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德國最大的反對黨基民盟/社民盟(CDU/CSU),正欲放棄梅克爾擔任德國總理期間的「對中務實立場」,聲言:通過貿易維持和平已經失敗,並草擬了22頁的「中國戰略」,準備於近日在議會黨團通過。
俄烏戰爭以來,如何與中國打交道?成為擺在了世界民主國家陣營面前最棘手的大政方針,不僅只是德國基民盟/社民盟黨派在思考與修正對中政策。從國家層面來說,去年五月美國務卿布林肯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發表對華政策演講,闡述了美國政府在未來十年對中戰略的願景、目標、政策和手段,總而言之,美國對華戰略和政策第一次得到完整與清晰的展示。德國「紅綠燈」政府去年就在制定一項「中國戰略」。與此同時,歐盟本身,法、意等歐盟成員國也在制定自己的「對華戰略」。這不是一國一黨的對中政策改變,而是西方民主陣營群體的新思維、新政策、新戰略,只是至今尚處於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狀態,為什麽至今重錘難落、躑躅不前呢?為什麽近日裏西班牙、法、歐盟、德、日等政要紛紛赴京訪問?為什麽美國也積極與中方接洽布林肯國務卿、耶倫財長、雷蒙多商務部長赴京訪問?
借此,筆者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認知與想法,也算是拋磚引玉,與讀者分享。
德國政府的「中國戰略」醞釀已久
對於梅克爾執政時期推行的與中、俄和睦相處、人權務虛經濟務實(經濟緊密合作)戰略,德國紅綠燈政府自新政伊始,便醞釀著手改變:代之以價值觀為原則的對中戰略。
近年來,中共向他國強行推行自己的意志與立場,特別是在人權記錄方面,「對內加強鎮壓,對外更加強硬」。在梅克爾執政後期,德國政府出台了「印太行為準則」,對中共在台灣問題、南海問題上,提出了聯邦德國的政策原則:一、南中國海和太平洋,如果該地區發生沖突,便會損害該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將對德國產生直接影響。二、歐盟的價值,在歐盟以外地區同樣有效。德國堅持人權價值觀,國際貿易公平等原則,並堅持同印太地區的「與德國共享民主與自由原則」的國家(這裏自然指的是台灣)緊密合作。文件規定,德國將加強與該地區的關係,該地區大國包括中國、印度、日本等,德國也將與該地區在安全政策方面展開合作。梅克爾總理也會規勸中共,不要輕易動用武力,造成世界的戰亂,每一個國家必須共同來承擔責任,維護世界和平。台灣的問題,只能采取和平理性的方法解決,德國不會同意該地區發生和平以外的手段與沖突。這是不是明裏暗裏在警示中國政府?可視為德國「中國戰略」的前奏。
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德國政府希望中國政府也挺身而出,參與譴責與制裁俄羅斯的侵略行徑。這一呼籲和期望,從未得到中國政府的響應與配合。近日,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演講中表示:歐盟不希望與中國脫鉤,但需要平衡與中國的關係。中國在俄烏沖突中的表現,對歐中關系具有決定性意義。她指出:「中國有責任在促進和平方面發揮建設性作用。俄羅斯武裝部隊必須撤出,烏克蘭的領土完整必須得到維護。」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及北京持續不斷在台海軍機軍艦威脅與恫嚇台灣,並在全球範圍內的經濟和政治上,持日益咄咄逼人的政策立場,引起整個世界「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驚恐與擔憂。
政客(POLITICO)新聞網指出:俄羅斯大規模入侵烏克蘭之後,世界秩序發生了變化,德國朔爾茨總理去年宣布了「德國安全政策的轉折」。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和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都強調,德國需要一項全面的中國戰略,這個想法在組成「紅綠燈」新政府聯盟的協議中已經提出。
