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德國媒體報導指出,「黑月」(Black Moon)駭客組織公布了一份機密合同,宣稱莫斯科與北京簽訂代號「劍208」的協議,內容涉及俄國協助中國建立空降部隊並提供運輸機、裝甲車、自走砲等裝備,為中國對台灣的武力攻擊做準備。
據稱這份文件描述中俄入侵台灣計畫的密切合作細節,甚至包括俄國提供Il-78MK-90A空中加油機、Il-76MD運輸機、BMD-4M型空降戰車、2S25反坦克砲以及PBS-955傘降系統等軍備,以強化中國空降突擊能力。
消息傳出後,儘管《德國之聲》強調無法獨立證實文件真偽,但有德國安全部門暗示文件確實存在,旋即引發國際媒體對「中俄聯合攻台」的種種聯想。
國際輿論的矛盾
在此之前,專欄作家John Lonergan指出中國計畫在2027年進軍西伯利亞,他的觀點與「劍208」的傳聞看似相反,但也顯示中俄關係的內在矛盾。兩國看似高度合作,實則是一種權宜關係,彼此各有戰略訴求,中國不忘懷台灣,俄國則為烏克蘭,兩國不得不相互背倚,作為降低風險的手段。
目前俄國自己的軍事產能缺口尚需要伊朗和朝鮮的幫助,中國也得提供必要的軍民兩用物資,特別是晶片和化學原材料。俄國要在短時間內翻轉身分,首要前提就得是烏克蘭戰線停火,要在2027年前緩和與歐盟的局勢的難度也不低。中俄在2022年2月聯合聲明宣稱雙方合作「無上限」,但是部份事件表明,中俄關係遠非鐵板一塊,兩國的矛盾也不僅限於個別領域。
西非的後殖民衝突
在非洲這個老牌的殖民場域,中俄之間的矛盾隨著西方勢力消退而浮現。以尼日為例,2023年7月尼日爾發生軍事政變後,俄國影響力迅速滲入。。2024年5月,美法勢力相繼退出,俄方實質成為尼國安全後盾。相比之下,中國雖自2008年起即深耕尼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CNPC)在當地投入數十億美元開採油氣,卻在政變後遭遇冷遇。
2025年3月,尼日軍政府突然驅逐了CNPC的三名高層,查封煉油廠帳戶,並關閉中方人員下榻處所。官方理由是中資企業薪資爭議引發勞資糾紛,但此強硬舉措被認為含有向中國施壓、重新談判利益分配的意圖。巧合的是,就在北京尷尬應對之際,俄方不僅提供尼日武器與安保支持,還透過非洲軍團取得部分黃金採礦權等資源合作,中俄在尼日的利害關係已浮現矛盾。
汽車市場保衛戰
隨著西方制裁讓歐、美、日汽車品牌退出俄國市場,中國車企乘勢填補空缺。尤其在卡車領域,過去一年大量中國重卡如東風、福田、解放、紅岩等進口俄國,佔據可觀份額。然而,俄國國產卡車廠商,喀馬斯(KAMAZ)的利益卻由此受損。
今年7月底,俄國的車輛監管機構Rosstandart突然宣布禁止數家中國主要卡車品牌的產品進口和銷售,理由是檢驗發現其煞車效率、防撞安全等不符合標準。此次禁令波及東風、福田、解放及中國重汽旗下Sitrak等品牌,被指是出於「對公共安全的直接威脅」。
隨著俄國汽車產業陷入低迷,政府亦醞釀進一步限制外來車輛以保護本土生產。儘管俄國歡迎中國資金,但是在涉及自身核心產業時仍保有警惕,不惜採取措施排擠中國競爭者。汽車工業只是俄國對中經貿政策的縮影縮影,未來類似情形可能在其他產業陸續出現,只要俄國的經濟制裁鬆綁,中國企業將面臨直接衝擊。
朝鮮半島的關係溫差
東北亞方面,朝鮮半島局勢同樣凸顯中俄戰略利益的不一致。2023年10月下旬,美、韓、英、烏等國情報皆指稱已有約萬名朝鮮士兵前往俄國,可能部署投入對烏作戰。平壤在俄烏戰爭中扮演的角色大幅升級,從暗中提供炮彈武器,轉為直接派遣人力支援。
然而,針對盟友朝鮮的這一挺俄舉動,北京卻選擇了保持距離的態度。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及此事時,先是聲稱「對相關情況不知情」,隨後重申中方在烏克蘭危機上的一貫立場,即呼籲各方致力於政治解決。
這番模稜兩可的回應引人玩味。反過來看,中南海高層即使知情,更可能是知情不認,以便與平壤此舉劃清界限。朝鮮公然助俄會讓中國陷入更被動的外交處境,既破壞中國自詡調停者的形象,又可能加劇美歐日對中朝俄「軸心」的警惕。
2024年6月,俄朝更簽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條約》,實際恢復上世紀60年代兩國同盟防務條約,約定任何一方遭侵略,另一方將提供軍事援助反觀中國,儘管與朝鮮和俄國皆宣稱友好,但北京與平壤並無此類共同防禦條約,中俄「無上限」伙伴關係雖宣稱牢固,實際上卻缺乏正式的協議,與朝鮮之間的關係溫差更讓中國猜疑。

俄、中2023年5月進行聯合海上操演。(資料照片/美聯社)
遠東經略停滯與圖們江困局
