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在這裏,紀念1989年6月4日——三十六年前,那場震驚世界的悲劇。三十六年前的今天,年輕的學生、市民在北京的街頭高呼「反腐敗、要民主」,他們是和平的,是理性的,是非暴力的。他們的理想是建設一個更加公正、自由的中國。
然而,國家機器卻用坦克和子彈回應了這些和平的訴求。這不僅是對人的生命的踐踏,更是對國家良知的深重傷害。它讓一代人的夢想被血洗,也讓整個民族陷入漫長的沈默。

三十六年過去了,記憶依然不能被抹去。正是因為這一歷史悲劇,我們更加堅信:只有堅持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原則,只有堅持用道義與真理喚醒社會,用對話和行動推動變革,中國才可能真正成為一個尊重民主、自由、法治與人權的強大繁榮國家。
很多人質疑:既然當年的學生堅持和平、絕食、對話,最後仍然被坦克碾壓,那我們為什麽還要堅持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原則?
這個質疑,是很多經歷六四、或者了解六四歷史的人都曾有過的。面對暴力和壓制,和平是否只是軟弱的象征?道義是否真的有用?下面我想從幾個角度談談我的看法:

一、堅持和平、理性、非暴力,不是因為它能立刻奏效,而是因為它是最具正當性、最能爭取廣泛共識、最可持續的路徑
在1989年,學生和市民所堅持的,是道義上的制高點。正因為他們是和平的、非暴力的,才讓世界看到了暴政的冷酷無情。這種正當性,是歷史最終會認可的力量。暴力可以暫時鎮壓抗議,但無法消滅一個民族對正義的記憶和追求。
相反,如果抗爭也使用暴力,就會失去道義基礎,社會更容易陷入混亂甚至內戰,改革也更可能被毀於血腥和對立。這不僅是六四的教訓,也是全球許多國家轉型經驗的共識。
二、六四失敗的部分原因,是當時缺乏制度化渠道與公民社會基礎,而不是和平方式本身的失敗
六四之所以最終走向鎮壓,並非僅僅因為學生選擇了和平,而是因為:
- 政權結構極度封閉,權力高度集中;
- 媒體和言論不自由,導致政府對社會的不信任;
- 缺乏獨立的中間力量(比如有影響力的公民組織、媒體、宗教界)能夠調解、施壓;
- 社會尚未有足夠的民主意識和制度準備。
所以,今天我們紀念六四,不是為了重演一次情緒化的抗議,而是要推動真正持久的建設:培育公民意識,建設獨立社會力量,爭取制度改革,而不是僅靠一次次廣場上的對抗。

三、歷史證明:真正成功的民主轉型,幾乎都來自長期、和平、漸進的努力,而不是暴力革命
請看韓國、台灣、波蘭、捷克、南非,這些國家和地區走向民主法治的過程,雖然也曾有高壓和犧牲,但最終靠的是社會各階層的聯動、非暴力運動的堅持、內部改革力量的覺醒。
相反,靠武力推翻政權的變革,往往帶來的是另一輪專制、混亂甚至長期戰亂。
四、堅持和平並不意味著軟弱,而是意味著戰略智慧
非暴力不是妥協,而是一種道義與策略並重的智慧。它需要組織能力、長期耐心、信息傳播、文化建設,以及對民心的深耕。我們不是寄望一場浪漫的「革命」,而是推動一代又一代人的覺醒與參與,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
所以,總結來說:
六四的血,是對極權的控訴,也是對和平抗爭必要性的證明。正因為那場鎮壓的殘酷,我們才更加知道不能再重覆同樣的模式——不能靠情緒化的沖撞去換來自由,而要靠深思熟慮的和平變革。
中國要走向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的國家,不可能靠一場突如其來的鬥爭,而需要我們持續不斷地用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方式——一點點撬動體制,一步步拓展空間,最終推動整個社會向前走。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