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德國大選,筆者懷著滿腔期待參加投票,我寄希望於聯盟黨與社民黨組閣,並在臉書上寫了:「我的第一選票給了聯盟黨(CDU),第二選票給了社民黨(SPD),我支持德國傳統的執政聯盟,黑(聯盟黨)紅(社民黨)聯盟會比較穩健與理性。」兩黨執政意志與執行力勝過多黨各執一詞的力量渙散。
昨天下午我還在擔憂,但今天早上聯邦議會席位呈現:社民黨(紅)120席,聯盟黨(黑)208席,綠黨(Grüne)85席,選擇黨(AfD)152席,左翼黨(Linke)64席等。聯邦議會此次席位合計630,超過一半316席就可組成政府內閣。顯然聯盟黨和社民黨組閣已經過半(328席),當然倘若聯盟黨與選擇黨組閣,同樣過半(360席)。關鍵是聯盟黨主席默茨(Friedrich Merz)選前承諾:「排除與選擇黨合作」,也就是說,從選舉現實情況來看,黑紅組閣已經毫無懸念。

糾正外界一個誤導,一些媒體根據投票支持率來計算德國組閣,這是造成報導錯誤的原因。根據這次投票支持率結果:
聯盟黨(CDU/CSU)得票支持率28.52%
選擇黨(AfD)得票支持率20.8%
社民黨(SPD)得票支持率16.41%
綠黨(Grüne)得票支持率11.61%
左翼黨(Linke)得票支持率8.77%
南石勒蘇益格選民協會(SSW)得票支持率0.15%
莎拉•瓦根克內西特聯盟(BSW)得票支持率4.97%
自民黨(FDP)得票支持率4.33%
其它小黨得票支持率4.44%
謹請注意:凡得票率不足5%門檻的黨派,便不能進入議會。執政組閣是根據聯邦議會的席位來計算的。聯邦議會合計630席位,如果一黨議席超過316,即可一黨組閣;但這種一黨獨領風騷情況,在戰後的德國歷史上從未出現過,一般是由得票率最高的政黨選擇組閣對象,組成兩黨,或三黨聯合政府。

本次社民黨選舉失利,是可以想象的,朔爾茨執政不力,導致強大的德國政情一落千丈,成為時下的國際笑話,創下了歷史新低;作為紅綠燈聯盟的一部分——綠黨,其支持率雖然也是下降,但相比上一次選舉,只是稍有下降,最終為11.61%;另一聯盟執政的自民黨,得票率僅為4.33%,錯失進入議會門檻的機會,主席林德納宣布退出政壇。
選擇黨卻獲取了歷史新高,支持率比上一屆選舉提高了一倍。黨主席魏德爾(Alice Weidel)歡呼取得了「歷史性成績」,她宣稱:「我們從未在全國範圍內如此強大」。

從另一側面來說,本次選舉結果基本與選舉前《圖片報》預測的支持率數據相差無幾,說明德國媒體秉持客觀與公正,未出現美國此次大選前媒體傾向性報導。
默茨出任新一屆政府總理毫無懸念,他現在需要選擇合作夥伴組成新政府,計劃最遲於 4 月 20 日復活節前建立內閣。默茨在選舉之夜就已承諾將迅速組成政府,他表示:德國無法承受漫長的組建政府過程:「外面的世界不會等待我們」,可以想像與社民黨結盟應該是聯盟黨的最佳選擇。
選前的朔爾茨總理和默茨在電視辯論中,脣槍舌劍、針鋒相對。紅綠燈政府提前下課,成為眾矢之地,面對默茨占據制高點火力全開,朔爾茨選前就表明:「倘若默茨勝選,他不願意參加其新內閣」。
雖然選前默茨承諾「排除與選擇黨合作」,但並不說明選擇黨毫無希望,選擇黨領軍人物魏德已經拋出了橄欖枝,她表示:默茨的意見不等於聯盟黨團隊的最後決定,誰也不會忽視選擇黨是本次選舉的第二大黨,代表了全德國20%人民的硬道理。

當下的國際政情動態,右翼保守勢力急劇上升,歐洲的奧地利、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匈牙利等右翼政府已成為政治風雲新勢力,特別是川普總統代表著美歐聯盟的大哥大,且還有數日前「什麽都管部長」馬斯克、副總統萬斯與魏德爾的互動與支持,川普總統會不會對德國組閣「插上一杠子」尚且未知,所以默茨的組閣似乎還有懸念。

朔爾茨在梅克爾執政時擔任副總理、財政部長,他的能力與貢獻眾所周知,但他擔當不了一國之主,在他領導與管理下的德國政府四分五裂,提前散夥。
黑紅聯盟曾經為德國政治穩定打下基礎,人民都在期盼新政府能出力出成績。改變現狀的核心是落實與解決能源問題,重振德國經濟,「綱舉目張」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