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中國正式宣佈「稀土禁售令」(商務部2025年第61號、第62號公告),決定對境外相關稀土物項及技術實施出口管制。這項措施一旦落實,將對全球供應鏈造成全面衝擊,堪稱經濟「核爆」。 稀土是AI晶片、電動車、航太、導彈制導系統、能源設備乃至家電的關鍵原料。中國掌握全球七成至九成的稀土開採與精煉能力。美國能用晶片封鎖中國,但中國的反制同樣致命——讓美企晶片、軍工、汽車、家電生產線全面停擺。 川普與習近平預計11月在韓國APEC會面,而「稀土禁售令」的出台,無疑在談判前埋下炸藥。
從被動挨打到主動反制
川普第二次上台後在中國議題上更謹慎。2020年簽署的貿易協議——2年多買2千億美元美國產品,因疫情破局,並讓川普在上次連任時落選,讓他吸取教訓。 這次他保持表面友好,卻持續升級科技封鎖:3月將54家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5月追蹤AI晶片流向,9月撤銷Intel、三星、SK海力士與台積電在華工廠豁免資格。 北京在一邊與美國貿易談判,一邊中美科技又步步升級,晶片採購和自產高階晶片被全面封堵後,祭出「禁售稀土」反制,用資源鎖住美國的技術命脈。稀土被掐住的不只是晶片,還有馬達、感測器、航太、能源、汽車等製造鏈。
川普的政治困境
美國國防部報告指出,中國若全面停供稀土,全球六十個產業將陷入困境。川普面臨雙重壓力:2026期中選舉逼近,民調卻持續下滑——VOTEHUB數據顯示,他的施政支持度自1月的56%降至10月的43.9%,共和黨支持率也從47.1%跌至43.6%。 川普原想透過貿易談判換取中國大單,讓農業與能源州選民受惠,但科技封鎖讓中方妥協意願降低。如今「稀土禁售令」讓美國企業從晶片、航太、能源到家電全面緊張,若供應鏈危機失控,他可能重蹈2020年疫情翻盤期中選情的命運。
封鎖反成轉機
表面上,中美衝突升級,但這場資源戰反而創造了兩項轉機。 第一,全產業鏈壓力促使政策重估。 這次受衝擊的不只是農業與石油,而是幾乎所有製造業。英偉達創辦人黃仁勳面臨的困境,不是能不能賣晶片給中國,而是還有沒有晶片可賣。一旦稀土供應斷鏈,台積電生產停擺,英偉達連全球市場都無貨。 各行業金主應該會紛紛施壓國會要求降溫。這讓川普若在科技戰上調整策略,不再會遭黨內強硬派圍攻,因為每個議員背後的金主都在受苦。 第二,脫鈎已達極限。 能脫的產業早已轉移。台灣對美出口自2017年的367.7億美元增至2024年的1,163億美元,東協出口也暴增。但中國2024對美出口仍達4,387億美元,貿易順差近3,000億美元。剩下的商品不是無法替代,就是轉移成本太高。 若川普繼續加稅,最終承擔漲價壓力的是美國消費者,這會進一步打擊他低迷的支持率。 因此,「稀土禁售令」讓所有人意識到繼續硬碰硬代價太大。川普可能以調整部分科技管制、換取中國恢復部分稀土出口與採購美農產品為條件,換得選前成果。
最危險的對抗,最大可能的交易
「稀土禁售令」讓中美對抗邁入資源戰階段。這不只是晶片與關稅之爭,而是全球製造體系的核心碰撞。 但危機中也潛藏交易契機。當雙方都體會到繼續對抗的代價,妥協便成了理性選擇。川普可能在想,這類協議無法靠幕僚去跟中國敲定,必須他親自與習近平面對面攤牌——這是他熟悉的舞台。 11月APEC峰會,將是關鍵轉折。川普需要證明「別人做不到的,我能做到」;習近平也能借適度讓步換取在科技戰中的喘息。若雙方能在會議上達成稀土與科技管制的平衡協議,中美關係將從「核爆臨界」轉向「交易新局」。 這場由「禁售令」引爆的科技資源大戰,結局或許不在制裁名單,讓對手屈服妥協,而在兩位領導人能否用現實取代意識形態。
轉載自《上報》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