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是中國著名異見人士、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逝世八周年的祭日。這一天,由德國著名人權牧師羅蘭德-庫納(Roland Kühne)和歐洲之聲社長、國際筆會和平委員會副主席廖天琪女士主導發起的“為信仰與理想奮鬥一生”研討會在巴黎舉行。會議採用現場與網絡視頻結合的形式,聚集了來自全球的中國民運領導人、天安門學運領袖、關注中國民主運動的著名漢學家、學者以及各方的民主志士。 過去八年間,中國的人權局勢依舊,國際環境卻在惡化。劉曉波等人在“零八憲章”中提出的自由、民主、憲政的理念以及人權保障的主張似乎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紀念劉曉波活動的意義更為重大。本次活動的主辦人之一-國際筆會和平委員會副主席、歐洲之聲社長廖天琪女士接受了本台採訪。
法廣:您一直活躍在捍衛中國民運的前列,不斷為中國的民主化發出吶喊。今次又組織、發起劉曉波逝世八周年的紀念活動。首先請您談談堅持中國民主化運動的理念。
廖天琪:我是在台灣成長受教育的。我認為不論台灣還是中國大陸的教育里都注入比較重的民族觀念,華夏文化、儒家思想都深植於青少年腦海之中。在學習近代史時,滿清末年的腐敗孱弱,列強的壓境欺凌,維新失敗,革命成功,但是進入二十世紀的中國雖擺脫了帝制,卻又陷入軍閥混戰,日本侵華雖以中國勝利告終,隨後的國共內戰,造成國家分裂,台灣和中國成為對峙局面,這一切都讓中國人感到屈辱和心疼。台灣的文史教育全是以中國為主軸,因此在認同感上,特別是我這樣的外省人,從來都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只是近一二十年,我那冬眠中的台灣意識才覺醒,特別當中共專制獨裁的面貌日益凸顯時,我才驚覺到民主台灣的可貴可愛。
1989年天安門運動對我的衝擊是巨大的。那場運動中,北京人所表現的勇敢、正義和善良是那麼動人,隨之而來的大屠殺就更是人神共憤、天理不容了。我七十年代就來到德國,深受西方自由民主理念的影響,完全無法接受國家權力碾壓公民權利,政府公然對人民施暴的行徑。我對自己起誓,這個殘暴的中共政權一天不倒,我就一天跟它過不去。六四以後,我就投身海外的民主運動,以後就以不同的形式來幫助制度的受難者,並在可能的範圍從事民運工作。我堅信民主憲政體制是中國最優的選擇。
法廣:“零八憲章”提出的種種主張似乎已隨着劉曉波的逝世而被淡忘。您對此作何感想?
廖天琪:《零八憲章》震撼人心之處在於它在多事之秋的2008年由中國以劉曉波為首的知識分子提出,這是對中共當局敲警鐘,發出警告,中國再不進行政改,推行憲政,破除貪腐,改善民生,那麽國家將會向衰落的方向狂奔。想想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出多少政治、社會的怪現狀,北京奧運也在這一年舉行,當局以「大而美」的法西斯美學來震撼世界,其實它恰好表現出內部的脆弱和內耗、內卷的心態。《憲章》彰顯的基本理念:自由、人權、平等、共和、民主、憲政雖然至今仍然沒有一條在中國實現,但是其中那19條基本主張十分溫和理性,極富建設性和可行性,這些改良意見能逐漸把中國的政治、社會推向法治、人道以及財富均等,民生富足。我估計這個文件,中共高層也仔細讀過,他們其實是受益和受教了。如今即便在政改、司法、選舉、集會言論和宗教自由方面,由於習近平大權獨攬,不肯放權,因而控制更加嚴酷,但是在社會保障和環境保護方面,近些年來,也確實有所改進。當然不能說就是受到《零八憲章》的影響,但是劉曉波整個事件對於當局應當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劉曉波的文字在大陸是禁品,普通人很難讀到,但教育水準高的人,肯定會翻牆,不難接觸到他的作品。《零八憲章》對於生活在國外民主國家的人來說,沒有醍醐灌頂的新意,但是對生活在一黨專政中國的人們來說,就句句都是真言金句。由於這些主張是不能顛覆的真理,它永遠不會過時,沒有必要把它掛在嘴邊耳提面命,它只需成為懸在掌權者頭上那柄達摩肩就行了。
法廣:劉曉波等人在“零八憲章“中提出的”公民權利、公民精神、公民運動”等主張如今在中國處於怎樣的局面?面對物質生活的大幅改善和提升,“公民意識”是否還能吸引中國民眾的興趣?
