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將在本月23日迎來大選,該國反對極右派崛起的抗議活動大有愈演愈烈之勢。進入二月以來,大批德國民眾已連續兩個周末在柏林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活動。示威民眾大聲疾呼“民主需要你”,並向各派政黨發出呼籲,要求各黨拒絕與德國選擇黨(AFD)合作,足以顯現民眾對極右翼勢力的崛起表現極大擔憂。面對民粹主義政黨在歐洲普遍擡頭,以及美國總統特朗普重返白宮,整個歐洲面臨一場新的艱巨挑戰。如何看待即將舉行的德國大選?該國極右翼勢力不斷壯大的前景是否已成定局?歐洲極右翼勢力普遍擡頭的根本原因何在?對此,歐洲之聲主編潘永忠先生向我們闡述了他的觀點。
法廣:首先請您簡要地介紹一下目前德國的政治局勢,您對本次大選結果作何預測?
潘永忠:德國國情危機始料不及,令國際驚愕。德國是歐洲老大,現如今政情危機動蕩,媒體是這麼評論的:德國「火車頭」熄火,《經濟學人》評價德國是「歐洲病人」,均指向「德國經濟『病』了」。
其實,政經是一體兩面。2021年12月8月德國「紅綠燈」政府組閣,至2024年11月6日內閣解體,執政三年缺一個月提前下課,也就是說一國的政治靈魂發生了嚴重危機。政經危機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治國理政體現在「抓綱治國」,歐盟全球戰略主旨是「安全政策」,確保歐洲戰略安全,一是均勢戰略,二是地緣政治戰略,這是德國半個世紀嚴謹執政之風範,歐洲的和平與穩定,是歐洲經濟快速發展的保障。
2、俄烏戰爭爆發,德國和整個歐洲被戰爭拖累。德國是烏克蘭戰爭的後援主體,援烏總價值僅次於美國,在歐洲國家位居第一。前幾日朔爾茨與梅爾茨競選辯論時,提供了一個數據:「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已向其提供了總額近 440 億歐元的援助。」德國曾歷時60年為「二戰」賠款640億歐元。而時下的現實是:德國不戰幾乎又輸一次「戰爭」。
3、嚴重的能源危機。俄烏戰爭後,德國的能源成本呈「爆炸式增長」,德國終止了進口俄羅斯廉價能源,歐洲天然氣成本躍升至美國的八倍。能源是企業生產與百姓生活的基礎,油價猛增,影響到企業生產成本、食品加工成本、交通運輸費用、百姓的出行成本、住家供暖照明等,這些直接影響到穩定有序的德國社會大環境。再則貨幣貶值拉升通脹,物價躥升令百姓叫苦連天。
4、近年來,德國的製造業部分已關閉產能,部分搬遷去了美國和中國、北歐等。在這樣的環境下,德國經濟直線下降是可預見的,去年德國淪為「全球唯一負增長的發達經濟體」,2023年德國GDP增長率進入負值,為-0.3%。2024年德國GDP比上年繼續下降0.2%,連續第二年萎縮、負增長。
下一屆德國正常的選舉日期,應該在2025年8月31日到10月26日之間的一個星期日。「交通燈政府」熄火,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宣布解散聯邦議院,德國大選提前到2月23日(本月下旬)舉行。
針對德國的未來展望,我堅信民主制度的「歷史終結」論,而時下的全球「變局」,只是階段性反覆、曲折與螺旋式進步的過程,民主制度本身具備修正、完善與補充的功能。還有全民投票選舉,本身是表達民情民意,體現了「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簡言之:即達到人民富足,物產豐饒,人才薈萃,這才是國家的人間正道。通過選舉產生新一屆政府,是一種政治體制與管理機制的調整、修復、補充。
法廣:移民問題近來在德國受到極大質疑,甚至有媒體將矛頭直接指向前總理默克爾。而相關議題似乎也是困擾歐洲各國的一大難題。這一問題是否助長了極右翼勢力的擡頭?