所以說:德國的「中國戰略」,有個不斷修正、循序漸進的過程,並不是眼下的突如其來、一蹴而就。
歐洲之聲關注與建言「中國戰略」
歐洲之聲與德國數十個NGO組織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半年多來,廖天琪社長一直致力於民間社團組織關於「中國戰略」的建言工作,並針對中國人權狀況的惡化,及中共變得更加專制等,建議聯邦政府在制定「中國戰略」時,應對系統性競爭,必須提高識別和應對中共帶來的風險——以價值觀作為指導和原則,具體建言體現在五個方面:
1、保障人權、信仰自由與人民自決。德國必須制定以人權為導向的外交政策,中共在中國西藏、東突厥斯坦、香港等地,及對待基督教、法輪功等信仰團體等,存在嚴重的迫害和打擊。聯邦政府應與人權捍衛者、非政府組織代表保持對話,為受政府迫害的政治難民提供方便與簡化庇護程序。
2、反對宣傳,防止腐蝕。德國必須堅定地反對來自中國的紅色宣傳,杜絕政治上接受中共的捐款,在科學、媒體、協會等方面,必須制定嚴格的透明規則與法律,違反者將受到刑事制裁。
3、升級台灣,支持民主。德國必須在政治和安全政策上提升台灣的外交地位,為台灣融入國際社會提供政策方便。在外交方面終止「台灣領導人『七巨頭』進入德國的禁止令。聯邦部長必須定期前往台灣訪問,啟動德國在近期內與台灣商談自由貿易和投資保護協定。國會朋友圈「Berlin-Taipei」應更名為「Berlin-Taiwan」。此外,德國應大力支持資助德台青年和學生交流,加強衛生政策合作。
4、追究侵犯人權者的責任。德國必須努力加強國際人權制度和問責機制,並投票贊成任命聯合國中國問題特別報告員。對聯合國關於維吾爾人處境的報告采取聯合國後續行動(例如決議)。
5、減少依賴,強化企業責任。德國必須吸取教訓,不要重蹈俄羅斯的前車之鑒,逐漸減少德國對中國經濟貿易的依賴。中國企業在德國投資必須經過嚴格審查,德國必需在歐盟層面倡導供應鏈法,確立供應商的責任與範圍等。
「中國戰略」難以落槌原因
但是,德國的「中國戰略」一直未能落實。今年年初德國《商報》報導,聯邦政府擬議中的「中國戰略」,之所以關注度如此之高,是因為德國經濟界不希望失去中國市場,而中國政府更不希望德國從最重要的歐洲夥伴演變成最主要的批評者。
「中國戰略」提出如何減少對華經濟的依賴,首先引發了商人的反對。比如:全球最大規模的、在斯圖加特創立於1886年的汽車配件供應商德國博世公司(Bosch)宣布,將在中國投資十億美元,在蘇州建立研發和制造中心,「為中國汽車制造商開發和制造用於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的零配件。」《法蘭克福匯報》報道稱:去年夏季,博世總裁斯特凡·哈爾騰(Stefan Hartung)在接受采訪時,就曾對撤離中國的建議提出過警告:「與其試圖逆轉全球化趨勢,倒不如擴大在華投資。」他還說:「中國需要世界,如同我們也需要中國一樣。」
當然,不僅僅是德國商人的反彈,即便在聯邦政府內部,「中國戰略」也未能形成共識。主導這一戰略文件擬定工作的德國外交部,希望中國戰略中要包含具體的行動指南。這樣做的理由是,迄今為止各聯邦州乃至聯邦各部在對華政策問題上,往往各自為政,步調相當不一致,而中國領導人恰恰善於利用德國內部的不協調。德國外交部提出,今後不應給北京可乘之機,但是德國總理府卻希望制定一份「簡單籠統的『中國戰略』文件。」
再則,一些中國問題專家也在媒體上不斷潑冷水。德國《商報》援引特里爾大學中國問題觀察家韓博天(Sebastian Heilmann)教授的話:「從目前已知的內容來看,中國戰略在聯邦政府內部缺乏廣泛共識,而且核心議題的界定也不夠明確,因此,這份戰略文件出台之日,可能就已經過時了。」韓博天是德國政治學家、特里爾大學教授,曾在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從事中國研究工作。他自稱是一位「正視中國及其崛起」的政治學家,務實地觀察和研究「中國如何解決問題」。他每年前往中國各地等做實地調查,與中國各級官員、學者、企業家廣泛接觸,精通中國共產黨以及政府的話語體系。他還指出:擬定中的「中國戰略」,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只會在聯邦政府內部引發矛盾,甚至還會引起歐盟內部以至德美之間的爭論。