廖天琪:《零八憲章》里提倡「公民教育」、財產保護、人權保護和社會保障,這些和他的人道主義觀念結合,是現代社會對於「公民意識」的定義,也是普世價值所彰顯的理念。其實當一個社會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人民對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也容易接受,法治觀念也隨着提升,政府不再能夠拿起大帽子來壓人,或簡單地用警力來壓制民意。就像新冠期間,政府的清零政策收到反效果,烏魯木齊大火燒死許多被當局封閉在家中的百姓,引發了白紙運動,全國各地的人民起來反抗,最勇敢的是四通橋上那位懸掛抗議橫幅的彭立發,這些不是吃不飽飯的饑民,而是城市裡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學生和市民,他們不是為自己的利益爭抗,而是為社會正義發聲。這可以證明物質生活的提升並不能麻痹人們的良知和「公民意識」。中文裡那句話「衣食足而知榮辱」就能很好的說明問題。
法廣: 今年紀念活動的主題是“為信仰與理想奮鬥一生”。與會的各方人士作出了怎樣的表述?
廖天琪:今年在巴黎舉行的紀念活動,除了劉曉波之外,我們還提出另外一位了不起的人權民主鬥士迪特里希·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劉曉波曾說:「一個殉難者的出現,就會徹底改變一個民族的靈魂,提升人的精神品質。」甘地如是,哈維爾如是,那麼他自己和潘霍華也如是,他倆都是所謂的「道義巨人」。曉波度過自己在七、八十年代的狂狷時期,猛力抨擊傳統文化的虛偽和犬儒,名動京師,號稱「黑馬」,但經過六四洗禮和幾番入獄,他的感情和精神境界得以沉澱升華,孕育出接地氣的品質,關心民生社稷,為平民大眾鳴不平之冤。最終以身殉道,為了理想、正義被專制政權關押至死,且挫骨揚灰。
潘霍華也在青年時代就優秀出眾,21歲取得博士學位,25歲完成教授論文。從此開始他作為基督徒的傳道授業解惑生涯。1933年納粹崛起,他立即警覺到法西斯對滅絕猶太一族的殘酷理念和暴行。1944他參與暗殺希特勒的計畫曝光被捕下獄,一年後1945年4月,戰爭結束前一個月他被送上絞架,面對死亡他甘之如飴,從容就義。
如今潘霍華是人們心中的偶像,有紀念碑、紀念館,曉波卻屍骨無存連一個墓碑都沒有。這就是我們每年堅持紀念他的原因。在研討會上,每個發言者都高度評價曉波在中國當代社會的影響,大家相信,曉波一生立德、立功、立言, 必然會名留青史。
有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在會上宣布了,我們一共5位同道決定創建「劉曉波人權獎」,每年於他的忌日頒發這個獎金5千歐元的獎項給對人權工作有貢獻的人。這將是一個常設機構,為的是打破中共的封鎖、他們企圖將曉波的思想、言論禁錮,從人們的視線和記憶中抹滅,我們要反其道而行之,讓曉波精神和志業綿綿不絕,永續下去。
法廣:最後請談談您如何看待中國民主運動的前景?
廖天琪:在人類的發展史上,有進步也有倒退。當年希特勒要消滅猶太人,斯大林也殺人如麻,毛澤東活活餓死幾千萬國人,這些事似乎不會再重複,但是如今全世界各地的戰火紛飛,為了領土、意識形態 或利益,各國各族都捲入戰爭、殺戮,仇恨、暴力充斥某些地區。中國的民主運動在中國境內是難以開展的,中國如今不需要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而是需要循序漸進的改革,這樣才不致付出太高的代價。海外的民運因此顯得格外重要,這種監督、鞭策、甚至抵制杯葛中共暴行的努力是必要的,看來似乎是杯水車薪,有點徒勞,實則卻能發揮潛在的作用。這也是為何中共經年不斷地在民運中間進行破壞離間的動作,因為他們貌似強大,實則心虛。海外民運最大的問題是傳承,應當有青年一代的人來接班,年輕人有活力和能力,並且也容易融入當地社會,但是他們缺乏切膚之痛,對中共的罪惡認識不足,不如曾經經歷了四五、六四這些慘痛運動的人那麼有感情上的執着。不過中共內部也有變化,毛澤東時代那種瘋狂和愚昧應當是不會重返了。因此我對中國的前途還是抱有一種審慎樂觀的態度的。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