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在北京舉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九三大閱兵近日引發國際輿論的廣泛關注。但官方公布的26位外國首腦參會者名單,卻引爆網絡,因為名單中既沒有反法西斯主戰場同盟國的領導人,也沒有亞洲戰場主要參戰國中華民國領導人,但來自獨裁威權國家的著名領導人卻一個不少,甚至還包括被海牙國際法庭通緝的戰犯。這讓國際媒體將此次大閱兵解讀為一場“威權領導人的北京聚會”。
既然是反法西斯大閱兵,那麼今天就讓我們聚焦法西斯主義意識形態及其美學表現形式-閱兵式。可能大眾對法西斯主義意識形態的了解流於臉譜化,因此並未意識到自己可能一直生活在法西斯主義意識形態主導的社會中。那麼現在就讓我們複習一下法西斯主義的準確定義:法西斯主義(Fascism)是一種極端的民族主義、威權主義和反民主的政治意識形態。它起源於20世紀初的意大利,並在二戰前的歐洲(如德國、西班牙)得到發展。法西斯主義的主要特點包括:極端民族主義,強調國家和民族至高無上,認為民族利益高於一切;它通常伴隨着對“外部敵人”或“內部叛徒”的仇恨,並常以歷史或神話來構建民族優越感;它要求個人絕對服從於國家,否定個人自由和權利的重要性。社會被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國家則是這個整體的最高體現。法西斯政權由一個獨裁者或一個精英階層統治,排斥任何形式的民主選舉和政治多元化。政黨通常只有一個,所有反對派都會被無情鎮壓。法西斯主義反對共產主義的階級鬥爭理論,也反對自由資本主義的無序競爭。它倡導一種由國家控制和指導的經濟模式,以實現民族復興和自給自足。法西斯主義推崇軍事力量和紀律,認為戰爭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必要手段。它常通過大規模的閱兵、集會和宣傳來鼓吹暴力和力量。它主張社會應該像軍隊一樣等級分明,各司其職,以實現效率和秩序。法西斯主義者常常通過美化歷史來激發民眾的民族自豪感。簡而言之,法西斯主義是一種將國家和民族利益置於最高位的政治哲學,通過獨裁統治、民族主義宣傳和軍事化手段來壓制異見,並建立一個高度統一和等級森嚴的社會。
法西斯主義美學是法西斯主義意識形態在藝術、建築、設計和宣傳中的體現。它並非一種單一的藝術風格,而是通過視覺和感官手段,來傳達和強化法西斯主義的核心政治信息。法西斯美學旨在展現集體而非個人的力量。通過大規模的集會、遊行和大閱兵,創造出一種宏大、整齊畫一的視覺效果,強調服從、紀律和國家的統一,以及對力量、秩序的崇拜。
法西斯主義美學將暴力和戰爭浪漫化,將其描繪成一種崇高的、凈化心靈的行為。它讚美男性氣概和犧牲精神,通過宣傳畫、雕塑和電影來塑造英雄形象,將戰爭描繪為民族復興的必經之路。
法西斯主義美學排斥包括抽象主義、表現主義和立體主義在內的現代主義藝術形式,將之視為“墮落”。他們偏愛寫實主義和具象藝術,認為藝術必須為政治服務,反映民族的“純粹”精神。正如哲學家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所指出的,法西斯主義的核心在於“政治的美學化”。它將政治活動本身變成一種大型的藝術表演和壯觀的儀式,讓民眾沉浸在情感而非理性的體驗中。通過這種方式,法西斯政權能夠操縱群眾,將他們的革命能量引導到對領袖和國家的狂熱崇拜上。總而言之,法西斯美學是一種政治工具,它通過壯觀、古典、暴力和非理性的視覺語言,來美化極權統治、宣揚民族主義,並最終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目標。
一篇題為《法西斯美學的誘惑:崇高感、歸屬感、自豪感》的網文指出:法西斯美學通過宏大敘事,將集體無限拔高,從而矮化個體,激發人們對集體歸屬的強烈渴望。文章這樣寫道:所謂法西斯美學,不是為了美化法西斯,而是一種具有鮮明政治特色的美學風格。人們總在探討它,是因為法西斯儘管遠去,但是它給人類施加的影響一直存在。
納粹電影《意志的勝利》至今仍被很多人認為是紀錄片的巔峰之作。《意志的勝利》是瑞芬斯塔爾1934年拍攝的一部紀錄片,影片記述了1934年納粹黨的全國黨代會,意在宣揚德國的復興。其中有我們熟悉的納粹宣傳語,為了德國的未來而無私奉獻,全民要團結在元首周圍,建立一個沒有階級差異的社會,要平等更要服從,要和平更要強大。這些宣傳都來自希特勒和其他納粹頭目的演講。瑞芬斯塔爾剪掉毫無美感的發言,把更多鏡頭投向會場外的隊伍,扛着鐵揪的勞工陣線成員,手捧豐收作物的農民,步伐整齊的衝鋒隊、黨衛軍和國防軍。據說,由於影片展示的不可抵禦的美和力量,電影學院的教授們甚至不敢在課堂上把它放完,他們擔心學生們看完影片,會變成真正的納粹。
《意志的勝利》是法西斯美學的經典之作。我國一些導演拍出的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影片也帶有法西斯審美趣味。他們導演的一些大型晚會也運用了類似手法,極力鋪排大場面、大氣勢,大群體。那種整齊畫一、威風凜凜的帝國大軍,那銅牆鐵壁、不動如山的武士方陣,象徵著不可挑戰、無法逾越的帝王權力。任何挑戰,任何異議,任何不同,都會被萬箭穿心,像螞蟻一樣被碾得粉碎。他們可謂法西斯美學在大陸的繼承者。
這樣的美學風格極具號召力和煽動效應,至今仍然被世界上的一些國家所採用。而對於關注歷史,研究法西斯主義意識形態及其美學表現形式的人來說,九三大閱兵將是一次絕佳的觀摩機會。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