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親自下場轟炸伊朗核設施之後,以伊衝突面臨全面升級的風險。中國方面目前的表態還是一貫呼籲止戰與對話,但是政治評論員鄧聿文分析了北京的複雜心態:一方面戰爭升級會衝擊到「一帶一路」,但另一方面如果伊朗成為另一個阿富汗,又會使得美國無法集中精力對付中國。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發動了對伊朗三處鈾濃縮儲藏地的空襲,川普警告稱,如果伊朗不回到談判桌,迅速實現和平,將面臨更猛烈的打擊。而德黑蘭已誓言報復。目前還不清楚德黑蘭會如何報復,是襲擊美軍在海灣國家的軍事基地,還是將全部憤怒發洩到以色列。按照「一報還一報」的戰爭邏輯,以伊這次衝突面臨全面失控的風險。
鑑於中東地緣政治的重要性,以色列和伊朗這兩個宿敵的此場戰爭無疑會產生政治外溢效果,甚至有可能把美國之外的世界其他大國捲入進來。對中國來說,以伊衝突究竟利弊如何,是希望戰爭進一步升級,還是像北京對外宣稱的那樣,希望衝突盡快降溫,停火止戰?
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分析。一個層面是中國的中東戰略,另一個層面是中國同美國的競爭/對抗。只從一個層面看不清,或者會很片面,需要兩個層面都涉及,才能準確把握北京在這場衝突的真實態度。
以伊戰爭對「一帶一路」的影響
以伊衝突表面上和中國關係不大,但考慮它可能衝擊中國的「一帶一路」,影響中國的能源安全,以及也局部影響中美競爭/對抗,因此,中國同這場衝突實際上有著切實的厲害關係。
中國的中東戰略首先著眼的還是確保能源安全,其次是在中東的經濟利益,即「一帶一路」項目的佈局,第三是和中東阿拉伯國家以及伊朗的政治合作關係。後者其實也服務於前兩者,因為如果中國不需要中東的石油,也不需要將龐大的過剩產能輸往中東,單從政治而言,比如反恐,北京就不會有現在這樣強的動力去持續推進改善和中東國家的關係,更不會把手伸進中東內部,撮合伊朗和沙烏地的和解。
俄烏戰爭後,雖然中國大買俄羅斯的原油,然而,中國石油庫存的主要來源還是中東,包括沙烏地和伊朗。假如以伊戰爭進一步升級,美國打擊伊朗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幾乎可以肯定,伊朗會攻擊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基地和軍事設施,造成戰火在中東全面蔓延。到這個地步,中國在中東的「一帶一路」項目無疑會被波及。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10年,目前來看,和中東的經濟合作做得有成果,走在其他地區前列。如果受戰爭影響被迫放慢雙方的合作速度,甚至不得不停止合作,定會影響到中國的出口和整體經濟。假如在衝突升級的過程中,伊朗如它所言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更會嚴重擾亂全球經濟,對中國的石油進口以及經濟復甦都將非常不利。
然而,這對北京來說,可能還不是最壞情況。北京最不願看到的,就是伊朗神權政權在美以的聯手打擊下被推翻。以色列總理在空襲伊核設施後發表的電視講話中已呼籲伊朗人民起來推翻伊朗政府。假如真出現這種事情,中國在伊朗幾十年的耕耘很可能白做了。北京在以伊衝突發生後選擇站在伊朗一邊,固然有從穆斯林考慮的因素,但也因此得罪了以色列,以美扶持的伊朗新政權大概率會排斥中國,至少初期會如此,這對中國在伊朗乃至整個中東地區都將非常不利。
故而,從中國的中東戰略來看,不希望這場戰爭升級,尤其不願看到中東爆發全面戰爭。北京目前呼籲以伊停火,實現中東和平穩定,譴責美國轟炸伊朗,並不只是在凸顯它的外交道德高地,而有其真實的一面。
中東戰火蔓延會牽制美國更多精力