另外一位專家諾亞•巴金(Noah Barkin),他曾是路透社特派歐洲的記者,並為紐約時報、大西洋、Politico這些大媒體擔任分析師,也曾是歐洲智庫及馬歇爾基金會的研究員。如今是Rhodium智庫的成員,他專注於研究歐洲跟中國之間的政經脈絡。巴金在他的社交媒體說,近期以來,德國很多不同黨派的政治家向他透露,朔爾茲政府遲遲不願推出人們翹首以待的「中國戰略」,原因是德方和中國在暗地裡交涉,因為德國政府不願意拋出一個會得罪北京的「戰略計畫」。這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德中之間的經貿已經密不可分,若真是翻了臉,雙方都難以承受。
其實,中國政府在與德國部委舉行的會談中,已經明確表達了對「中國戰略」的不滿。表面上德國政府表達了反駁與不同意見。事實上,「中國戰略」不僅難以落槌,更是難以實施。
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中國戰略」其中的重要原則是:「抑制德國對中國的依賴性」。
關於「依賴性」一說,其實是雙重的,不是單向的。2015年,中國「一帶一路」進入希臘,2017年中國「一帶一路」又進入意大利,梅克爾總理曾反對中國主導的一國一國商貿蠶食政策。以2019年各國GDP數據為例,中國是14.3萬億美元,德國是3.9萬億美元,法國是2.7萬億美元,意大利是2萬億美元等,顯然一對一的國家實力體量不對等,特別是歐盟中小體量國家居多,很難單獨與中國對等談判。但同樣是2019年,歐盟27國GDP總和是15.6萬億美元(英國已扣除),超過了中國的體量,所以梅克爾提出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思維,據此整個歐盟國家可享受相同的條款與規則,中國向整個歐盟開放市場。這樣一來,就不存在誰依賴誰、誰來主導合作了。
二、國際戰略中講究「均勢戰略」與「地緣政治」。在俄烏戰爭前,中俄關係暗藏玄機,中國的能源供應、中歐的陸路貿易運輸,中亞的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五國的合作、中蒙運輸貿易合作等,均受到俄羅斯制約。俄烏戰爭使中俄之間成為「不是結盟勝似結盟」,而且還帶動一批國家(南美地區國家、中東地區國家、東南亞國家聯盟等)聚合在中俄的周邊。當中俄被退出規則群之外,另組半球經濟,再要以規則改變與制裁他們,就成了空話。梅克爾總理可以一錘定音阻止「俄烏糾紛」,為什麽現在的德國政府做不到?當下整個歐洲境況一落千丈,西方國家領導人的無能與決策錯誤,葬送了「均勢戰略」與「地緣政治」原則。
三、國際規則不容濫用,美國和歐盟對俄羅斯關閉了SWIFT系統,美國、英國、瑞士等國凍結了俄羅斯人的資產,引發連鎖反應,SWIFT系統開啟了本幣結算、人民幣結算、以物易物等,使得全球「去美元化」戰線悄然形成,西方銀行的信譽一落千丈。
四、德國不應放棄北溪天然氣的使用。在殖民主義時代,是依靠槍炮血腥掠奪資源與開辟市場,而俄羅斯將大批主要天然氣管道出口安置在德國,換句話說,是將「龍頭」交給了德國支配,怎麽能說是德國依賴俄羅斯呢?北溪一號、北溪二號是耗費巨資的重大工程,開關本來捏在德國手裏,主動權在德國手裏,制裁也在德國的一舉一落之間。現在俄羅斯是徹底心灰意懶,要知道前些年普京還不願意將天然氣管道鋪設去中國,一直在日本與中國之間徘徊,現在俄羅斯徹底投向了中國懷抱,而德國卻放棄了低價能源,去消費高價能源。
五、德國以一國之力制定「中國戰略」,體量不對等,吃虧的是小國。德國政府還是應該學習梅克爾,推動聯盟行動,至少由歐盟制定「中國戰略」,不過這是懲罰性協定,至少有些國家會躑躅不前。這不像是「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是得益獲益的協定,眾望所歸。正應了《孫子兵法》「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意即:符合國家利益就行動,不符合國家利益就停止。
《銳傳媒》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