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德國歷史博物館目前正在舉辦「什麼是啟蒙運動?」的展覽,以紀念伊曼努爾·康德(1724-1804)誕辰300週年。
此展覽探討了18世紀的啟蒙時代,涵蓋的主題包括對知識的追求、科學與經濟的發展,以及關於國家與教會的關係、平等與自由的辯論,甚至到公民權利的訴求。

展覽中未曾提及,但我認為極具探討價值的是——中國文化在推動歐洲啟蒙運動中所發揮的催化作用。
17 世紀,耶穌會傳教士將中國經典著作翻譯成歐洲語言,使歐洲學者得以接觸儒家哲學與中國的世俗文化。其中包括《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以及部分《五經》(如《易經》和《詩經》)。
此外,他們還將中國的歷史、地理與科技知識傳播至歐洲,大大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互動。
中國的世俗文化啟發了歐洲思想界,成為啟蒙運動的重要催化劑。
像克里斯蒂安·沃爾夫(Christian Wolff,萊布尼茲的弟子)、伏爾泰(Voltaire)和孟德斯鳩(Montesquieu)等啟蒙思想家對中國哲學、世俗政治體系以及基於純粹理性思考的道德規範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們深入研究儒家倫理思想與中國社會結構。

與中國的接觸促使歐洲思想家重新審視宗教權威、政治結構與社會秩序,推動了理性主義、世俗化、平等與宗教自由的發展,對歐洲思想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然而,啟蒙運動的核心理念遭到了當時基督教正統勢力的強烈反對,特別是來自天主教會與保守的基督新教團體。
這些宗教勢力拒絕承認理性高於信仰,因為啟蒙思想提倡世俗化與政教分離,這削弱了教會對國家的影響力。在哈雷大學,克里斯蒂安·沃爾夫因在1721年的校長就職演說《論中國人的實踐哲學》中自稱為儒家學者,而在1723年受到虔信派(Pietists)的壓力,被「以絞刑相威脅」驅逐出普魯士。此外,天主教會制定了《禁書目錄》(Index Librorum Prohibitorum),禁止信徒閱讀康德、伏爾泰、盧梭等啟蒙思想家的作品。

正因如此,這項展覽以柏林牧師約翰·弗里德里希·策爾納(Johann Friedrich Zöllner)在 1783 年提出的問題「什麼是啟蒙運動?」作為開場,顯得格外耐人尋味。
展覽並未觸及教會與啟蒙運動之間的衝突。這是否反映了當代歐洲對宗教史的一種新詮釋?
此外,為何中國文化對啟蒙運動的影響鮮少被提及?
是否因為當代歐洲的漢學研究更關注現代政治與經濟議題,意識形態的分歧,使得學者們刻意迴避中國文化對歐洲啟蒙運動的正面影響,以免引發爭議?
抑或只是因為人們對中國文化在啟蒙運動中所起的作用缺乏了解?歐洲學界長期以來更傾向於強調啟蒙運動的內部發展脈絡,如古希臘哲學、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科學革命,而對外部影響,特別是與中國文化的交流,相對忽視了。
展覽中的中國元素在整個展覽中,只有一幅畫作含蓄地表達了啟蒙思想家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
.jpg?resize=933%2C615&ssl=1)
畫面展示了:1755 年,在傑弗林夫人的房間裏,第一次閱讀伏爾泰的《中國的孤兒》。這幅畫描繪了一個虛構場景,發生在瑪麗·泰蕾絲·羅代·喬弗蘭(Marie Thérèse Rodet Geoffrin,1699–1777)位於巴黎的沙龍中。自1750年起,法國的知識精英便在此聚會,其中包括哲學家方丹奈爾(Fontenelle)、愛爾維修(Helvétius)、盧梭(Rousseau)和孟德斯鳩(Montesquieu);還有由喬弗蘭資助的《百科全書》(Encyclopédie)編輯狄德羅(Diderot)與達朗貝爾(d’Alembert);以及社交名流,如路易十五的堂兄——孔蒂親王(Prince de Conti)、自然學家布豐(Buffon)和作曲家拉莫(Rameau)。
畫面中心場景是朗讀伏爾泰的劇作《中國孤兒》(L’Orphelin de la Chine)。當時伏爾泰正處於流亡狀態,因此畫作中僅以背景中的一座半身雕像代表他。畫中人物皆為當時的思想領袖,但由於各自立場不同,他們在現實中從未以這種方式聚集在一起。
註:伏爾泰劇作《中國孤兒》 源自中國春秋時期晉國《趙氏孤兒》的故事。伏爾泰的版本設定在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