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之聲編者按:自由世界對美國川普總統的期望值,已經降低到底谷——只要他不亂發脾氣爆粗口,羞辱澤連斯基;只要他不強迫烏克蘭無條件割地求和,至於他反覆無常,唯利是圖和獨裁者普丁互通款曲這些毛病,大家都心照不宣,只在表面上給虛榮心重的川普一些面子,之後在幕後據理力爭,這就是歐洲諸公聯合出動的心裡的算盤。至於原本自由世界盟主的美國,怎麼跑到專制陣營裡跟戰爭販子站到一條線上,這真是世紀的大笑話和大悲劇。美國的選民們選出這樣的總統,讓全世界跟著吞噬苦果,可悲可嘆。)
8月18日星期一,歐洲人展示了罕見的團結,7位歐洲領導人陪同澤連斯基前往華盛頓。歐洲深知,烏克蘭的安全就是歐洲的安全。不過,歷史的諷刺在於,當年冷戰以美蘇對峙為軸,如今烏克蘭危機卻讓“歐洲+烏克蘭”對陣“俄羅斯+美國”。
8月18日星期一,歐洲人展示了罕見的團結。當天飛往華盛頓與特朗普會面的,不只是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還有包括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內的7位歐洲領導人,目的是為了特朗普能夠給予烏克蘭堅固的安全保障。
歐洲的邏輯並不複雜:如果未來真能簽下停戰協議,那麼第一要務就是要防止普京捲土重來,要能夠阻止俄羅斯重啟吞併戰爭。為此,烏克蘭必須能自由武裝、自由結盟,而不是被迫“中立化”。可惜,俄羅斯總統的算盤恰恰相反,普京則夢想着達成一項迫使基輔保持中立或限制其軍事能力的協議,普京希望基輔被捆上手腳,好讓自己安心。
為此,法國與英國聯合打造了所謂“志願者聯盟”,號稱有三十多個國家願意在未來的協議中扮演烏克蘭安全守護者的角色。然而這支聯盟目前更像是一個鬆散的俱樂部,成員們對實際承諾保持着“戰略模糊”。法國表示“有無美國都能行動”,但絕不能缺少其他歐洲人;英國附和;而大多數小夥伴則堅持:如果沒有華盛頓的兜底,我們寧願繼續觀望。
問題在於,美國模稜兩可。特朗普在阿拉斯加與普京相談甚歡,用對方的名“弗拉基米爾”而不是姓來稱呼對方,但對澤連斯基,特朗普卻始終叫“總統先生”。這雖然只是一個很小的細節,但卻足以讓人看出特朗普心理天平的傾斜。更何況,特朗普一邊宣稱要為烏克蘭提供“堅實的安全保證”,另一邊又在社交媒體上暗示:只要烏克蘭放棄克里米亞並忘了加入北約這件事,戰爭就可以“幾乎立即”結束。這樣的“買賣”,大概只有曾經的地產商特朗普才會覺得畫算。
烏克蘭方面當然不敢輕信。他們記得1994年的《布達佩斯備忘錄》:當年烏克蘭交出核武器,換的是烏克蘭的“主權保障”,結果這個“主權保障”很快就成了廢紙。如今,澤連斯基再三強調,新的安全保障必須是“實實在在”的:空中、海上、陸地,烏克蘭都要有安全保障。
特朗普的“交易思維”也令歐洲人心驚。特朗普似乎打算用“領土換安全”這一老套路:承認俄羅斯對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等地的事實佔領,再畫一條“新前線”,然後由美歐來保證烏克蘭不再受侵犯。法國和德國一聽,立刻想起了當年的《明斯克協議》:一拖再拖,換來的只是更多炮火。如今,他們堅決不想重蹈覆轍。
在這場角力中,歐洲人展示了一次罕見的團結:周一,馮德萊恩、馬克龍、朔爾茨的繼任者梅爾茨、英國首相斯塔默、意大利總理梅洛尼、芬蘭總統斯圖布,甚至北約秘書長呂特,全都陪同澤連斯基前往華盛頓。場面頗有點像一場“歐洲合唱團”,大家合聲唱的歌詞大意是:“特朗普先生,請不要獨唱跑調。”
然而,前景依舊迷霧重重。結局會如何呢?目前只能說:歐洲人抱團取暖;美國人模稜兩可;俄羅斯人並未放棄最初的目標,一如既往;烏克蘭人孤注一擲。歷史的諷刺在於,當年冷戰以美蘇對峙為軸,如今烏克蘭危機卻讓“歐洲+烏克蘭”對陣“俄羅斯+美國”。
但無論如何,歐洲深知:烏克蘭的安全就是歐洲的安全。如果不能在華盛頓這場外交大戲中爭取到一份可靠的承諾,那麼未來的戰火可能隨時再度燃起。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