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荷蘭阿姆斯特丹 – 化名易碎君(Fragile Bard)的香港流亡人權活動家梁啟駿(Jeffrey Leung),一位現居美國洛杉磯的19歲青年,發起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請願,敦促國際刑事法院(ICC)調查在香港執法的英國籍法官與檢控官,控訴他們涉嫌參與系統性人權侵害。這份根據《羅馬規約》第15(1)條提交的43頁請願書,指控這些持有英國國籍或英國國民(海外)(BN(O))身份的法官,通過執行《香港國安法》及殖民時代的煽動罪條例,壓制民主運動,導致數千名和平示威者、記者、學者及普通市民被不公監禁。
背景與動機
梁啟駿的行動源於其在香港的親身經歷。2022年,15歲的他因在社交媒體上創作諷刺中國共產黨及習近平的內容,遭到香港國家安全警察突襲住所。他在書面採訪中回憶:「我永遠忘不了那個農曆新年,五名國安警察持西九龍裁判法院法官簽發的搜查令闖入我家,搜查我的電腦,將我帶到警署盤問。他們要求我簽署認罪文件,供出反共組織『乳透社』的其他成員。這一切由法官授權,他們卻身在民主國家,享有自由。」這次經歷促使他於16歲獨自逃往美國尋求政治庇護,現於洛杉磯一所大學求學。
「我意識到制度不僅能壓迫人,也能用來反制權力,」梁啟駿說。「這些法官,特別是英國籍法官,持英國護照,卻為專制政權服務,剝奪香港人的自由。他們在英國唐人街閒逛,在日本UNIQLO購物,出席法治論壇高談闊論,卻在香港將繪本定性為煽動、把『光復香港』判刑多年。這種雙重標準我無法接受。我要用國際法追究他們的責任,這不僅是為了香港,也是為了全球正義。如果英國法官可以無後果地協助壓迫,國際法治就是一個笑話。」

指控詳情與核心人物
請願書詳細列出12名涉案人士,包括香港終審法院及高等法院法官,如Roberto Alexandre Vieira Ribeiro、Joseph Paul Fok、Frank Stock、Patrick Chan Siu-oi及Amanda Jane Woodcock,均持有英國國籍或BN(O)身份。請願書指控他們涉嫌犯下《羅馬規約》第7(1)(e)條(非法監禁或嚴重剝奪自由)及第7(1)(h)條(基於政治立場的迫害)規定的危害人類罪,具體案例包括:
- 非法監禁:
- 黎智英案:傳媒大亨黎智英因參與2019年和平抗議被法官Amanda Woodcock判處18個月監禁,法院否認其受《基本法》保障的和平集會權利。
- 五名言語治療師案:五名言語治療師因出版被指「煽動」的兒童繪本,被法官Kwok Wai-kin判刑,儘管國際人權組織批評該裁決違反言論自由。
- 47人初選案:47名民主派人士因參與2020年立法會初選被控「串謀顛覆」,多數被判長期監禁,涉及法官如Andrew Chan。
- 政治迫害:
- 國安法被用於系統性打壓民主派人士、記者及公民社會。例如,活動人士鄒幸彤因悼念六四被控煽惑而被捕,至今仍被拘留;《蘋果日報》被強制關閉,其高層被控「勾結外國勢力」;Telegram上發表的「光復香港」言論可被判五年以上監禁。
- 請願書指出,這些裁決由英國籍法官參與或主導,違反國際人權法,構成對民主價值及香港自治的背叛。
「這些案例顯示,香港的司法系統已被政治化,以言入罪成為常態,」梁啟駿說。「這是有系統地針對追求民主自由的香港人。」請願書強調,涉案法官的英國國籍使其行為受ICC管轄,因英國是《羅馬規約》締約國。
國際背景與影響
自2020年《香港國安法》實施以來,國際社會對其壓制言論自由及公民權利的行徑持續表示關注:
- 聯合國: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多次批評國安法,稱其對香港公民社會造成「寒蟬效應」,並呼籲廢除。
- 美國:2023年,美國國會-行政部門中國問題委員會建議對香港官員實施制裁,包括凍結其海外資產。
- 歐盟:2024年,歐盟發表聲明,譴責國安法對新聞自由及司法獨立的侵蝕。