俄國遠東地區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是莫斯科近年戰略發展重點。自2012年起俄方每年舉辦「東方經濟論壇」,大力招商引資,希望吸引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國家參與遠東建設。迄今成果有限。中國對俄遠東的投資熱情低於預期。
俄遠東民間對中資的猜忌,也引發過抗議事件。2019年,伊爾庫茨克州批准一項由中國公司投資的貝加爾湖瓶裝水廠計畫,隨即在俄社交媒體上激起軒然大波,輿論憤怒斥責當局「出賣俄國水資源給中國」,最終該計畫在強大民意壓力下胎死腹中。然而,俄國最需要的大型基礎設施投資領域,中國遲遲沒有實質開展。
中國企業考量的不僅有遠東基礎設施落後、勞動力短缺、官僚腐敗等經濟因素,更擔心政治風險難測,俄方朝令夕改或地方排外情緒,都可能使投資血本無歸。2020年代以來,俄國對勞工配額趨嚴,甚至在疫情期間一度禁止中國工人入境,兩國在該地區的合作遂處於停滯不前的尷尬境地。
中俄遠東合作中,圖們江下游出海口是一項標誌性指標。中國吉林省東部被朝俄狹窄邊界阻隔,長期渴求一條直通日本海的出海通道。上世紀90年代在聯合國倡議下,中、俄、朝曾探討「圖們江區域開發計畫」,試圖在圖們江入海口建立自由貿易區和多邊港口,但因各方利益不合最終擱淺。
俄烏戰爭後,莫斯科為拉攏北京,態度有所鬆動。2024年5月,普京訪華期間中俄發表《聯合聲明》,首次明確「將同朝鮮就中國船隻經圖們江下游出海航行事宜展開建設性對話」。這被解讀為俄方可能允許中國船隻經由圖們江朝俄邊界段駛入日本海,為吉林提供出海路線。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圖們江末段水淺流急,十多公里入海口處多為沙洲淺灘,無法通行大噸位船舶,需要大規模疏浚工程才能拓寬航道。圖們江下游約15公里河段是俄朝界河,需要同時獲朝鮮和俄國完成複雜的三方談判。
中亞地區的競合到潛在掣肘
在中亞這片傳統上由俄國主導的腹地,中俄之間形成既競爭又合作的態勢。雙方在地緣政治上有共同抗衡西方影響的需求,但是對於誰將主導中亞秩序,兩國各懷心思。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更直接撼動俄國在中亞的經濟影響力。面對中國龐大的資金與市場,中亞各國顯然更樂於搭乘「一帶一路」順風車,俄國雖心有不甘,卻缺乏經濟實力抗衡,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政治和安全領域維持存在。
然而,潛在掣肘依然存在。隨著美軍2021年撤出阿富汗,中亞面臨恐怖主義擴散等挑戰,北京開始提高在中亞安全領域的參與,在塔吉克斯坦援建哨所、與中亞國聯合反恐演習等,強化安全領域的趨勢已引發莫斯科疑慮。
聯合軍演的政治象徵多於實戰
中俄若真有聯合對台作戰的企圖,其蛛絲馬跡將體現在歷年聯合軍事演習中。2012年起,中俄每年都舉行「海上聯合」系列海軍演習,迄2022年共進行了11次,已成為兩國軍事合作的例行機制,近年的演習地點從東北亞逐漸逼近台灣北部。
科目方面,自2015年起增加了兩棲登陸;2016年更演練了立體奪取島礁;2019年加入艦炮對海空目標實彈射擊;2022年的演習則演練了海上聯合封鎖等科目。從這些操作細節來看,中俄聯演內容看似以台灣為假想目標,但是日本的北方四島也同樣是島嶼場域。不過,俄國並未有能力組織有規模的護航序列,客觀上不具備在聯合攻台扮演積極角色,中俄聯合演習更偏向是一種政治宣示,透過軍事行動建構中俄關係的話語。
中俄關係的脆弱與現實
基於以上的討論,浮現的是一幅錯綜複雜的中俄關係圖景,它既非一些聳動傳聞所描述的那般「無上限」,現實情況是在不同議題並存合作與分歧。雙方固然有共同抗衡美西方壓力的戰略動機,但同時也受到歷史心結、經濟利益,和地緣衝突的掣肘。當外部環境逼迫時,中俄會趨向抱團取暖,其中一方若與美國改善關係,彼此又會保持距離,彼此的共性建立在脆弱的權宜關係。
關於「中俄聯合攻台」的種種傳言,更有可能是戰略虛構(strategic fiction)的敘事。侵台高風險行動並非俄國核心利益所在,烏克蘭尚且懸而未決,無力捲入台海戰爭。俄國雖樂於見美國在印太地區焦頭爛額,但真要與中國協同作戰攻台,勢必要承擔巨大軍事與外交代價,這與其本國利益得失未必相稱。
何況俄軍近年在烏克蘭折損嚴重,兵力捉襟見肘,其海空軍與兩棲投送能力更遠不及美軍,實際能提供給中國的直接助攻非常有限。所謂提供數千空降兵甚至整裝備空降師支援中國,更缺乏現實依據,昂貴的軍備更是缺乏庫存。「劍208」的傳聞縱使聳人聽聞,與其當真視之,不如將其看作大國博弈的議題,或是相關各方用來試探和牽制對手的心理戰工具。
面對當前的台灣境遇,探討大國關係的容錯率較以往更為緊張,如何運用多層次的理論架構,從大國的權力與關係進行結構的探索,並且進行比對情報的合理性,從碎片化的資訊,重新建構大敘事背後的主體。
轉載自《上報》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