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報》的資深經濟主編 Jean-Marc Vittori 本周一5月5日發表題為「前進的中國與停滯的中國」的社評文章,闡述他對習近平治下的中國之看法,即:其原經濟增長模式已然失 ...
中國國家統計局17日公布2024年經濟成長數據,全年國內生產毛額(GDP)雖仍達成5%的政策目標,但也讓統計局長康義直言達標「不容易」,外媒則分析指出,除了川普上台後可能實施的高關 ...
中國政府今天(13日)發布數據,顯示2024年貿易順差逼近1兆美元,《紐約時報》報導指出,綜觀現代史以來,除了戰爭前後的特殊情境外,中國的貿易順差堪稱史無前例,是美國及德國、日本巔 ...
在美中競爭升級之際,歐盟與中國的貿易關係也日趨緊張,而北京針對歐洲國家的惡意影響力正受到輿論關注。9月11日,多位國際問題專家在美國國會舉行的一場聽證會上警告說,儘管歐盟視中國爲系 ...
最近美國、歐盟都在指責中國的產能過剩,2022年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價值佔全球的31%,製造業出口占全球的20%。那麼中國的製造業是否能「永保青春」?產能過剩能持續多久? 我們先來看看 ...
習近平訪歐時歐盟的重大關切之一就是中國產能過剩,在愛麗舍宮,面對法國總統馬克龍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習近平明確回答:“中國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人民日報周日的評論甚至直指西方國 ...
德國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中國是亞洲第一大、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德國和中國經濟增長都面臨減速困擾之際,德國總理朔爾茨訪問北京。德國和中國彼此互為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但在兩國關係的發展近 ...
最近,「新質生產力」一詞覆蓋了中國官方的媒體與文件,新華社的英文版網站,還將新質生產力翻譯為“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並納入“習詞典”(Xic ...
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第二次訪華中多次使用了“不公平的經濟行為”一詞,該詞來源於美國總統拜登在2024年國情咨文有關中國的論述。對他們來說:以規模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