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為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其名義GDP將超過日本。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3年德國名義GDP有可能逆轉日本,躍居世界第3,僅次於美國和中國。受到烏克蘭危機直接影響的德國經濟是否真的在增長?事實上,擺在德國經濟面前的是會導致經濟長期停滯的「日本化」的深刻結構性問題。
「我都不知道這條新聞」、「GDP並不能完全反映幸福程度和生活質量」,當被問及對於德日GDP發生逆轉的看法時,德國人的平淡反應與日本人的吃驚形成鮮明對比。德國國民的關注點,與其説是在競爭力下降帶來的危機感上,不如説是對於蕭茲政府的失策。
據IMF預測,2023年德國的名義GDP有可能達到4.4298萬億美元,超過日本的4.2308萬億美元。日元急劇貶值導致日本經濟規模在換算成美元後顯得較小,而德國經濟規模則因通貨膨脹導致物價上漲而在數字上顯得更大。
沒有GDP超過日本的振奮跡象
當前的德國經濟絲毫沒有「超過日本」所帶來的振奮跡象。「我們正處於一個又深又長的低谷」,2023年12月中旬,德國化學工業協會主席馬庫斯·施泰萊曼(Markus Steilemann)表達了危機感。該協會是德國數一數二的經濟團體,會員企業的年銷售額達到2600億歐元,越來越多的企業預計2025年之前經營環境不會好轉。
受到烏克蘭危機直接打擊的行業之一是作為德國經濟支柱的化工業。德國超過一半的天然氣採購依賴於價格便宜的俄羅斯産天然氣,但在七國集團(G7)實施更嚴厲的經濟制裁後,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中斷。德國企業被迫以相對較高的價格從其他國家採購能源。
克服了歐債危機等,德國作為全球屈指可數的經常項目盈餘國家,實現了持續的經濟增長。其中起到拉動作用的是以汽車和化工産品為代表的出口。但如果僅把德國簡單地視為一個擁有8400萬人口的國家,那便是大錯特錯。歐元區的誕生,擴展出了一個規模與美國基本相當,擁有約3億人口的繁榮的單一貨幣區。對德國來説,歐元作為相對便宜的貨幣,有利於德國的出口。
德國經濟正在迎來歷史性的轉捩點。鑒於俄烏衝突,德國蕭茲政府轉變方針,開始降低對於其最大貿易對象國中國的依賴。但問題的本質並不在於烏克蘭危機或是對華關係的改變。
德國經濟顧問委員會編制的長期經濟預測報告令人震驚。到2026年,反映經濟增長平穩速度的潛在增長率將降至0.3%,達到半個世紀以來的最低水平,而且未來10年以上都不會上升到1%。自從兩德統一後,到因經濟低迷而被嘲諷為「歐洲病夫」的2000年代,德國的潛在增長率曾一直保持在1~2%,未來卻要下降到比現在的日本經濟增速還要低的水平。
老齡化率22%,人手短缺加速
德國面臨的最嚴重問題是勞動力短缺。與日本相同,德國的女性和老年人支撐了就業,但依然趕不上退休者的增加。老齡化率(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日本為29%,德國為22%。雖然因烏克蘭危機接收了100萬難民,但德國經濟諮詢委員會表示,「移民無法彌補勞動力大幅減少形成的缺口」。
實際上,即便在經濟衰退的緊要關頭,德國的勞動市場依然正在保持穩定。根據IMF預測,德國的失業率在2028年將會達到略低於3%的水平,刷新兩德統一後的最低水準。與失業者氾濫的2000年代的10%左右的失業率形成對比的是,由人手短缺導致的的失業率保持低位。這一頗具諷刺的現象正是給德國經濟帶來不安的源泉。
德國要想再次恢復增長活力,關鍵在於結構性改革和公共投資的成功與否。德國漢堡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Cyrus de la Rubia指出,「充實保育設施等,增加女性參與勞動的舉措是解決措施之一」。
名義GDP被德國超越的日本,是德國應該學習的對象。Cyrus de la Rubia表示,「日本有充分利用數位化來應對人手短缺的經驗」。並且在此之上強調,「德國的企業和政治家當務之急是參考日本的經驗」。
德國經濟增長活力衰退的原因,也在於國家存在方式的改變。蕭茲政府將調整嚴格的國籍管理政策,為確保競爭力而全面承認雙重國籍。但出於對經濟低迷的不安感,使得很多選民對大量移民流入抱有危機感。此外,右翼民粹主義政黨飛躍發展等,割裂的跡象正在出現。
即使定義為發展戰略的環境投資能夠成為王牌,德國企業用電費也在美國等的2倍以上,冒進的環保規定不可避免地遭到反對。面對競爭力的下降,內憂外患的德國經濟危機感越來越強。即使GDP排到世界第三,全世界經濟也要面對德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南毅郎 柏林報道
歐洲病夫 是指自1990年兩德統一後,到2000年代長期低迷的德國經濟狀況。最初由於兩德貨幣的整合,使得原東德地區的個人消費增加等,出現了短暫的經濟繁榮,但由於結構改革緩慢,經濟繁榮只維持了很短時間。尤其是失業問題突出,失業率曾一度超過10%。
使德國經濟走向復興軌道的是截止到2005年,一共維持了7年的格哈德·施羅德政府。政府著手進行勞動市場和社會保障的結構改革,將政策由保護失業者轉變為促進就業。令經濟實際步入增長軌跡的是後來的梅克爾政府,經濟穩定帶來了長期執政。由於烏克蘭危機,德國難以採購俄羅斯的低價能源,德國有可能再次跌落成「歐洲病夫」。
轉載自《日經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