潘永忠:新近德國的一些媒體,將德國沉淪追朔到梅克爾執政時的「難民政策」,指責梅克爾使德國成為移民國家,成為國運的「轉捩點」。這些媒體渲染,難民問題甚至比氣候問題、能源問題、國防薄弱等還要嚴重,說是因「梅克爾時代失血過多而亡」。
其實,德國的難民政策是個複雜話題,基於兩個理由:一是當年希特勒屠殺猶太人,使德意志民族背負着沉重的民族罪孽感;二是源於西方傳統優秀宗教文化基因,所以「二戰」後德國政府制定了政治避難政策。
主要文件依據:一是政治避難條款,在科爾總理任內修正通過:「第16條經過修改,受政治迫害的人只有來自非安全原籍國才有權獲得庇護。」二是「都柏林法規」:最初於1990年6月15日在都柏林簽署,它指定了難民在日內瓦公約下尋求政治避難的申請流程。
「難民問題」對德國、歐洲來說,確實是問題。但是收留難民,德國財政能夠承擔,再則德國各層次的勞動力市場有很大空缺,德國各州的交通工程、老城建設等大工程,一拖就是十年、二十年,正是由於勞動力嚴重短缺。關鍵是這樣的重體力工作崗位,並未佔用德國自己的勞動力崗位。「難民問題」並沒有影響經濟、影響勞動力市場,問題在於如何管理與培訓。
極右翼勢力擡頭與「難民問題」當然有關係,但不是主要原因,只是民粹黨利用此話題點燃了底層民眾的排外情緒,獲得更廣泛的支持。

法廣:您如何解讀民粹主義政黨在歐洲的普遍崛起?如果這一趨勢繼續下去,德國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潘永忠:德國選擇黨(AfD)是一個極右翼民粹主義政黨,以反對移民、反對援烏、反對歐元、退出歐盟,而贏得不少百姓的積極響應與擁護。選擇黨前身是2013年成立的「反歐元團體」,誰也沒有想到,僅僅11年後,該黨會發展得如此壯大。從一些數據中折射出幾個警示點:
1、當年希特勒是在民主體制下誕生的,德國社會普遍擔憂這一幕重演,好在選擇黨支持率只是21.5%,遠離執政所需要的50%,且聯盟黨、社會黨、綠黨都明確表示拒絕與選擇黨合作,換句話說:選擇黨距離出任德國總理尚欠火候,但它將會在聯邦議院中作為在野大黨發揮影響力,不容小覷。
2、本屆美國大選最大問題是媒體的傾向性,選前媒體報道賀錦麗支持率一路略高於川普,而選舉結果卻大相徑庭,川普與賀錦麗的得票相距甚遠,說明媒體提供的信息嚴重失真。德國媒體的傾向性很明顯,尤其《圖片報》是「親綠」的。令世人憂慮的是:時下德國選情是否會重演美國大選舊劇?是否選擇黨的支持率被低估了?德國投票選舉後是否會爆出令人驚愕的嚴重後果?而且目前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選民仍然舉棋不定。
3、贏面領先的聯盟黨,也許有可能與社民黨組成黑紅執政聯盟,這也是德國歷史上較為傳統的執政體系。問題是聯盟黨和社民黨表現疲軟無力,從朔爾茨與梅爾茨競選辯論中可見一斑,「難民問題」、支持烏克蘭戰爭等,仍被視為未來執政重點,顯然是抽刀斷水,無濟於事。歐洲和平與解決能源危機,是恢復社會穩定、發展經濟生產的基礎。倘若新一屆政府在一、二年內治理國家依然不力,不贏則退、不改變就會被百姓唾棄。屆時不排除可能出現希特勒時代復活。
法廣:近年來,歐洲國家整體經濟發展並不盡如人意,曾在過去數十年發揮了重要作用的法德軸心早已渙散。。。以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和法國極右翼國民聯盟黨領袖勒龐為首的歐洲極右翼黨團代表人物對新上任的美國總統馬首是瞻,在這樣的背景下,歐洲將如何(以及是否有能力)應對特朗普的美國帶來的重重挑戰?
潘永忠:川普執政,開啟了要擴大美國版圖的計畫,川普提出:加拿大成為(美國的)第51個州;提出要「收回」巴拿馬運河;還提出:要得到格陵蘭島,無論用什麼方法方式,美國志在必得;他已經將墨西哥灣改名為「美國灣」等等。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繫的,事物及事物的各要素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繫的整體,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統。極右勢力同樣在歐洲蔓延,變天不僅僅是在德國,幾乎整個歐洲都在向極右翼勢力靠近,奧地利、匈牙利、荷蘭、法國、意大利等,都已被極右勢力佔據統治地位,德國的變局趨勢是否已難以阻擋不可預測。
日前消息傳出,「二普」通話,商定了俄烏戰爭停戰的條件,雙方滿意。這件事大大傷害了烏克蘭和歐盟國家的顏面和利益,川普總統越過戰爭受害的烏克蘭,忽略了地緣政治主軸、置全力支持烏國的北約、歐盟不顧,直接與普京商談並「敲定」「終戰」計畫,完全違反了正常的國際間約定俗成的規矩。此舉為歐洲國家敲了警鐘,今天在慕尼黑國際安全會議上,議程有所調整,將原來東道主施泰因邁爾致開幕詞後,原來第二位發言的美國副總統萬斯往後挪,而由歐盟理事會主席馮德萊恩取代,以此表明歐盟才是歐洲安全的主角。如今歐洲各國不論右翼、左翼都明白了,歐洲必須團結一致才能面對來自專制國家和來自美國川普所帶來的霸道與挑戰。
總之,民主制度是「歷史終結」的過程,相信人類社會不會重返「成者為王敗者寇」的叢林世界。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