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知名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近期發布「重新思考威脅」(Rethinking the Threat)報告,挑戰近年「中國隨時可能武力犯台」主流敘事。
報告主張,北京全面入侵台灣的可能性相當低,遠低於許多政策圈與媒體所傳播的想像。主要理由有三:侵台戰爭代價太高昂、中共領導階層傾向非戰手段、國際反共聯盟國家合作的高度嚇阻作用。
理性分析:中國不敢輕啟戰端?
這份史汀生中心報告認為,中共侵台戰爭的代價極為沉重。中國如果選擇動武,肯定將面臨國際經濟制裁、全球供應鏈斷裂、南海與台海大區域海域航運中斷、涉險區域外資大量撤離、中國金融體系崩潰的危機,加上台灣與中國之間高度的經貿依存,實際上所謂的武統不僅只是雙方的對外戰爭,也是經濟自殘。對中共而言當然不划算。
其次,中共侵台軍事執行難度是「惡夢」(nightmare)等級。跨越台灣海峽的兩棲登陸戰役,會名列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最複雜的軍事行動。僅僅是建立橋頭堡,就需要付出極大代價,更遑論後續的城市戰、游擊戰以及長期佔領之艱險萬難。中共軍方雖然積極擴軍,但在遠距投送、後勤維持、海空制權等方面,差距仍相當遙遠。
現實而言,中共偏好使用「非戰手段」,例如透過《反分裂國家法》、經濟脅迫、武力施壓、恩威並施、法律戰、認知戰,以及多種灰色地帶行動,逐步蠶食台灣的國際空間,削弱台灣人的心理韌性與抗共保台意志、對中共的威脅麻木。相較於高風險的武力犯台,這些手段的成本更低、靈活性更高,也符合北京「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文化。
基於以上理由,史汀生中心報告認為:至少在短中期之內,武力侵台不會是北京的首選,並非立即可行的軍事方案,而更像是威嚇與政治工具。
非理性風險:習近平的孤注一擲?
然而,若如史汀生中心報告僅以「理性分析」面向來判斷台海風險,恐怕過於樂觀。
習近平統治迄今十多年的中共政權,不僅是鑽研戰略謀算的政權,更是戮力維穩的全球最大獨裁體制。這樣的結構下,中共的「非理性決策」風險恐怕遠高於民主自由國家所能想像與準備。
七十多年以來,中共政權的政治生存空間始終凌駕於國家利益與人民福祉。習近平更是強調中共政權的合法性建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完成統一大業」敘事上。
如果中國經濟失控、失業潮蔓延、人口危機帶來社會動亂,許多分析人士認為習近平可能孤注一擲,對台灣開戰以轉移矛盾,即使明知風險極高。威權獨裁者在國家內部危機高漲時,選擇以戰爭作為續命的賭注,在歷史上的確有不少案例。
重要的是,中共存在對國際強烈反應的誤判風險。雖然史汀生中心報告認為國際制裁與盟友干預能夠有效嚇阻中共,但是歐洲、日本、東亞諸國在危機爆發當下的聯合抗共決心與行動力是否堅定?仍有很大猶疑空間。美國朝野與民意難免也存在相當程度的「戰略模糊」以及「反戰情緒」。北京倘若誤判美國與盟友的介入程度,可能以為有機會可以「速戰速決」,從而率爾出陣。
換言之,史汀生中心報告也許低估「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意即台灣真正的風險,不在於中共是否計算得出「武力侵台不划算」,而在於習近平是否會「明知不划算也要下賭注」,以及是不是有足夠的動員能力。
灰色地帶的長期戰爭
這份史汀生中心報告有助於平衡國際輿論,避免各國位高權重的政策制定者被「中共即將武力侵台」的過度恐慌情緒勒索,對決策方針與資源配置能有更冷靜細緻的思考;並且提醒:侵台並非中共的最合理選項,至少目前中共更傾向於以法律、經濟、心理戰與認知戰等手段施壓——這些「非戰爭形式的戰爭」是台灣長期要對付的中共侵犯壓力來源,台灣及盟友必須提高因應能力。
在此局勢下,台灣更不能因為「中共短期內不會打我」而掉以輕心。中共的威脅不在於是否明天就會發射飛彈、登台進犯,而更在於能否「持續藉由灰色地帶戰爭手段蠶食台灣防衛意志」。同時,習近平的獨裁體制,意味著「不理性決策」隨時可能發生,當中國內部矛盾壓頂,仍可能會把侵台戰爭當做政權保險桿。對此台灣當然不能畏縮,必須鼓起士氣、提高警覺、積極準備。
對台灣與反共盟友而言,戰略智慧不在於「過度恐懼」或者「盲目樂觀」,而在於做好兩手準備:在理性層面,強化防衛、深化國際結盟、降低戰爭誘因;在非理性層面,建立更強大的嚇阻能力,讓北京即使企圖孤注一擲,也知道很可能付出政權垮台的極高代價,不敢貿然行動。
轉載自《上報》作者為鉅石智庫創辦人,曾任網路與投資高管,著有《破局:中共赤化與國際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