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稀土出口的控制已成為與美國貿易談判的關鍵籌碼,事實上,稀土的重要性不僅牽動產業經濟,更觸及國家安全、科技主權與全球地緣政治。
美國與中國本周在倫敦達成一項貿易“框架協議”,儘管協議細節尚未完全公開,但中國所擁有的稀土資源優勢,已成為影響全球產業發展與地緣政治的關鍵籌碼。
所謂“稀土”,是指17種化學性質相近的金屬元素,如釹、鏑、鋱、釤、鑭等。這些金屬雖非真正稀有,卻因提煉困難、成本高昂與環境污染嚴重,使得經濟性開採與提煉極具挑戰。它們廣泛應用於高科技與綠能產業中,從電動車馬達、風力發電機、軍事雷達、導彈系統、到智慧型手機與MRI掃描儀,無一不仰賴稀土元件。
美國國防部資料顯示,一架F-35戰機需使用超過400公斤的稀土材料。從軍用無人機、雷達、潛艦、電子戰系統,到5G基地台與高效能伺服器,稀土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原料。
在全球尋求減碳與能源轉型的當下,稀土更成為各國爭奪的重要戰略資源。長期以來,世界一直依賴中國的稀土供應。
中國自1990年代起大規模投資稀土產業,發展出涵蓋開採、提煉到加工的完整產業鏈,並以政府補貼壓低價格,迫使其他國家競爭對手退出市場。美國媒體彭博(Bloomberg)報導,截至2024年,中國生產全球約70%的稀土原礦,並掌握約90%的稀土提煉與加工能力,特別是在重稀土(如鏑、鋱、鏷)方面幾乎壟斷全球供應。
自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於2018年起對中國發動大規模關稅制裁以來,中國多次以稀土作為反制工具。 2024年4月,中國對7種稀土元素及其磁體實施出口管制,要求企業出口前必須申請許可證。這不僅重創全球汽車與電子產業,還讓美國政府深感戰略壓力。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今年4月對美稀土出口量驟降37%,稀土磁體更大跌58%。汽車產業首當其衝,美國與歐洲多家汽車製造商因供應中斷而暫停產線。福特與鈴木工廠一度停工,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更表示其人型機器人項目遭遇材料短缺困境。
“汽車界已經開始使用‘恐慌’這個字眼來形容現況。”美國稀土公司NioCorp的執行長史密斯(Mark Smith)告訴半島電視台( Al Jazeera),“這不是炒作,而是現實。”
儘管稀土在地殼中並不稀有,但目前全球大多數礦產尚無經濟性可行的開採條件,而提煉技術更受限於污染控制與技術瓶頸。即便美國擁有稀土儲量,唯一現有的加州礦場,也需將礦石運往中國加工。
更棘手的是,即使中國放寬出口限制,美國依然難以掌控供應節奏。中國在此次協議中保留了出口許可制度,意味着北京能隨時透過行政程序“開關”全球稀土流動。
事實上,特朗普已經在今年3月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動用緊急權力來擴大美國關鍵礦產和稀土的生產和加工。他更是在4月對美國關鍵礦產供應鏈啟動調查,並命令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確定美國對進口的依賴是否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以及是否需要徵收關稅。
隨着AI、自駕車與再生能源技術快速成長,稀土的戰略價值只會與日俱增。而這場稀土之戰,也許才剛剛開始。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