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閱讀了一則要聞。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30日召開會議,審議《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工作條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

會議指出:設立這一機構,是健全中央對重大工作集中統一領導、推動重大任務落實的重要制度安排。這是規範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的設立、職責和運行,以發揮重大工作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職能作用。

會議還強調,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要準確把握職責定位,堅持謀大事、議大事、抓大事,對重大工作實施更為有效的統領和協調,做到統籌不代替、到位不越位等。
這則三百餘字新聞,似乎並未引起社會重視。高瑜短文,捕捉到了其中的不同凡響,且一針見血指出:這個工作條列顯然是有針對性的,說白了是沖著「定於一尊」,中共旨在「亡羊補牢」。不過社會能讀懂與理解者甚少。筆者來淺析:為什麽是「定於一尊」的「亡羊補牢」之策。
2018年中共提出「定於一尊」
201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兩個維護」,即「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第十九屆六中全會上,進一步提出「兩個確立」,即「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
對於「兩個維護」與「兩個確立」,坊間一直批評聲不斷,指中共的政治體制倒退至皇權,習近平「定於一尊」。
據說「定於一尊」的始作俑者,是江派代表人物曾慶紅。曾長期操控中共的組織人事權,更以高超的政治手腕維系黨內各派平衡。江澤民去世後,作為江派的實際領導者,他一方面穩定江派力量,另一方面以自身影響力協助習近平維持政治局面。
2019年5月曾慶紅訪問家鄉江西吉安時,向群眾高聲稱讚習近平的領導:「習主席領導得好!是吧?毛主席、小平同志、江澤民、胡錦濤、到現在習主席!」
「定於一尊」是皇權祖制
「定於一尊」,是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原意是指中原統一天下並共同尊立一個帝王,現指以某一人物、學說、思想、制度等作為某個領域內唯一的權威標準。

西漢以黃老治術為政治思想,武帝接納大儒董仲舒的建議將儒家列為統治思想,將經學與統治緊密結合,藉儒術支撐中華傳統倫理,使儒家學術定於一尊。儒學提倡尊卑有序、貴賤有別的倫理觀念,確立從上而下的統治制度,形成君尊臣卑的階級思想。
儒家重視春秋大一統的思想,「大一統」不僅是指國家疆域的統一,更是指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思想、制度等各個方面的整齊劃一,是以君王為獨尊的集權體制。
中共重啟「定於一尊」的思想與理論基礎,應該是來自於中國兩千多年的傳統體制與治世理論,排斥與抵制現代文明自由民主人權的普世價值觀,這應是始末與緣由。
中國皇權歷史的脆弱點
前幾年,在探索中國民運之路、建立憲政民主制度時,筆者曾撰文:回顧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有兩個基本特徵:一是社會變遷總是由盛而衰,國家衰敗,則人心思變;二是君主更替,新君與舊臣之間的矛盾,即急於瓜分新君與舊臣的勢力和利益範圍,朝中鬥、內政亂,各派政治力量逢亂起兵造反。
就時下的中國經濟狀況來說,雖然困難重重,但與歐美國家比較,總體來說仍屬於經濟上升時期。第一個特徵應不在討論之列。
而君主更替問題,則是歷朝歷代「定於一尊」的軟肋和通病。就新舊君主更替來看,秦始皇代表了第一個統一華夏六國的中央集權朝代,但在第一任君主更替上,秦朝就結束了,僅延續了17年。隋朝的「開皇之治」是中國皇權制度的範本,深刻影響了後世的皇權政治制度。今天中共的極權制度,也基本沿襲了中央集權制度。但是,即便是影響深遠的隋朝,也逃不過新舊君主更替這一關,僅僅延續了37年的隋朝也滅亡了。最大的瑕疵還在於「定於一尊」的漏洞。
中共「定於一尊」的歷史
毛澤東時代,就是君臨天下,「定於一尊」。毛的繼任者華國鋒,亦步亦趨學著毛澤東,毛澤東有《東方紅》,華國鋒有《交城山》,接任毛澤東時,集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國務院總理於一身,是中共歷史上唯一一位兼任黨政軍一把手的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上並列懸掛著毛澤東與華國鋒的像,舉國上下眾口一詞「英明領袖華主席」。華學著毛,大搞個人崇拜,最終還是毀於「定於一尊」,與胡亥、楊廣一樣,接不了先朝皇權的盤,不過是兩年便被剝奪了「一尊」地位。


