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亂象、青鳥運動與大罷免
二O二四年大選之後,藍白立委席次壓過民進黨,在傅崐萁及黃國昌的帶領下,國會開始推出一系列不合理的法案。此時最突出的事件是國民黨黨鞭傅崐萁於四月二十六日帶領十七位藍委赴北京晉見中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回台後,藍白立委加速推動癱瘓台灣政府運作的法案,包括「三大國會濫權法案」。
藍白強推濫權法案引發社會普遍的危機感。五月中,由賴中強律師領導的「經民連」發起第一場青鳥運動。之後,立法院強推的法案進入表決階段時,又促使五萬以上公民聚集立法院外。但畢竟台派國會力量薄弱,藍白立委聯手,總能強行通過各項偏頗法案,使得公民團體意識到必須透過罷免才能改變國會生態。六月上旬起,「經民連」等團體開始發起對特定藍白立委的罷免行動
第一階段罷免行動於二○二五年二月一日展開,初始各地罷團多欠缺資源,志工及各地擺桌設攤者都十分稀少,也得不到群眾的支持。此後,除了「經民連」繼續協助串連及支援之外,某些本土派傳媒,例如「年代向錢看」,開始邀請各地素人志工透過電視向全國觀眾訴說感人的罷免故事,各地響應的志願者大增。第一階段罷免到截止日時,共六十四件提案通過審查,其中居然完成三十五位藍委罷免案,因此鼓舞了更多的公民志工加入。
第二階段罷免的聲勢愈來愈旺,截至六月中,共有三十一位藍委成案。此階段連署具有兩特點。第一:更多活躍的公民領袖加入,其中曹興誠最引人注目。此外,「台灣勵志協會」的黃文局也率領團隊聚焦在花蓮傅崐萁的罷免連署上。第二個特點:公民敦促民進黨的在地民代用心推動罷免。某些地方志工一直存在連署拓展不易的困難,但這些罷團藉由加速和台派的地方人物合作,或者迫使在地民代必須送出一定量的連署份數,才得以成功達到二階的門檻。
大罷免、反共與中共入侵
這一次由公民所推動的全國罷免運動後面的驅動力到底是什麼?首先這個運動的形成跟本土政黨一定有關連,但民進黨並非扮演最關鍵時的角色。因為長期掌權延伸的各種問題,使得民進黨似乎已難以再大量吸引中間及年輕選民。事實上,此次各地罷團的主要成員多不是民進黨員。
許多罷免志工都是政治素人,也許有政黨傾向,但並不熱中於政治活動。他們都感受到中共的黑手已從四面八方介入台灣,尤其是中共代理人在國會毫不遮掩的損台作為。這其中有幾位公民成為最鮮明的代表,例如花蓮的「葉霸」葉春蓮老師和「台灣鷹爸」徐柏岳等人,都是因為反共而轉向支持大罷免運動。
罷免就是防止「中共控制國會之戰」。但中共控制國會之戰只是逐漸升級的侵台戰略之一環。讓我們檢視二○二○香港被收回之後,習近平逐漸推進的各階段侵台作戰爭方案。
非傳統三戰及認知戰:「中共的三戰」包含:輿論戰、心理戰和法律戰,在二○二○年後更加大力度推進,由此延伸出排山倒海的認知戰。
灰色戰A–騷擾、軍演:大量利用斷交、海警騷擾外島、切斷台灣周邊電纜線、加大統戰攻勢及擴大間諜布陣等灰色戰法;也包括共軍常態越過海峽中線、船艦數量不斷增加、演習規模不斷擴大等軍事手段來恐嚇台灣。
灰色戰B–掌控國會:藍白以優勢席次掌控國會,配合習近平及王滬寧等首腦的指示,毫不掩飾地癱瘓台灣政府的運作。
占領外島:為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策略,在兩棲登陸戰之前,先行攻下台灣的離島就可能是選項之一。二○二五年五月,美國國防情報局已對此發出警告。
半封鎖戰:當灰色戰爭行動方案都無效時,中共就有可能進入封鎖戰。半封鎖是指中國可能對特定類型的船隻或貨物,對台灣某些區域或港口實施封鎖(即隔離),這可能包括在海上進行檢查,或要求改道至中國港口。