但是,以伊衝突不但涉及中國在中東的利益,也牽連中美關係。所以,還需要從中美競爭/對抗的角度評估北京會怎樣對待這場衝突。某種程度上,既然中美對抗是雙方在相當長時間內的最大戰略,它可能高於中國的中東戰略。換言之,如果戰爭的升級對中國對抗美國有利,即使中國的石油進口和「一帶一路」項目會受到衝擊,北京也希望衝突升級,甚至在背後支持伊朗,就像美國支持以色列一樣。一些戰略學者比如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約翰‧米爾斯海默就認為,以色列空襲伊核設施,以及美國下場幫助以色列,只會對中國有利,而對美國不利。
米氏在最近一場談話節目中批評了以色列和川普政府讓局勢升級的做法。在他看來,美國面臨的首要威脅源自中國,更應該做的是集中注意力遏制中國,並且全力以赴,這就意味著要在東亞地區盡可能多地保留資源佈局,而美國無法實現這一點,先是在烏克蘭陷入困境,現在又在波斯灣被壓制得動彈不得。美國本來將最近幾個月部署在波斯灣地區的海空力量調往東亞,但以色列空襲伊朗,反而讓尼米茲級航母以及轟炸機離開東亞奔赴波斯灣。假如海灣地區爆發戰爭並將美國捲入,勢必需要從東亞調集更多軍事資源前往,而它們本該留在東亞震懾中國的。這將會消耗珍貴的彈藥,對美不利,故他的結論是,中東地區的局勢發展顯然不符合美國利益。
米爾斯海默的上述論述站在美國的角度是對的。如果局勢升級導致衝突長期化,讓伊朗成為另一個阿富汗拖住美國——考慮伊朗的國力要大大超過阿富汗,這一點並非不會發生——那美國部署在東亞的軍事資源勢必減少,要和中國長期對抗就會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然而,對美國不利的未必就一定對中國有利。米氏這番論述要成立,前提是以伊衝突升級的程度沒有到伊朗神權政權被推翻,還有能力和美以在戰場上長期周旋。如果伊朗現政權被推翻,它是否還能保持當年塔利班的力量,是存疑的,而如果它沒被推翻,表明美以顛覆伊朗政權的目標沒有達成,川普是否會在中東長期維持一定的武力,來打擊伊朗,同樣存疑。
因此,從北京的立場看,要讓以伊戰爭成為另一個阿富汗戰場拖住美國,必須維持伊朗一定的軍事反擊能力。北京就需要評估是否給伊朗軍事援助,或者透過第三方如巴基斯坦給伊朗武器,至少要加強伊朗軍工製造能力。雖然中以關係自2年前以哈衝突爆發後因北京支持巴勒斯坦而變壞,但北京應該不會公然軍援伊朗,通過第三方或者強化伊朗的軍工製造能力是有可能的,但也可能採取一種不那麼明顯的方式。
北京的矛盾心理
簡言之,出於減輕美國對中國圍堵壓力的目的,也許北京確實願意見到以伊衝突在一段時間內有限度的升級,只要不致使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可話又說過來,只要衝突升級,誰能保證升級的程度多大。所以北京對此的態度是矛盾的。
到目前,北京已就以伊戰爭多次表態。習近平在阿斯塔納出席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期間會見烏茲別克斯坦總統米爾濟約耶夫談到過這場衝突,還專門和普丁通話討論此事。在和前者的會談中,習批評了以色列發動對伊軍事行動,造成中東地區緊張局勢驟然加劇;和後者的通話習則提出四點要求,呼籲雙方特別以色列應當盡快停火,防止局勢輪番升級,堅決避免戰爭外溢,也間接批評了美國沒有為推動局勢降溫作出努力。外長王毅也同以伊雙方以及中東一些國家的外長分別通話,均批評了以色列,王毅甚至對以外長薩爾表示,以色列違反國際法以武力襲擊伊朗的行徑不可接受。北京也強烈譴責美過襲擊伊朗核設施。它的態度很鮮明,在外交上挺伊,批評以、美,但也表示要採取措施避免衝突升級,防止地區陷入更大動蕩,回歸外交手段解決問題的軌道。
總之,在希望衝突升級還是外交談判的問題上,北京貌似兩難選擇,但從它一貫標榜的停火止戰,和平對話的道德姿態看,特別是考慮戰爭升級的風險會衝擊到中國的「一帶一路」和石油安全,至少現階段,它是不願看到戰爭失控的。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轉載自《德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