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6月14日)美國在首都華府舉辦行了陸軍建軍250週年的閱兵儀式,由於這一天也正值川普總統的生日,加上美國各地許多反川人士發起了「No King’s Day」的示威抗議行動,因此這幾天下來不少評論文章以戲謔的方式嘲笑這場閱兵儀式,但這場自1991波灣戰爭勝利遊行以來,首度在首都所舉辦的閱兵慶典真的是那麼不堪嗎?也許我們該試著比較一下俄羅斯在今年5月9日大張旗鼓舉行勝利日80週年閱兵,以及中國2019年建政70週年大閱兵後,再來批評才比較公平。
對世界強權而言,閱兵其實是一種充滿政治意義的行為,它不僅是一種軍事展示,是一種對自身制度正當性的宣傳以及對歷史的詮釋,也是一種地緣政治意圖的公開表述。所以比較美俄中三國閱兵的內涵,也能幫助我們讀懂其背後的閱兵政治學。
一、美國:民主制度下對軍人的致敬與軍民共融
這場在川普總統指示下所舉辦的閱兵活動,其主旨在慶祝美國陸軍創立250週年,與其稱之閱兵,其實稱它為一場國家替陸軍所舉辦的生日慶典會更貼切。大部分人只從新聞報導看到川普總統在觀禮台前對軍人的校閱畫面,殊不知這場慶典從當日上午就開始在國會山莊前的大草坪的不同地點舉辦各式民眾能一起參與的活動,除了可近距離參觀各種軍事裝備和機器人展示,含包括與陸軍士兵互動的兒童區,音樂表演區,重新入伍儀式,軍人的體能競技與表演等等總共56個互動攤位。 而大遊行隊伍則透過6,600名軍人展示了從獨立戰爭起到現代陸軍所參與的每一場重要戰役,以及當時的軍裝和代表性軍備,從獨立戰爭士兵手持的燧發槍到二戰著名的雪曼坦克再到先進的M1A2艾布蘭主戰坦克,從美國內戰期間聯邦步兵到高科技的四足無人地面載具(戰鬥機械狗),從越戰士兵最愛的UH-1 直升機到現役最強大的AH-64D長弓阿帕契。
當天有高達20萬的民眾湧入華府參加此一盛會,更多的民眾則是透過實況轉播在世界各地同步觀看,透過這場活動表達對美國歷史與軍人奉獻的致敬,它也是一場全民共享的嘉年華與園遊會。儘管部分民主派政治人物批評閱兵過於個人化或過度花費,但民眾發自愛國心的自發參與,展現出美國這個民主國家中人民對軍隊的尊重與親密的關係。 與此同時,近200個公民團體發起的「No Kings」全國性抗議運動,批評川普將閱兵儀式轉換成他個的強人政治的展現,在這些抗議集會中,有人揮舞「從巴勒斯坦到墨西哥,拒絕高牆」等標語,反對川普藉軍隊造勢,認為這背離美國反君主、反威權的立國精神。但這些抗議活動正是民主制度可貴之處, 即閱兵可以存在,抗議也不會被噤聲。
二、俄羅斯:歷史記憶的操弄與對外示威
上個月5月9日是俄羅斯歐戰勝利日的80週年,莫斯科紅場再次成為俄羅斯總統普丁宣示權力的舞台。藉著慶祝蘇聯對納粹德國勝利80週年,舉辦了近年最大規模的閱兵典禮,動員超過11,500名軍人,並首度展示自製無人機與現代化飛彈,試圖對內提振士氣、對外顯示國力。 更具戰略意涵的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出席,與普丁並肩一起閱兵。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埃及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al-Sisi)、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Aleksandar Vucic)等超過20位領導人共襄盛舉,象徵俄方努力打破西方孤立,串聯「全球南方」以對抗G7的多極秩序。 對普丁而言,閱兵是操弄「大祖國戰爭」歷史記憶的政治工程。 從國內教科書到外交辭令,俄羅斯不斷試圖將對烏戰爭包裝為「反納粹延續戰」,將烏克蘭描述為西方傀儡、納粹復辟,進而正當化他在2022對烏克蘭所發起的全面軍事行動。這種歷史詮釋與現實戰爭的混合,是刻意將戰爭合理化為集體記憶的一部分,模糊了侵略與自衛的界線。

三、中共:極權儀式與強國夢的展示場
中共近年來大型閱兵的代表作就是2019年建政70週年大閱兵,為此中共一共動員1.5萬兵力參與並展示多達580項武器裝備和各型飛機160餘架 ,包括首次曝光的東風-41洲際導彈與匿蹤無人機。 閱兵按聯合作戰模組分列,空中梯隊、陸海空火箭軍全面展示,堪稱中國軍事現代化總檢閱。 習近平全程親自檢閱並發表高調的政治演講,反覆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論述。 每當受閱部隊經過觀禮台時習近平一旦說:「同志們好!」,官兵們就會齊聲高喊:「主席好!」,當席近平喊:「同志們辛苦了!」官兵們則會齊聲回答:「為人民服務!」。而受閱官兵駛回天安門的途中還必須齊聲高呼 「聽黨指揮!能打勝仗!」,群眾則會不時高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句口號,凡此皆顯示其個人崇拜與毛澤東式統治的回歸,並強調中國共產黨統治中國的「歷史必然性」和「唯一性」。 換言之,中共大閱兵的政治語言所傳達的是穩固中央政權,強化民族主義,對美國的抗衡意志與收復台灣的強烈企圖。 在地緣政治衝突的背景下,閱兵在中國不僅是一場軍事檢閱,更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治秀。

在歷史記憶與國族敘事上,美俄中三國的閱兵也顯示出根本差異。 美國強調對退伍軍人的尊敬、戰爭行動對國家的意義與反思,並以歷史多元性為榮。美國在閱兵過程中主動展出盟軍國旗,包括中華民國,這象徵美國官方仍肯定當年國民政府作為對日抗戰的正統參戰者地位,這是對歷史真相的尊重與多邊合作的記憶,與今日中共所主張的「抗戰領導者」敘事截然不同。 俄羅斯則試圖壟斷「勝利者」的歷史位置,排除對蘇聯入侵烏克蘭的質疑,並將歷史定格在愛國主義與犧牲精神的神聖敘事中,刻意忽略史達林對軍隊大清洗的殘酷歷史。 中國則以黨領導歷史、強調中共在抗日戰爭與民族復興中的中心地位,貶抑國民政府與其他抗戰力量的貢獻,將閱兵納入「一黨史觀」的國家意識型態中。
民主世界該如何看待這三個大國的閱兵儀式呢? 首先,我們應看清楚俄中兩國領導者挾閱兵鞏固威權與壓制異議的事實,我們應反對俄中拿單一史觀來合理化戰爭與侵略的行為。 其次,自由社會必須支持對歷史的多元詮釋權,堅持總統與文官領導軍隊的制度與憲政體制對權力的制衡。 最後,台灣作為自由世界的前線,我們應該提升社會對國防的認知與尊重,我們要強化國防以守護民主。我們不要輕信極權國家藉閱兵壯膽和誇大渲染的訊息而削弱自己的國防與抵抗意志。
閱兵可以是榮耀的禮讚,也可能是極權的鋪陳。閱兵不該是展示強大武器輸出恐懼,而是展現透過力量才能保有和平與自由的信念。閱兵要呈現的應該是守護家園的決心而不是用來向外恫嚇鄰國。 從美俄中三國的閱兵政治學,不曉得自由世界與台灣社會可以讀懂多少?
轉載自《上報》作者為台灣智庫暨青平台諮詢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