全面封鎖戰:全面封鎖「是最激進的選擇,北京可能透過多種方式來壓制台灣,包括全面實施空中和海上的封鎖,並同時發動具有破壞性的網路跟電子戰攻擊」。
全面進攻戰:當以上的戰爭方案均無效,全面攻台將是最後的選項。中共將動用海軍、空軍、火箭軍、太空軍以及陸軍,透過聯合兩棲登陸,全面攻打台灣。
眼見大罷免運動即將粉碎中共的「灰色戰B–掌控國會」,習近平很可能接著會發起半封鎖戰、全面封鎖戰跟全面進攻戰。所以台灣的公民除了把眼光從完全集中在罷免運動上,也要關注到更具破壞力的實質戰爭上。
公民團體是抵禦中共入侵的中流砥柱
美日盟友對中共攻台的警告愈來愈密集,也提醒我們灰色戰固然要全力應付,但當前台灣最大的生存危機是在即將到來的實體戰爭上。可是當我們檢視台灣社會如何面對這場戰爭時,發現台灣的防衛意識及作戰能力都尚未完備。
首先,政府未見積極備戰。面對立即可能爆發的戰爭,我們並沒有看到政府成立類似「戰爭內閣」的組織變革。總統已意識到戰爭危機,但似乎未責成行政團隊全民備戰;事實上,行政團隊仍未見備戰的意識。
其次,軍隊備戰仍不到位。國軍近期的確正在提升訓練和戰備的強度,但如果短期之內戰爭發生,顯然目前的提升仍是嚴重不足的。軍隊是否仍然瀰漫著怯戰的氛圍?這將關係到發生戰爭後是否會發生快速投降的可能?
最後,台灣人民多數仍處在無危機意識或迷惘的狀態。就以占四○%的台派來說,多數人對即將出現的戰爭危機,不是在狀況外,就是不願意接受這個可能,或只期待美軍來救援。現實派又有財富者,多是想著移民或到時買機票迅速逃離。所以即使以台派人民而言,多數也欠缺堅強的抵抗決心。
事實上,台灣當前瀰漫著投降主義跟失敗主義,因此組成國家防禦阻力的三大核心:政府、軍隊跟人民──都出現了大問題。但這一次大罷免運動驚人地匯集的公民新力量,卻是防禦中共入侵的關鍵。
在大罷免運動中,眾多公民已形成對抗共產黨的意識,但是還未警覺戰爭危險已逼近。面對危機,台灣公民必須儘快展現出「台灣力」──勇敢、不怕死、肯犧牲跟願奉獻的大無畏精神。 公民團體一旦能產生集體的堅強防禦決心跟不屈的意志後,才能引導、鼓舞及提醒政府、軍隊跟人民都要積極地備戰。
大罷免要阻卻中共的入侵
不論是一階罷免及二階罷免,公民們貢獻卓越。面對未來的三階罷免跟大改選,大罷免運動也必須更努力、更擴大,才可能力挽國會被中共所操控的狀態。
另一方面,公民們雖然在罷免運動中承擔了可能被言語或行動攻擊的危險,但是與眼前的保家衛國相比,未來面對戰爭的困難及傷亡風險將是參與罷免運動的十倍或百倍。在中共侵台戰爭中,將到處烽火連天,會有大量的傷亡,也可能在家人、社區中會遭逢極致的恐怖死亡。這些都是台灣人必須勇敢面對的挑戰。
當戰爭來臨時,有一部分人會急於逃離台灣,但是多數的台派會願意留下來和台灣共存亡。因此公民團體應該要率先認識到台灣的生存危機,把「台灣力」展現出來,即使面對恐怖的戰爭,也能激發出「台灣力」:不怕死、不怕難,願犧牲、肯奉獻的精神。
台灣人必須知道這個戰爭的主體,不是美國人,而是台灣人自己。台灣必須勇敢地承擔戰爭的挑戰。因此罷免的公民團體接下來的最大挑戰是,如何率先形成堅強的抵抗力跟不屈的意志力,並把這股力量從公民群體向外擴散,擴散到政府、軍隊和廣大的人民。這樣我們最終才能守得住我們的家園。
轉載自《上報》作者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財金系教授,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思與言》雜誌前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