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1-05-10 13:00
隨著經濟的迅速崛起以及在世界影響力的日益增強,中國在政治上的各種舉措愈加成為倍受關注的焦點,尤其在人權和言論自由領域。4月28日,德中兩國政府通過視頻方式舉行了第六輪政府間磋商,雙方除了探討在經濟與抗疫方面可能展開的合作之外,德國總理梅克爾還明確提出了對中國人權問題的擔憂。5月3日,全球迎來又一個「世界新聞自由日」之際,中國以在2021年度世界新聞自由度180個國家的排名榜上,位列第177位的排名,再度引發諸多非議和指責。但是,針對來自外界的批評,中國立場一貫明確即:絕不歡迎外部干涉。
有分析指:中國正在利用經濟實力產生的杠桿作用與政治意圖結合在一起,以打造出一個以中國為樣板的世界秩序模式。如何評判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系?如何鑒別中國在人權及言論自由等領域的種種做法?對此,國際筆會和平委員會副主席、歐洲之聲理事會主席廖天琪女士向我們闡述了她的看法。
法廣:4月底,德中兩國舉行了新一輪政府間磋商。這大概是德國總理梅克爾告別政壇前參與的最後一次德中政府磋商。梅克爾明確提出了對中國人權的擔憂。您是否認為:她這樣做僅僅是為了表明一種姿態?
廖天琪:中德政府磋商會議是一個雙方高層固定的商討機制。從2011年開始,至今已是第六輪了。所謂高層,就是兩方的元首連同內閣各部門成員共聚一堂議事。梅克爾總理從2005年起就擔任德國的聯邦總理,所以每次的會議,德國方面都是她領頭。2011年首次的磋商會議在柏林舉行,梅克爾夫人是東道主,中方是當時的溫家寶總理率領十多位部長前來。回顧當年發表的新聞公報,雙方要「全面推進戰略夥伴關系」。從政治、經濟、環境、社會、科技、教育、文化和媒體多方進行合作。
那時候中國還沈浸在鄧小平提出的「韜光養晦」的餘波中,雖然務實,卻比較低調。當時會議的核心就是經濟,雙方的相互投資、貿易額提升、技術人員培訓等,在一切領域都強調加強合作機制。當時德國在經濟和科技上似乎都還略占上風,盯準了中國的巨大市場。而中國還不敢囂張、不霸氣淩人。雖然那時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被關在牢裏,但是「人權」這個詞在會談中和公報裏,一次也沒出現過。
十年過去,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德國連續5年的最大進口國,也是歐盟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中國是德國的第二大出口國(美國是第一大),雙方的年貿易額達到2121億歐元。鑒於這種關系,梅克爾夫人抵制住來自民間和媒體,甚至國際上關於中國人權的壓力,即便她出力救人,也都是私下運作。比如她幫助劉曉波妻子劉霞2018年來到德國,但是在公開的場合,她都不發聲,若真有什麽,會由總統,甚至外交部長出面表態。
然而新疆維吾爾的情況非同一般,這二十一世紀「集中營」式地把上百萬的異族人關押,被世界大國如美國、加拿大、英國、荷蘭都指責為「種族滅絕」的事件,她不能在會談時緘口。還有香港公然抓捕社會名流、民主議員和自由媒體人士,這些遠遠超出了國際政治的紅線。
梅克爾夫人擔任德國四屆總理,任期長達16年,今年秋天她將期滿下野,她是個能力和道德都極為傑出的政治家,其政治生涯可圈可點,在國際和歐洲政壇上的貢獻有目共睹。在她從政的最後階段,她對中國的態度雖然力主「求同存異」,強調在氣候、環境和貿易上必須合作,但是她也終於表態,公開直面中國人權問題,這既是個人的心聲也為德國往後的對華政策開啟了一條對等對話的序幕。
法廣:歐盟近來也在不斷協調針對中國的立場。今年3月,歐盟成員國大使協商同意,針對新疆維吾爾族人遭受大規模的迫害、對中國實施制裁。實際上,歐盟在針對中國問題上的立場上很難做到協調一致。這次的決定傳遞了怎樣的信息?
廖天琪:您說得對,歐盟在對華政策上是很難達成一致,因為中國早就開始分化歐盟,對某些國家給予很大的利益交換,讓他們成為中國打入歐盟的楔子。這次歐盟於3月17日就新疆「種族滅絕」的問題,對中國的4名在疆的官員和生產建設兵團這個機構進行制裁,能沒有中國的「親密戰友」如希臘、匈牙利、波蘭等站出來投反對票,實屬難得。
其實這種制裁手段在西方是經常使用的,像對俄羅斯,歐盟就不時使出這一手,單就反對派人士納瓦尼事件,歐盟就對俄國官員和機構進行制裁,更別說對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入侵和幹預,歐盟都強硬地採取制裁行為。歐盟這次的對華制裁,是繼六四屠殺以來,首次的制裁行為。其實象徵性意義遠大於實質性。然而北京方面立即反彈,由外交部發出反制,對10名歐盟和歐洲國家的議員、學者以及2個歐盟的政府機構,一個德國,一個丹麥的研究機構發出制裁令,禁止他們入境中國、港澳地區,跟他們有關聯的企業和機構也在制裁範圍內。
中國的做法激起了歐盟國家極大的憤怒,紛紛召見駐該國的中國大使,表示抗議。媒體的反應很多,有些說「冷戰」是否又開始了?這種說法自然太過簡單。在全球化的今天,已經不是雙方對壘較勁那麽簡單了,因為商貿和國際政治,沒有什麽國家是遺世獨立存在的,都是打碎了又重塑的泥娃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分難解了。若要傷對方,也必傷到自己。因此制裁一般說來象徵意義更為重要,像美國對伊朗那樣致命的制裁畢竟是不多見的。歐盟這麽做是表示民主體制跟威權/極權體制的對比,是價值觀的差異,是道德的制衡,不具有任何經濟上的傷害。即便這樣,中國也不接受,反而作出了劇烈的反應,加倍的報復。
法廣:德國在歐洲許多重大問題上始終占有領頭羊地位,梅克爾總理即將卸任,那麽德國、乃至歐洲針對中國的政策立場會否隨著她的退出政壇而改變?
