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之聲編者按)高兟涉嫌侵害英雄烈士名譽一案本月即將開審,據估計可能判刑三年。以下是友人傳來他的辯護律師莫少平的辯護詞,以及義大利評論家阿基萊·博尼托·奧利瓦(Achille Bonito Oliva)寫的有關高兟藝術作品的評論。
這里是莫律師的起訴書: 關於高兟涉嫌侵害英雄烈士名譽一案簡介 高兟,1956年出生於山東濟南,1981年畢業於山東工藝美術學校,師從齊白石的大弟子王天池,學習國畫。高兟與弟弟高強一起,組成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組合,業內稱為高氏兄弟(英語:Gao Brothers)。高氏兄弟於1985年開始從事繪畫、裝置、行為、攝影、寫作等藝術活動。1989年,高氏兄弟的裝置作品《子夜的彌撒》使二人一舉成名,並在90年代中期逐漸獲得國際聲譽。2003年,二人在798藝術區開辦工作室。高氏兄弟作品被收入「中國現代藝術史」、「中國先鋒攝影」、「中國傳世攝影」等,並被國外藝術機構收藏。 2012年,高兟獲美國綠卡,常年定居於紐約。
2024年6月,高兟攜妻孩回中國探親,原計劃9月3日從北京飛回紐約。但是,三河市公安局於2024年8月26日以高兟涉嫌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罪為由,將其刑事拘留,羈押於三河市看守所。2025年6月10日,該案被提起公訴。目前,該案正在等待三河市法院開庭審理。
根據《起訴書》的指控:2005年至2009年期間,高兟在北京市798藝術區工作室,制作了《槍決基督》、《懺悔》、《Miss毛》等雕塑作品,歪曲、醜化前國家領導人,嚴重侵害前國家領導人的名譽,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 關於《槍決基督》,高兟說該作品的靈感來源出自於藝術史上的經典圖示,原型是法國畫家馬奈的油畫《槍決馬克西姆蓮》,想表達上帝死了,人們才可以做一切,包括戰爭等等。 關於《懺悔》,高兟說該作品的寓意來源寬恕、懺悔,面向上帝下跪,所有人都需要懺悔,所有人都需要有一種寬恕精神,用這個“毛”的形象就是一個象征,是指這個時代的所有人,而非特指毛。 關於《Miss毛》,高兟說該作品的原型是一個卡通娃娃,寓意是在自上而下的文革反思的背景中,通過一個卡通娃娃,體現出流行文化的特點,就是淺文化的大眾文化的特點。
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刑法修正案(十一)》,規定自2021年3月1日起,“侮辱、誹謗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懇請各位專家分別從宗教(基督教)、藝術、法律的角度論證:《槍決基督》、《懺悔》、《Miss毛》等雕塑作品,到底是不是歪曲、醜化前國家領導人? 附:《槍決基督》、《懺悔》、《Miss毛》等雕塑作品圖片



阿基萊·博尼托·奧利瓦(Achille Bonito Oliva)談高氏兄弟
高氏兄弟的作品呈現出對“人物”這一主題無窮無盡的探究:不是作為一個被表現的對象,而是一種存在狀態,是對觀看者目光的提問。藝術的語言並不拘泥於日常交流的層面,它不通過日常生活的面具說話,而是始終以原始的、開放於想象的形式出現。 其獨特的品質,在於它明確地表現為“外觀”。它的力量來自於它毫不費力地呈現自身,那種布置的華麗並不傳達困難,反而像是一種自然的放鬆,在攝影圖像瞬間的凝聚中顯現出來。
人體形象的運用,是為了在社會交流的寧靜與藝術行為之間撬開一道縫隙、打開一個通道,從而促成一種“顯現”,喚起觀者的敬意,而非誤解或恐懼。 在高氏兄弟的雕塑《槍決基督》中,身體不僅是被雕刻的肉體,更是思想的建築,呈現出一種視覺悖論的形態:基督的形象——西方藝術史中的一個標志性人物——在這裡成為一種介於殉難與顯現之間的幻象。中心人物與周圍人物之間的張力產生了一種視覺節奏,使雕塑的能量成為“無形之物的編舞”。整個場景如同一幅三維壁畫:它不控訴,而是揭示;它不講述一場審判,而是喚起一場“顯現”。這不是攻擊,也不是不敬,而是一種語言的轉譯,是對傳統代碼(如受難、殉道)向當代表現機制的轉換,在這一過程中,圖像的力量不僅沒有減弱,反而被放大了。
即使在歐洲藝術史中,從卡拉瓦喬到培根,神聖的表現往往也通過“活著的、沈默的肉體”來完成,通過一種無需解釋的裸體形式來傳達。 高氏兄弟正處於這一藝術譜系之中:不是詮釋宗教,而是將其轉化為一種視覺的沈默。 雕塑《懺悔》呈現為一尊平靜地面對觀者的形象,建立起一種緩慢而深刻的觀看關係。這是一個內斂、強烈、近乎冥想的形象。材料轉化為視覺內在性:低垂的目光、安詳的面容、穩定的姿態,這些元素構成了一件不意在敘述、而是意在“承載”的雕塑。這是一個通過吸收、通過專注而構建的形象,每一個細節——從姿勢到比例——都被精準地校準,在形式的平衡中展現出極強的表現力。
《毛小姐》是一尊具有高度形式統一性的雕塑,展現了高氏兄弟在將人物形象轉化為完整塑性對象方面的高度掌控力。光滑的表面、得體的微笑、優雅的比例,構建出一個和諧緊湊的形象,能夠毫不費力地吸引目光。這件作品並不模仿,而是“提煉”:它與現實保持距離,以建構一個象征性的、穩定的人物形象,在那里,“形式”被構思為純粹的語言。這是他們將雕塑的嚴謹與視覺的強度結合的一個清晰範例。 高氏兄弟構建了一種堅實、內省的雕塑語言,能夠將材料轉化為視覺思想。他們的探索建立在對形式的深刻掌握之上,並在人物形象中始終保持象征性、均衡與節制。 作品的確立,不是藝術家的確立,而是向更高維度——“人物”——的進一步移動,在這個維度中,創作的記憶被抹去。高氏兄弟的終極作品詮釋了藝術的夢想:在圖像的瞬間之中,創造一種跨越東西方、往返流動的“圖像永恒”。為的是確立它的普世性。
羅馬,2025年8月6日 阿基萊·博尼托·奧利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