇新片《男接生婆》顛覆產房沙文主義

法國喜劇新片《男接生婆》顛覆產房沙文主義

2023 年 3 月 21 日

適用電子郵件訂閱網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訂閱網站的新文章,使用電子郵件接收新通知。

關注我們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 首頁
  • 關注熱點
  • 政經論壇
  • 人權觀察
  • 人文天下
  • 歐洲風情
  • 文學世界
  • 視頻薈萃
  • 專文
    • 墨爾本夜語
    • 香江寄語
    • 胡平論政
    • 北京觀察
    • 潤南文苑
    • 淇園漫步
    • 老陳時評
    • 雪山下的火焰
  • English
  • 古典音樂
  • 田牧新著

© 2020 歐洲之聲 Sino Euro Voices.

歐洲之聲網站使用 cookie 為您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 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通過使用表示您確認並同意我們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