廖天琪:梅克爾多年來對中國採取「綏靖」態度,為對方保留面子,不去碰那敏感的人權問題。但是中國近些時以來,在國際上囂張霸淩,王毅外長和楊潔篪跟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阿拉斯加會談時的傲慢,一句「中國人不吃這一套」,就把義和團的陰魂喚醒,令那幫憤青愚民如癡如醉。我們看中國現在已經狂妄到不遵守國際外交禮儀,直接下裏巴人的詞匯都出口了。為何如此呢?這是高估了自己的實力,誤判了國際形勢。中國在南海的野心,對非洲資源的掠奪,一帶一路的舉債陷阱,對香港、新疆人權的侵犯,對台灣的軍事威脅,已經引起自由世界的警覺。
剛在倫敦舉行的七國峰會上,中國就是一個重要的討論議題。在七國外長會議上,德國外長馬斯就提出,不能因為經濟利益的比重,而將人權和自由放在次要位置上。美國對中國的態度是更為堅決,這方面歐盟比較為難,畢竟27國要達成對華政策的共識,難度非常大。
梅克爾今秋卸任總理職位,而如今綠黨在選情上幾乎能跟梅克爾的基民盟平起平坐,而綠黨推舉出來的總理候選人是安娜萊娜·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
這位才40歲的政治素人,在對中國的態度上卻很明確,她說:德國及歐洲和中國的關系是威權力量和自由民主之間的「制度競爭」,她表示自由民主國家和歐盟之所以強大,是因為他是一個價值聯盟。她認為「一帶一路」是強硬的權力政治,在新的歐中投資協議中,歐方沒有充分談到維吾爾民族強迫勞動的問題,歐洲必須確保來自強迫勞動的產品不會進入我們的市場。考慮到安全問題,她對華為5G等也持反對態度。
不管貝爾博克有沒有可能勝選,成為下任德國總理,但是她的勇敢新思維一定能為歐洲的對華政策帶進清新的氣息。
法廣:5月3日「世界新聞自由日」之際,無國界記者組織發布了2021年度世界新聞自由度排行榜,中國在180個上榜國家中,位列第177位。您如何解讀此一排行榜?
廖天琪:在新聞自由的排行榜上敬陪末座是中國的專利。中共統治下的中國沒有新聞和言論自由是眾所週知的。在那裡不但真正的信息被屏蔽,而虛假信息、仇恨言論滿天飛。舉個例子:政法委新浪官方微博「中國長安網」在5月1日勞動節發佈一條信息:中國點火vs印度點火#印度單日新增確診40萬例#,旁邊的兩張配圖,一是中國發射長征八號運載火箭,一是印度當街焚燒新冠病毒死者屍體的火堆。這樣野蠻、傲慢,沒有人性的文圖竟然出現在官方網站上,簡直匪夷所思。上個月國際筆會和平委員會和獄中作家委員會發表聯合聲明,指出:有很多人因為行使言論自由,並在網上發佈有關冠狀病毒情況的信息而受到迫害。聲明中舉出張展、耿瀟男夫婦、陳秋實、方斌和李澤華等,他們不是被判刑坐牢如張、耿,就是「被失蹤」,一年多以來,陳、方和李三人渺無音信,人間蒸發。
美國筆會也在4月23日發布2020年度全球寫作自由度報告,其中指出文字獄仍然是專制國家壓制不同聲音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國是全球關押作家和詩人最多的國家,高達81人因言入獄,其中一半以上是新疆、西藏、內蒙和香港的作家。報告也提到,死於新冠疫病的吹哨人李文亮醫生,以及中國公民記者,包括張展、陳秋實、方斌和李澤華,都因為報道記錄新冠疫情而遭到了政府的抓捕。此外,河北網民 張文芳 因為在微博上以「瑪麗蓮夢六」為筆名,發表一系列關於武漢方艙醫院的文章而被以「尋釁滋事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原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許章潤因批評政府對於新冠的應對措施被軟禁在家,遭中共當局「被嫖娼」,並被清華大學以「道德敗壞」為由革除教職。因此,世界都知道新聞自由在中國具有什麽特色:姓黨、造假、散布仇恨,不肯這麽做的人,別無選擇只有一條路——進監獄。
※本文轉載自: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