- 人權組織:國際特赦組織及人權觀察報告指出,香港法官成為政治壓迫的工具,司法獨立蕩然無存。
梁啟駿強調,英國籍法官的參與不僅損害香港法治,也威脅全球民主價值。「這些人『身在民主,手執暴政』,」他說。「如果外籍法官可以為專制政權背書而無需負責,任何獨裁者都可能利用類似手段,假借『法治』之名壓迫人民。香港的問題不是中國內政,而是對國際法治秩序的考驗。ICC必須採取行動,否則國際法將失去公信力。」
請願目標與策略
請願書要求ICC採取以下行動:
- 展開調查:根據《羅馬規約》第15(1)條,啟動對涉案法官的初步調查,審查其在香港司法程序中的角色。
- 發出逮捕令:依第58條,對涉嫌危害人類罪的法官發出逮捕令。
- 資產凍結:依第93(1)(k)條,凍結涉案人士在英國及其他締約國的資產。
- 公開審查:要求ICC檢察官辦公室公開回應請願,確保透明度。
為提升影響力,梁啟駿在Change.org發起線上請願,已獲200多名近期簽署者支持,並得到流亡香港人及國際人權團體的響應。「支持者越多,推進初步審查的機會就越大,」他說。他計劃進一步向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歐洲人權法院、英國及加拿大議會提交證據,爭取更廣泛的國際關注與行動。

個人經歷與抗爭之路
梁啟駿的抗爭始於15歲,當時他就讀香港英皇書院,因接觸具爭議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感受到「洗腦教育」,開始在YouTube頻道「易碎品編年史」及「乳一郎」創作諷刺中共的內容,加入反共迷因組織「乳透社」。2022年2月,國安警察突襲其住所,指控他涉嫌煽動罪並施壓其充當線人,這迫使他於同年8月獨自逃往美國舊金山尋求政治庇護。
抵美後,他在移民羈留所被扣留三個多月,後在寄養家庭生活並入讀公立高中,現於洛杉磯一所大學讀書。2024年,他通過YouTube、Discord及「大翻譯運動」揭露中共壓迫。他的創作以幽默方式諷刺中共,吸引超過10,000名YouTube訂閱者,總觀看量近57.7萬次(截至2024年12月2日)。
他積極救援其他受壓迫者,例如協助14歲香港少年「阿龍」於2024年3月逃往加拿大申請庇護,以及支持「大翻譯運動」參與者譚遠康在美國尋求庇護。2025年,他在洛杉磯參與「228防止政府暴行研討會」,與台灣人公共事務會交流,強調中國對民主國家的威脅。
「那次搜查不只是恐懼,更是一種清醒,」梁啟駿說。「藝術是我的語言,對一個要求你閉嘴的政權,說出真相就是最大的反抗。我知道中共以言入罪,但我不會因此沉默。連搭飛機都有風險,恐懼從來不是放棄的理由。人不只是生存的動物,還有理性、智慧和道德責任,這驅使我去做困難但正確的事。」
對香港與全球的願景
梁啟駿夢想香港重獲自由選舉、新聞自由及真正法治。「我希望ICC的行動能告訴加害者:『奉命行事』不是免責的藉口,」他說。他警告西方公眾:「今天是香港人被囚,明天可能是你們。如果持有英國護照的法官可以為極權政權服務卻不受懲罰,你們的民主能保障你嗎?當國際法失效,沒有人能倖免。」
他將YouTube及Discord視為「現代地下報紙」,突破中共審查,連結全球反共社群。「一段影片可能比千句口號更具力量,一個社群可以組織無聲的革命,」他說。他鼓勵其他在專制政權下的年輕人:「你並不孤單。即使你的聲音看似微弱,千萬個聲音能改變世界。不要等待完美時機,行動就是希望。既然我們已走出圍牆,就要多發聲,向自由世界講述極權下的現實。」
回應質疑
對於可能將請願視為「政治報復」的批評,梁啟駿回應:「這不是私人恩怨,而是基於事實與法律。我們遞交的是證據,不是情緒。只要有人犯下反人類罪,無論其身份,都應接受審判。這是國際法最基本的原則。」
行動號召
請願書已在Change.org公開,呼籲全球公民簽署支持,促使ICC採取行動。「我沒有政黨或財團支持,只有信念,」梁啟駿說。「如果我不站出來,誰會?我們必須打破沉默,直到正義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