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四通公司的掌門人張志歆和王國祥,與我們素無淵源,既不沾親,也不帶故,完全是生意上的合作夥伴。
1985年初,四通裝飾藝術工程公司進了一批新疆地毯。可能當時普遍的消費水平不高,上千元一塊的地毯,一般人都買不起。辦公室裝修也不需要如此豪華,後來只好發動四通人自己把這批貨清了倉。記得我們家也買了兩塊,一塊鋪在自己的房間,一塊送給了嶽父母。最後有一批小尺寸的「跪毯」,可能是伊斯蘭教徒禱告時用的,實在推銷不出去,最後公司買下了,是四通總公司從四通裝飾藝術工程公司買下來,當了禮品。這禮品也沒有送給外人,而是在當年春節聚餐時,送給公司大小領導的夫人們了。
記得我當時開玩笑說:「這裏有誰是怕老婆的,請舉手!」
只有殷克等少數幾個人高高地舉起了手。
我說:「哼,敢舉手的,多半不怕老婆。那些不敢舉手的,才是真怕老婆的。」大家哄堂大笑。然後我對夫人們說:「四通的工作忙,你們家的先生經常很晚才回家,免不了要被罰跪。現在有了『跪毯』,希望以後就不要讓他們跪搓衣板了,這也算是公司給員工的一項福利吧。」全場一片歡聲笑語。
1985年4月4日,為這批地毯生意牽線搭橋的張志歆從烏魯木齊進京。初次見面,你會以為他是少數民族,飽滿的臉龐,捲著舌頭講普通話,連眼珠子都帶一點灰綠色。一打聽,卻是地道的漢人,只能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來解釋了。所以人們說,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成都出美女、大連出帥哥,那都是「一方水土」養出來的。
這次他來北京,不是來「忽悠」賣地毯,而是來商談辦分公司的。張志歆來得不是時候。他到後三天,調查組就進駐了,開始了長達七個月的「清理整頓」。這批新疆地毯,也成了我們不務正業的鐵證。當時他提出要在烏魯木齊成立四通新疆分公司,顯然時機不對。但他一直留在北京,多方遊說,希望我們同意。其間,他還參加了在民族文化宮的一周年慶祝會。
1985年5月18日,我出面找張志歆單獨談話,同意他們先代銷四通的電子產品,但認為成立分公司的時機不成熟。張失望地回了烏魯木齊。
經過一年多的經營實踐,相互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信任。
1986年5月,四通成立兩周年的時候,張志歆和王國祥聯袂進京,我在「綠揚邨」招待他們。當年公司經常在那裏招待客人。我喜歡淮揚菜的清爽淡雅、刀工精細。難忘的有蟹粉獅子頭、馬蘭頭香幹絲、水晶肴肉、松鼠鱖魚……出來以後,很難再有機會品嘗到地道的淮揚風味了,一嘆。
席間,我們敲定了成立分公司的事宜。
1986年8月13日,我只身飛新疆,去參加四通烏魯木齊分公司的開業。第一次飛越大西北,從空中俯瞰大地,看到的是一片荒涼和焦黃。我的心一下子緊縮了。快到烏魯木齊時,看到天山的雪水滋潤出了一片蔥翠,我的心才舒展開來。目睹這些,我深切感受到,人類的文明,和「水」息息相關,「生命源於水涓涓」。而我國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五十年代,北京的水井在地表下約五米處就能打出水來;現北京四萬口井平均深達四十九米,地下水資源已近枯竭。中國的江河湖海,也被汙染得觸目驚心。有人說:「如果還不珍惜,最後一滴水將與血液、石油等價。」
在分公司的成立大會上,我即席發表了講話。當時,聽眾中有一位年輕人,叫王樂群,曾經是烏魯木齊市的象棋冠軍,幾年後成為新疆分公司的頂樑柱。他在一篇文章中回憶了當時的情景:
「一天下午,全公司在房東的會議室開大會。我有幸第一次近距離地見到了當時已叱咤風雲如日中天的最頂頭上司英姿勃勃的萬潤南,並親自聆聽了他博學多聞、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精彩演講。幾十年來我清楚的記得,他講話的幾個小時內,無一人上洗手間,無一人不聚神。我自己因糖尿病初期引發的便荒也克忍得滿身是汗。他的講演涉及人世的方方面面,企業、產品、服務、發展、人事、分配等等,像是一部詮釋人世的百科全書。特別是一句句恰如其份的成語、典故噴薄而出,真叫人有勝讀十年書之感。更叫人不解的是幾個小時講話沒有講稿,甚至連提綱都沒有。我想起了維吾爾人的一句戲語,他的頭腦像『澇壩』啊!」
「三十五年滄桑歲月的直感告訴我,這是個偉人。能跟這樣的人奮鬥是天賜之機。想想自己常常感嘆生不逢時,懷才不遇,這回可是佛祖現身遇上了真神。回家告訴了妻子,她也很高興,毅然鼓勵我辦了離職的人事手續。當時有許多朋友勸我三思,我自詡這是與巨人聯姻。在網上看到赫赫有名的史玉柱,是聽了萬潤南的講演而下海,我又何嘗不是呢?何嘗沒有同感呢?如果在戰爭年代有萬潤南這樣才華的人振臂揮手,不知天下又會有多少英烈供人瞻仰、記懷,丹書青史會留下多少仁人志士的動人故事。」
在放鞭炮、剪彩、一場熱鬧之後,分公司的朋友們帶我去品嘗地道的新疆手抓飯、大盤雞、拉條子、饢包肉、烤羊腿。對比綠揚邨的淮揚風味,又是不同的境界。
這次新疆行,張志歆和王國祥還陪我遊覽了天山天池。天池在烏魯木齊市東北方向大約110公裏,沿岸雲杉環繞,雪峰輝映,怪石嶙峋,綠草如茵。我們乘遊艇在湖面上遊弋,湖水是高山溶雪而成,所以清瑩透澈,寒氣逼人。在湖光山色之間,我們天南海北地閑聊。漫無邊際的談話中,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文化素養、習性愛好、為人長處、性格弱點。這兩位,有好學之心,也很努力,但段數不算很高。不久之後,他們之間就鬧起了內訌。
在我1989年離開北京之後,就像一個家庭,沒有了家長;一個山寨,沒有了寨主,內訌越演越烈。有人想藉北京風波的由頭,整肅他們。據說,在關鍵時刻,出手救了他們的,是張福森。
傳說張福森剛到新疆自治區當第二書記,得到相關信息後,他讓秘書通知辦公廳,說張書記要看一下市裏的科技企業。他到新疆四通公司站了一站,轉了一圈,整個過程沒有說一句話。但「此時無聲勝有聲」,從此沒有人敢為難新疆四通了,因為這是張書記視察過的企業。
好聰明的張福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