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定康(Chris Patten),英國末代港督,歐盟前外務委員,牛津大學校長
耶誕節和新年之間的日子常常會使我們反思世界面臨的問題,思考能做些什麼來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我通常會在暑假結束時,8月的炎炎烈日中發現自己處於這種沉思狀態。
經過幾周的放鬆——看書、悠閒散步和泡游泳池——我更願意思考未來幾個月可能主導討論的重大挑戰,想想如何進一步理解利害攸關的問題,但最近的事態發展沒有理由讓我感到樂觀。
過去幾周來,森林大火和洪水的影像佔據了電視螢幕,野火在夏威夷、加拿大和地中海東部肆虐,而世界大部分地區都經歷創紀錄的高溫。與此同時,中國華北、歐洲、美國和拉丁美洲部分地區,遭受嚴重的風暴和毀滅性洪水的襲擊。鑑於這些極端天氣事件,預料氣候變遷料將成為全球熱門的政治辯論話題。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美國,爭取共和黨明年總統大選提名的候選人,似乎在競相淡化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例如,直言不諱的新人拉馬斯瓦米(Vivek Ramaswamy)在最近的共和黨初選辯論中認為,氣候變遷是一個「騙局」,受過哈佛教育的拉馬斯瓦米理應瞭解實情,但對於一個迎合川普的政黨來說,壓倒性的經驗證據似乎無關緊要。
美國右翼越來越接受氣候否認主義,儘管二十國集團(G20)成員國承諾加快清潔能源轉型,緩解迫在眉睫的全球氣溫上升,但國際貨幣基金(IMF)最近一份報告顯示,全球化石燃料直接補貼在2020年至2022年期間增加一倍多,占世界GDP的比率升至1.3%。這種氣候虛偽與奈及利亞總統提努布的勇氣形成鮮明對比,他上台推出的首批政策之一便是取消燃料補貼。
與此同時,烏克蘭戰爭持續佔據新聞頭條,採取飛機失事的暗殺手法,標誌著克里姆林宮不再像以前那樣用輻射和神經毒氣除掉對手,但華格納集團首腦普里戈辛(Yevgeny Prigozhin)之死——在他短暫的兵變整整兩個月後 ——凸顯俄羅斯總統普丁不會容忍任何形式的異議。
隨著戰爭的肆虐,俄羅斯封鎖烏克蘭糧食出口,預料將對最貧窮的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產生毀滅性的影響。烏克蘭戰爭加上氣候變遷與政治動盪,無疑會讓從非洲前往歐洲的移民大軍進一步增加,絕非只有英國無力應付這些為追求更好生活而不惜冒險的難民大量湧入。
在這場政治和經濟動盪的完美風暴中,一部傑出的紀錄片探討了中國在習近平主席領導下,對香港新聞自由和法治前所未有的攻擊,令人無法樂觀。這部可在YouTube上觀看的富有洞察力影片,聚焦於黎智英的抗爭,他是共產中國的難民、白手起家的媒體大亨和民主運動家,因參與和平示威而被莫須有的罪名判處6年多徒刑。
這部影片記錄了黎智英「為自由而進行非凡的抗爭」,以及習近平的香港支持者企圖無限期將他監禁,當局鄙視黎智英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他逃離大陸到當時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尋求庇護,以及1989年天安門廣場大屠殺後, 他直言不諱地批評中國領導人、特別是時任總理的李鵬。多年來,他的報紙不斷報導中國踐踏人權的行為,黎智英也成為民主和維護香港法治的堅定擁護者。
黎智英的行動主義凸顯言論自由在確保公民福祉方面的重要作用。誠然,言論自由的限度通常引起激烈的辯論,例如多數自由民主國家都同意仇恨言論應該被取締,但幾乎所有開放社會都認為,政府不應該限制言論自由,讓自己免受批評或限制民眾表達異議。
反自由民主的國家,像奧爾班的匈牙利,確實限制了言論自由,艾爾段的土耳其等威權國家則採取更嚴格的措施。然而,像中國這樣的極權主義政權,則是要人民完全遵守官方政策和敘事,此一方針在武漢爆發新冠肺炎的早期階段表露無遺, 凡是試圖報導實際情況的公民記者都遭到虐待、酷刑和監禁。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無情地壓制香港的言論自由,以及為什麼黎智英可能會在監獄裡度過餘生。然而,在觀看記錄他為民主而抗爭的紀錄片時,我被黎智英引用的中國古代諺語所鼓舞:「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原標題為《A Smidgen of Hope》(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轉載自《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