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國不願意保衛烏克蘭,那麼它真的會捍衛台灣嗎?
~瑞典前總理 畢爾德(Carl Bildt)
美國總統川普能否促成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和平?還是我們正重演惡名昭彰的《慕尼黑協議》?1938年,英法兩國強迫捷克斯洛伐克將蘇台德地區割讓給納粹德國,以為這樣可以確保長久和平。但姑息修正主義侵略者(revisionist aggressor)的做法適得其反,為一年後(1939)的另一場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如果和平的定義是徹底解決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所有分歧,那麼實現這一目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場戰爭的根源在於俄羅斯總統普丁堅決要阻止烏克蘭成為「反俄羅斯國家」,亦即透過逼迫,讓烏克蘭重新回到克里姆林宮的控制之下。對普丁而言,一個民主、主權獨立並尋求與西方合作與融合的烏克蘭,與他所認定的歷史使命背道而馳。他始終認為蘇聯解體是一場災難,並堅稱烏克蘭根本不是一獨立的民族國家。
這意味著,在普丁離開克里姆林宮之前,以及俄羅斯內部形成更務實的未來發展方向之前,俄烏之間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和平。目前看來,這類轉變短期內毫無發生的跡象。但如果短期內無法達成真正的和平,至少停火以及啟動一個旨在緩解緊張局勢的政治進程,或許仍然是可行的。
川普誇下海口,聲稱能在24小時內結束這場戰爭,但這顯然從來不是一個認真的承諾。現在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場需要數月而非數小時才能解決的挑戰。普丁早已明確表示,只要俄羅斯無法擴張領土,或是得不到烏克蘭在政治及軍事上的屈服,他不會同意停火協議。他將利用與川普的直接會談,盡可能地爭取對自己有利的條件,而從過去兩人會面的情況來看,他這種極限施壓策略可能會奏效。回想2018年在赫爾辛基的雙普私人會談,當時川普竟公開表示,他更相信普丁的話,而不是自己的情報機構。
但川普真的能將烏克蘭交給普丁嗎?
1938年9月,捷克斯洛伐克對自己的命運並無選擇權。在慕尼黑的談判桌上,決定其領土命運的是希特勒與英法領導人,而捷克斯洛伐克甚至沒有資格參與談判。最終,希特勒說服英法接受其併吞蘇台德地區的要求。但在慕尼黑協議簽署後不到6個月,希特勒便撕毀承諾,讓德軍坦克開進了布拉格。如今,川普與普丁同樣堅持不讓烏克蘭參與談判。他們的打算似乎是草擬一份協議,然後強迫烏克蘭接受其條款。
普丁可能會獅子大開口,因為他知道這是他難得的機會。川普可能會在最初的提議中尋求直接停火,之後再展開政治談判。但普丁的要求更多。他不僅會堅持最初的要求,還會要求西方解除對俄的制裁。當然,風險在於他可能會過於貪心,提出連川普都覺得難以兌現足的條件。
然而,即便普丁壓抑這種誘惑(不過度施壓),且和川普兩人最終就領土與政治條款達成協議,川普是否真能迫使烏克蘭接受仍是未知數。193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之所以選擇不戰而降,因為其軍力基本上毫無勝算的希望;但烏克蘭的情況截然不同。它吞下這個顯然不公正、不公平的命令,可能性幾乎是零。
當然,經過數年的消耗戰,以及俄羅斯對平民和關鍵基礎設施的例行攻擊,烏克蘭確實出現戰爭疲勞。但烏克蘭人也清楚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2022年2月,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烏克蘭會在俄羅斯的壓力下迅速崩潰,可能撐不過幾天或幾周。然而,如今3年過去,俄羅斯僅控制了約19%的烏克蘭領土,而烏克蘭甚至控制了俄羅斯庫斯克地區部分領土。
對烏克蘭而言,這場戰爭關乎生存,但對整個歐洲來說,這場戰爭的影響同樣至關重要。如果一位美國總統不僅拒絕承認俄國這種公然的侵略行為,甚至還強迫受害者屈服,那麼北約所代表的一切價值都將岌岌可危。美國還會履行對波羅的海國家或其他脆弱北約成員國的防禦承諾嗎?
而這不僅僅是歐洲的風險。北約的安全保障及其在亞洲和其他地區的盟友關係又將何去何從?如果美國不願意保衛烏克蘭,那麼它真的會捍衛台灣嗎?
關鍵時刻即將到來。現在,我們必須正視一個新的、強大的全球不穩定源頭——美國政府。
轉載自《上報》畢爾德(Carl Bildt),瑞典前總理、瑞典前外交部長
原標題為《Trump the Capitulator》(翻譯:張瑩,責任編輯:國際中心)© Project Syndic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