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屆中非經貿博覽會召開前夕,北京宣布將對53個非洲國家實施零關稅政策。這一舉措被非洲媒體解讀為中國對非經濟戰略的重大升級,同時也揭示了全球南北方發展援助模式的根本性轉變。
2025年6月10日至12日,中非合作論壇(FOCAC)協調人會議在中國湖南長沙舉行。此次會議是2024年北京中非合作論壇峰會的後續。會議發表《中非長沙宣言》,中國承諾通過與非洲國家簽署《共享發展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逐步實現對所有與中國建交的53個非洲國家實行100%零關稅。這一舉措若全面落實,將把目前已享受對華零關稅待遇的33個非洲最不發達國家擴大至幾乎整個非洲大陸,唯一被排除在外的將是仍與台灣保持外交關係的斯威士蘭。
摩洛哥360新聞網在一篇署名文章中分析指出,這一舉措看似慷慨,實則暗含多重戰略考量。首先是“有條件開放”:中國將零關稅與“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簽訂掛鉤,將單邊優惠與雙邊結構性協議捆綁,確保中國在談判中獲得制度性回報。其次是地緣排他性:唯一被排除的斯威士蘭是台灣在非洲最後邦交國,關稅政策成為地緣政治施壓的工具。再有就是供應鏈綁定:通過降低原材料進口成本,鞏固非洲作為中國製造業上游供應基地的角色,將非洲納入中國資源安全和市場拓展的戰略版圖。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自2024年12月1日起已對33個非洲最不發達國家實行了零關稅待遇,使其成為第一個對這些國家採取此類單邊開放政策的主要發展中國家。
若100%關稅稅目零關稅政策全面覆蓋53個非洲國家,將意味着所有非洲出口至中國的產品(無論是埃塞俄比亞咖啡、南非水果、馬里紡織品或剛果礦產)均可免除進口關稅,這將顯著提升非洲產品在中國的競爭力,並鼓勵非洲中小企業嘗試開拓中國新市場,比如摩洛哥享譽全球的精油化妝品公司可以較低成本進軍中國市場。
然而,這並不意味着非洲產品可以免受非關稅壁壘(例如衛生標準、物流成本等)的約束。為此,北京表示“樂見更多優質非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並配套推出市場准入。
根據中國海關近期公布的數據,中非貿易額持續強勁增長。2025年第一季度,中非貿易額達到1340億美元,同比增長12.4%,創下歷史新高。這一增長主要得益於中國對非洲出口的強勁擴張(長幅20.2%),特別是機械設備(農用機械+41%,發電機+51.1%)和承包工程項目(+46.5%)。
體現貿易活力的關鍵指標“中非貿易指數”從2000年的100點躍升至2024年的1056.53點,反應了中非經貿合作的強大活力。然而,這種活力背後也存在明顯的結構性不對稱:非洲出口佔總貿易額的37.7%,而中國出口則佔62.3%。中國對非出口增長20.2%,而非洲對華出口僅微增1.6%,且仍以礦產、原油等初級產品為主。
文章指出,中國對非洲零關稅新政體現中國對非戰略正從傳統援助模式轉向市場導向的基建投資:自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以來,中國對非新增投資超133億元人民幣,各類資金支持超1500億元;長沙博覽會共提交了279個合作項目(比2023年增加43.8%),在簽約的175個項目中,鐵路、光伏電站、數字基建,可再生能源及醫療健康項目佔主導地位。
與此同時,西方傳統援助模式正在退潮:過去十年間,非洲在全球官方發展援助(ODA)中的份額下降了11個百分點,反映出歐美等傳統援助國貢獻的顯著減少。美國更取消了對非洲發展基金的捐款,國際項目資金減少了83.7%,並削減了許多健康、教育和農業項目。許多歐洲國家(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英國、瑞士)也削減了援助預算,有的削減幅度高達25%。而中國正以商業夥伴關係取代傳統的官方發展援助。<長沙宣言>將中非團結定位為“中國外交基石”,其深層意圖在於通過中非合作論壇等機制,成為非洲經濟治理的實際標準制定者,在西方援助收縮背景下,提供替代性發展融資渠道;確保新能源戰略礦產的穩定供應。
這種戰略已見成效。2024年中國連續第16年保持非洲最大貿易夥伴國地位,雙邊貿易額突破2萬億元。隨着”中非人文交流計畫2026″推進,北京正構建涵蓋貿易、投資、文化的全方位影響力網絡。
文章最後提醒零關稅潛在風險不容忽視,零關稅可能進一步固化非洲原材料出口國的角色。同時,當中國製造取代非洲本土生產能力時,所謂“共享發展” 的成色將面臨考驗。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