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是劉曉波先生逝世8周年的祭日,他雖然永遠離開了我們,但劉曉波精神不死,依然激勵著中國民運事業前仆後繼、勇往直前,去努力與奮鬥,去創建中國憲政民主制度。
時下,中國社會處於至暗時刻,中國民運遭逢艱難困窘,難免出現了這樣的聲音:「中國民運究竟能走多遠」?面對這樣的揣測與疑慮之聲,在今年的六四紀念活動中,中國民運著名志士魏京生、王丹、王軍濤、胡平等,眾口一詞表達了態度與意志:堅持信念、充溢希望,這是鞭策與動力,集結眾心與行動,直至實現中國憲政民主。
德國著名人權牧師羅蘭德•庫訥(Roland Kühne)表示:一生追求自由民主,直至生命終止,這就是劉曉波的精神。所以,今年祭奠劉曉波逝世8周年活動的主題是:為信仰和理想奮鬥一生。
八十年前,德國有位著名的神學家迪特里希·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1906 年 2 月 4 日 – 1945 年 4 月 9 日),他以堅決反抗納粹獨裁而聞名,並參與了反對希特勒的抵抗運動。他認為,納粹的種族主義和暴行是對上帝的冒犯,也是對人類尊嚴的踐踏。他在希特勒就任總理兩天後,就發表廣播講話,抨擊希特勒,並警告德國切勿陷入對「元首」的盲目崇拜,因為元首很可能最終會變成「誤導者」。因其同伴計劃刺殺希特勒失敗,潘霍華也為此在1943年3月被捕,並於希特勒自殺前21天被絞刑處決。同時被執行絞刑的五人中,還有當年德國國防軍司令部負責人威廉·卡納里斯(Wilhelm Canaris)海軍上將。
潘霍華牧師對和平事業的貢獻,主要體現為他反對戰爭和極權主義的立場,以及他為抵抗運動所做的努力。前些年林培瑞教授也在一次劉曉波紀念活動中,對潘霍華與劉曉波的言論與思想進行了比較。在中國民運遭遇艱辛困難之際,我們以劉曉波、潘霍華民主志士為榜樣,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在我們努力創建中國民主事業的進程中,即便中國實現了憲政民主制度後,紀念劉曉波仍然具有實踐與現實指導意義,他的「未來的自由中國在民間」思想和精神,猶如江海中的一盞航標燈,他無愧為中國民主事業中的「先行者」。

劉曉波逝世8周年紀念活動的主要籌備人:羅蘭德•庫訥(肯普市萊茵馬斯職業高校教師、牧師)、廖天琪(國際筆會和平委員會副主席、歐洲之聲社長)、瑪麗•侯芷明(Marie Holzman,法國著名漢學家、作家)、潘永忠(歐洲之聲主編、民主中國陣線總部召集人、秘書長)。
活動地點:
1、追思禮拜( Christuskirche, 25 Rue Blanche,75009 Paris)
2、「為信仰與理想戰鬥一生」研討會(24 Rue du 4 Septembre,75002 Paris)
具體議程:
一、2025年7月13日(10:30-11:30)
追思禮拜:主持人羅蘭德•庫訥牧師、廖天琪社長、管風琴演奏家海爾加•紹爾特(Helga Schauerte)
二、7月13日(14:00-17:00)
「為信仰與理想戰鬥一生」研討會,這一部分采用現場與網絡視頻結合的形式。
具體時間:美東時間:8:00-11:00點;美西時間:5:00-8:00點;柏林時間:14:00-17:00點
歐洲之聲負責Zoom網絡視頻技術。
參加線上線下紀念活動的嘉賓有:王丹(1989 年天安門運動學生領袖、歷史學家-洛杉磯)、謝志偉(台灣駐德國大使-柏林)、胡平(《北京之春》名譽主編、時政評論員-紐約)、王軍濤(政治學學者、中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紐約)、林培瑞(Perry Link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教授)、赫伯特‧威斯納(Herbert Wiesner,德國筆會前秘書長)、喬安妮·李多姆-阿克曼(Joanne Leedom-Ackerman,美國著名作家、國際筆會前副會長)、李恆青(信息與戰略研究所經濟學者、六四親歷者-華盛頓)、王國興(民主中國陣線總部召集人-海牙)、宋書元(民主中國陣線總部召集人-紐約)、梁友燦(民主中國陣線總部召集人-墨爾本)、王冠儒(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主席、英國中國觀察執行長-倫敦)、王進忠(民主中國陣線總部召集人-東京)、黃華(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倫敦)。
歡迎世界各國朋友通過視頻網絡參加劉曉波逝世8周年的紀念活動!
台灣《銳傳媒》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