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份報告和新聞報道揭示,中國在非洲大陸的投資正面臨雙重挑戰:一方面,其“不干涉內政”的外交策略在與非洲軍政府打交道時遭遇挫折;另一方面,在薩赫勒等動蕩地區,中國企業和公民正成為伊斯蘭極端組織襲擊的目標,安全風險劇增。中國在非洲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利益正經受着日益複雜的考驗。
據美國非洲戰略研究中心近日發表的一份題為《中國在非洲交易型外交的局限性》的報告指出,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宣揚其不干涉主義戰略,即與任何類型的執政政府進行接觸,無論其如何上台。然而事實證明,政府的合法性和維護法治的承諾對穩定和投資回報前景具有根本性的影響。
中國在尼日爾的經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2025年3月,三名在中石油及子公司工作的中石油高管被尼日爾政府驅逐出境。這是中國與蒂亞尼將軍領導的尼日爾軍政府關係的最新挫折。該軍政府於2023年7月上台執政。此前,該政權曾吊銷了尼亞美一家中資酒店的營業執照。今年5月,軍政府下令中石油及其旗下索拉茲煉油廠暫停工齡超過四年的外籍員工的工作許可,使情況進一步惡化。原因是軍政府上台後遵循了一套資源民族主義、經濟民粹主義的發展戰略,直接威脅着中國在尼日爾的巨額投資。這些投資包括中石油對阿加德姆油田的開發和開採,以及連接這個內陸國家東南部與鄰國貝寧大西洋海塞梅港的2000公里長的輸油管道。作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薩赫勒地區戰略的基石,這條輸油管道歷經十餘年建設,投資超過50億美元。索拉茲煉油廠於2011年竣工,中石油投資9.8億美元。
中國在放棄與前總統巴祖姆領導的民選政府的長期合作後,已成為尼日爾軍政府的主要財政支持者。儘管中國最初呼籲尼日爾儘快恢復憲政秩序,但後來改變了立場,成為該政權的主要國際合作夥伴。中國甚至向軍政府提供了4億美元的救助資金,打破了非洲聯盟和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對軍政府違憲奪權實施的制裁。儘管如此,中國在尼日爾的大部分業務卻出現了問題。
中國是尼日爾第二大外國投資者,僅次於法國,目前的直接投資額為23億美元。中石油於2008年與民選政府簽署了阿加德姆油田開發項目。中石油還投資建設了位於尼日爾邊境的索拉茲煉油廠,日產2萬桶原油,主要供應國內市場。該項目的二期計畫包括建設一條非洲最長的輸油管道阿加德姆-塞梅輸油管道,主要用於將出口中國的原油輸送到大西洋口岸。中國在尼日爾的另一個重要項目是中國核工業集團與尼日爾政府合資開發的阿澤里克鈾礦。
中國還尋求增加對尼日爾及布基納法索和馬里的軍售。這三個軍政府在2023年和2024年共收到至少10批中國武器。這些武器由中國北方工業集團負責交付。該集團於2023年在塞內加爾也設立了辦事處,以擴大在薩赫勒地區的業務。
然而,在憲法規則被破壞或被無視的情況下進行交易,必然存在財務風險。2025年3月,尼日爾軍政府對與中石油的協議進行了徹底修改,要求補繳欠稅、實現本地員工與外籍員工同工同酬、增加本地員工的管理職位,外包業務必須選擇給本地公司。這些決定並非通過協商,而是由軍政府通過法令做出,在法律解釋和適用度方面造成了極大不確定性。
中國在布基納法索、馬里和幾內亞這些由軍政府統治的國家推行了驚人相似的政策。2023年,中國進出口銀行批准向資金短缺的布基納法索軍政權提供4900萬美元貸款,用於在盧姆比拉建造一座太陽能發電廠。2024年,同樣資金短缺的馬里與中國能源巨頭中國水電建設集團達成協議,在薩福建造一座100兆瓦的太陽能發電廠。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主要參與者——中國贛鋒鋰業股份有限公司持有馬里古拉米納鋰礦40%的股份,該礦是全球最大的鋰礦項目之一。
然而,在馬里,針對中資企業和中國公民的襲擊事件正呈現常態化趨勢,安全風險已從潛在威脅轉變為現實危害。根據當地媒體報道,近三個月來,中資企業在馬里運營的礦場和建築工地已多次遭到極端組織“支持伊斯蘭和穆斯林組織”(JNIM)的襲擊。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7月23日,馬里南部布古尼地區的一處中資礦場遇襲,5名中國公民被綁架。7月1日,位於卡伊區的一家水泥廠也遭到同一組織襲擊,一名中國公民被綁架。此外,5月和6月,馬里多個中資礦區和公路施工地也相繼遇襲,工程車輛被焚毀,中國公民被綁架。
這些襲擊事件的頻繁發生,凸顯中國在非洲的投資正面臨著一個複雜的困境。中國試圖通過支持軍政府來確保政權穩定,以為只要一個政府能牢牢控制國家權力,便具備合作的合法性。然而,這些非法政權卻通過政治風,安全和地緣政治風險表現出天然的不穩定性,反而使中方投資陷入被動,與中國在非洲的經濟利益和安全考量背道而馳。報告分析指出,這種局面揭示了一個核心矛盾:中國以不干涉內政為前提的交易型外交,或許在短期內能夠迅速打開市場,但卻可能助長了治理不善和區域不穩定,最終反噬其自身在當地的經濟利益和人員安全。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