中共的常委「集體領導」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鄧小平在推動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個人崇拜和權力過分集中的危害,並積極推動建立集體領導制度。他認為,由一個集體來共同決策,可以避免個人獨斷專行,減少決策失誤,並為培養更多領導人才創造條件。

集體領導采用委員會制,設立的總書記,一般作為會議的召集人和主持人存在。集體領導被認為是一種阻止個人獨裁的領導方式,但也可能造成決策效率降低與權責歸屬不明。
集體領導是一種介於民主和獨裁之間的制度。在集體領導中,一方面因為實行小範圍內的民主,可以避免獨裁;另一方面因為缺少外部的權力制衡,容易形成均質的小團體,表現集權與專制。
「六四」的本質是「定於一尊」的覆辟
「六四」事件,趙紫陽執政的「集體領導」,及和平理性處理學生運動的策略,被鄧小平一人否決,排斥總書記趙紫陽的常委班子,顛覆了「集體領導」模式。「六四」對學生、市民開槍,是出自鄧小平的最後決定與命令。
有人分析道:華國鋒批準鄧小平的第三次覆出,最後鄧成為華的掘墓人。在中國繼承「定於一尊」體制的第二人,即毛澤東之後就是鄧小平。將華國鋒趕下台,鄧小平難以恢覆「一尊」,畢竟陳雲資歷不在其下,葉劍英也是老資格了,鄧選擇曲線「一尊」治國,即始終掌控中央軍委主席,中共有「槍桿子裏面出政權」硬道理。

胡耀邦、趙紫陽兩個執政團隊,本質而言,影響到了鄧的「定於一尊」權威。「六四」後,鄧小平明確表示:「黨內只能有一個婆婆」,自此「定於一尊」的皇權體制,死灰覆燃。陳雲、李先念、楊尚昆等追隨自此。
2018年,習近平恢覆「定於一尊」,榜樣就是鄧小平,中共黨內是有先例的。
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工作條例
條例規定: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要準確把握職責定位,堅持謀大事、議大事、抓大事,對重大工作實施更為有效的統領和協調,做到統籌不代替、到位不越位。全文字字珠璣,針對性極強,破除了「定於一尊」的禁錮與羇系。就本質而言,是在消除與抵禦「兩個維護」與「兩個確立」。
似乎中央又回到了「集體領導」模式,高瑜說是「亡羊補牢」,顯然是針對「定於一尊」的,那麽究竟出現了什麽狀況?而且由習近平主持這樣的會議。

有幾種分析與揣測:
1、退休常委還有1 9人之眾,有胡錦濤、朱镕基、王岐山、汪洋、賈慶林、李嵐清、李長春、吳官正、羅幹、賀國強、劉雲山、張德江、俞正聲、張高麗、栗戰書、溫家寶、李瑞環、宋平,他們仍然在監督中央高層工作,發揮著重要的政治平衡作用。簡而言之,始終存在著「集體領導」的守制派,與「定於一尊」皇權派。出現「決策議事條例」,體現了中央權力出現新的平衡與制約。
2、呈現新舊交班態勢。歷史上,武則天的交班,她未考慮將「武周」傳位給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而是徹底放棄她「武周」天下,還政於李唐。毛澤東在交班時也是紕漏顯然,當年華國鋒就是接不了盤使得中共政局反覆震蕩。胡錦濤交班時,同樣是險象環生,一下子倒下去了周永康、薄熙來、徐才厚、令計劃等一批權貴。還政於「集體領導」,一旦交班,集體承擔、抗責,可防止與減少決策失誤。
3、因健康狀況交班,7月1日中共《求是》雜誌刊載了習近平文章,題目是《團結奮鬥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閱讀後,全文是習近平自2016年10月至2025年4月期間,有關團結奮鬥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必由之路的重要論述,有一種告別與結束語味道,核心思想是:強調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業。
4、中共將要面臨大事?按中共語系表述:當下是「大爭之世」,天下動蕩,俄烏戰爭不止,印巴又起沖突、以伊烽火再起,中東持續硝煙滾滾……,一直有爆發「世界大戰」、「核戰爭」的眾說紛紜。古人有「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莫非是處在「大爭之世」,需要群策群力共同承擔責任?
台灣《銳傳媒》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