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轉型、電力普及和實現能源多元化目標的推動下,非洲大陸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正在加速。這一趨勢得益於全球範圍內技術成本下降和氣候政策的激勵。非洲正越來越多地依賴可再生能源來滿足能源需求。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提供的數據,2024年,非洲的新能源裝機容量已突破70吉瓦(GW)。但這一增長完全依賴進口設備——從太陽能電池板、逆變器、儲能電池到渦輪機和數控系統,非洲本土均無法自主生產。
根據南非非營利組織“綠色開普”(GreenCape)於2024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非洲大型新能源項目所涉及的進口設備主要集中在光伏發電、風能、電池儲能和逆變器這四個領域。這些設備和技術從何而來?誰是非洲的供應商?經濟與金融通訊社(Ecofin)近日發表長文,對“誰主導非洲新能源市場”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
中國主導光伏市場
如今,太陽能是非洲部署最多的可再生能源,但技術完全依賴進口。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發布的《2024年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報告,2023年,非洲安裝的光伏組件中,有85%至90%來自中國。隆基(LONGi)、晶澳(JA Solar)、天合光能(Trina Solar)和晶科能源(Jinko Solar)等中國製造商憑藉龐大的工業產能和極具競爭力的價格主導了非洲市場。另一家活躍在非洲的製造商加拿大太陽能公司(Canadian Solar)雖總部位於加拿大,但產能卻在中國並常年位居全球五大出口商之列。運往非洲大陸的組件大部分為性能優異的耐高溫N型電池技術,是當前光伏行業中最先進和最具發展潛力的電池技術之一,主要由上述五家工業巨頭生產。非洲既不生產矽片、電池片,也不能生產完整的組件。目前僅南非等國有少量組裝廠。印度在肯尼亞、烏干達等國的家用太陽能領域有所進展,而歐盟的商業存在已大幅萎縮。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23年發布的《全球光伏供應鏈》報告,歐盟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已降至5%以下。這一趨勢也反映在非洲市場上,其影響力現已微乎其微。
風電市場:歐洲主導與中國的崛起
不過,與光伏發電不同,非洲風電市場則由歐洲製造商主導。據美國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諮詢公司和全球風能理事會提供的數據,2024年,歐洲製造商在除中國以外的全球風電裝機市場仍佔主導地位。全球風電領軍者丹麥維斯塔斯(Vestas)公司在全球市場風電安裝超10吉瓦,緊隨其後的是西門子歌美薩(Siemens Gamesa)和諾德克斯(Nordex)公司。根據2022至2024年發布的多項報告,這三家公司仍是北非(摩洛哥、埃及)和南非主要風電市場的主導供應商。
但中國正在迎頭趕上。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提供的數據,金風科技(Goldwind)和明陽智能(Mingyang)等中國製造商已通過中國融資支持,在肯尼亞和埃及交付了多個近期項目。
儲能:被中國和韓國鎖定的市場
在儲能領域,非洲市場被中韓企業壟斷。2024年,亞洲企業提供了非洲大陸95%以上的儲能系統。寧德時代(CATL)佔據45%市場份額,LG能源解決方案佔市場份額(25%)、比亞迪佔比(15%),三星SDI和松下瓜分剩餘市場份額。
另外兩家活躍在非洲的新能源公司分別是點燈科技(d.light)和博克斯公司(Bboxx)。這是兩家在離網太陽能(Off-grid Solar) 領域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企業。它們主要服務於非洲、南亞等電力基礎設施薄弱地區,通過太陽能+儲能+物聯網技術,為無電或缺電人口提供新能源解決方案,是“能源公平”運動的領軍企業,並獲得了英國政府(CDC Group)、軟銀、高盛、法國電力(EDF)的投資。儘管儲能成本降至192美元/千瓦時,但非洲仍未形成本地產業鏈,鋰電池完全依賴進口。
逆變器:技術上由中國主導的市場
逆變器是將太陽能直流電轉換為交流電的關鍵設備,非洲市場完全依賴進口,且亞洲供應商尤其是中國供應商占絕對主導。華為和陽光電源(Sungrow)兩家中國製造商合計佔據全球市場約55%的份額。逆變器已大規模應用於非洲的大型太陽能項目。同樣來自中國的古瑞瓦特(Growatt)正在離網領域,特別是家用太陽能套件市場中不斷拓展份額。相比之下,歐洲製造商,特別是德國的SMA和奧地利的Fronius的兩家全球領先的光伏逆變器製造商在全球市場份額已降至5%至7%,在非洲的影響力也已微乎其微,僅限融資或技術要求極高的項目。
在非洲仍有6億人無法獲得電力的背景下,掌握技術是確保非洲能源安全的關鍵。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十年前已發出警告:非洲需要建立新能源工業體系,投資於本地太陽能和風能部件的製造,以降低成本、創造就業並改善貿易平衡。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