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 年,英國首相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為了和平,與希特勒簽署了慕尼黑協議,將蘇台德地區割讓給納粹德國。最終,納粹德國的氣焰一發不可收拾,進而引發了現代史上最具毀滅性的戰爭——諷刺的是,這場協議原本正是為了避免這樣的戰爭而簽署的。
這段歷史讓人聯想到當今關於美國對台政策的學術辯論。為了避免美中之間因台灣問題而爆發災難性戰爭,這些辯論往往過度聚焦於「胡蘿蔔與大棒」的權衡取捨。最新的例證便是《Foreign Affairs》期刊中由 Jennifer Kavanagh 和 Stephen Wertheim 合著的文章《The Taiwan Fixation》。該文主張美國應協助台灣強化自身防禦能力,但不應直接軍事介入中國入侵台灣。
為支持這一論點,文章不僅詳述了美中直接武裝衝突所帶來的巨大成本,更試圖進一步淡化美國對台灣放棄承諾的潛在代價。然而,這種觀點未能充分考量美國放棄台灣所帶來的地緣政治影響。美國對台的拋棄不僅意味著嚇阻政策的徹底失敗,更將成為美國全球霸權衰退的關鍵轉折點,嚴重削弱其在國際秩序中的信譽與長期戰略地位。
台灣對美國的不可或缺性
台灣若落入北京掌控,其代價遠非該文試圖淡化呈現的假象。該文認為美國的安全不必然與台灣的主權相連,但這種論述嚴重誤讀了當代地緣政治現實。台灣不僅是繁榮的民主國家,更是第一島鏈的關鍵支點,扮演著限制中國海洋擴張至西太平洋的地緣戰略緩衝角色。
此外,台灣在全球經濟體系中亦佔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該文提及美國預計到 2032 年可生產全球 28% 的先進半導體,卻忽略了台灣半導體產業在技術領先與製造專業知識上的持續進步。更重要的是,台灣不僅是半導體產業的關鍵供應鏈節點,更涵蓋了從先進機械到潔淨能源等多個戰略產業。

美國對台的拋棄不僅意味著嚇阻政策的徹底失敗,更將成為美國全球霸權衰退的關鍵轉折點。(美聯社)
該文認為美國可以透過轉移防禦重點至第二島鏈來減輕台灣淪陷的戰略影響,但這種觀點顯然過於天真。美國若放棄台灣,將對盟友造成根本性的信任危機,特別是日本、韓國與菲律賓等國家。美國的安全承諾將受到無法挽回的損害——若美國不願防衛台灣,區域盟友將失去對華盛頓安全保障的信心。這樣的戰略撤退影響不僅限於印太地區,更會在北約(NATO)內部產生連鎖反應,進一步削弱美國在全球安全體系中的領導地位。
不是胡蘿蔔與大棒,而是原則
該文雖然正確指出美國應避免過度煽動性的言辭與極端對抗,但美國仍必須堅守其原則。獎勵措施應當作為對可驗證良好行為的回應,而非基於幻想中未來可能的善意而單方面提供。
從本質上來說,台灣問題關乎如何應對一個試圖透過脅迫擴張其影響力的威權政權。歷史已多次證明,姑息政策只會助長侵略行為。面對欺凌者,讓步只會換來更多要求。美國讓出的空間越多,北京的膽量就越大。
無需回溯至 1938 年的慕尼黑,過去 30 年已充分證明,美國的善意與合作不僅未能改變中國的行為,反而促成了一個更加強大且更加自信的中共政權,進而加劇了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
因此,美國需要的是可預測且可靠的政策框架,以有效嚇阻侵略並引導外交談判。有效的嚇阻取決於展現實力、決心與原則。美國對台灣的堅定立場不僅關乎區域安全,更關乎整體國際秩序的穩定。穩定無法透過模糊的戰略達成,而是需要對盟友與對手展現明確且一致的承諾。
美國堅定立場的必要性
在美好的想像裡,美國和中國都能放下領土擴張與大國競爭的思維,與台灣尋求共同利益,以促進繁榮並解決各種全球性問題。美國與台灣已多次展現這樣的努力,願意進行建設性的外交對話。然而,北京政權選擇了另一條道路,將重點放在脅迫與單方面的權力擴張。
台灣的淪陷不僅僅是區域權力的轉移,而是全球權力平衡的決定性變化。一個被中國控制的台灣將鞏固北京在東亞的霸權地位,進一步助長其修正主義野心,並根本性地破壞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美國若拋棄台灣,將不僅失去全球信譽,更會向全球所有威權政權傳遞一個明確信號——重新劃分世界版圖的時機已然到來。
美國正處於戰略選擇的關鍵時刻。它必須做出抉擇:重申對台灣與印太盟友的承諾,或是含糊其辭而冒著全球領導地位瓦解的風險。台灣的安全並非單一的地區性議題,而是對美國可信度、嚇阻力與國際秩序可持續性的試金石。今日所做的決策,將決定未來數十年全球權力的走向。世界正在關注,而歷史終將給出判決。回顧1938年的捷克,或觀察當下的烏克蘭,就能明白其中的代價。
轉載自《上報》作者為美國台灣觀測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