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歐洲高度關注的俄羅斯與白俄羅斯聯合軍演“西方-2025”(Zapad-2025)本周二(9月16日)落幕,根據俄方公布的數據,此次軍演共動員約10萬名士兵、1萬套武器裝備,涵蓋從傳統陸海空軍力到大規模無人機與電子戰的全方位演練。演習區域從白俄羅斯直抵歐盟與北約盟國的邊境,甚至延伸至北極方向。在烏俄戰爭持續、俄羅斯與歐洲北約關係高度緊張背景下,這一每四年一度的大規模軍演,無疑受到特別的關注和警戒。“火上澆油”,歐洲專家分析解讀普京通過軍演釋出的信號,而美國派觀察員出席在明斯克的軍演,出乎眾多觀察預料,也引發對美國與白俄羅斯展開外交接觸是否有利於俄羅斯的質疑。
我們首先來看法國地緣政治專家、《國防評論》主編弗朗索瓦·喬萬西(François Chauvancy) 接受法廣採訪對此次演習的分析。 他認為應從軍事和地緣政治兩個層面進行理解。
喬萬西:“首先從事實層面,這類演習每四年都會舉行,目的是訓練俄軍。別忘了,俄軍里有大約30萬義務兵,需要通過演習訓練他們,其次,從地緣政治來看,這次演習主要在白俄羅斯舉行,這首先意味着烏軍無法打到那裡,而由於緊鄰波蘭等國,引發波蘭和北約的反應。並且白俄羅斯在2022年2月俄軍入侵烏克蘭時,曾作為其後方基地。所以這場演習本身也帶有明顯的政治和軍事信號。是不是挑釁?在目前情況下,可以說是的。但它是否會對眼下的戰爭產生直接影響?我並不確定。”
軍演引發北約和歐盟的警戒,認為演習具有威脅性。而強調演習“純粹防禦性“的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則抨擊北約國家的反應”歇斯底里“,對此喬萬西表示,” 在當前情況下,他們必然把它看作潛在威脅,會質疑這是否為未來侵略做準備?以現有的兵力來看,這種可能性不大。但歐盟和北約的警惕完全合理。他們必須表態:不會對俄羅斯的軍事示威無動於衷,同時,北約也要傳遞信息:我們會採取一切措施來震懾,防止任何進一步的挑釁或侵略。”
波蘭宣布關閉與白俄羅斯的邊境口岸,立陶宛則增強邊防守衛。喬萬西認為,這些措施既有防禦邏輯,也包含政治象徵:
喬萬西:” 他們的反應既合理,又有些過度。合理之處在於,面對任何潛在威脅,都需要展示防禦姿態,但是不是可能是有點過頭了。不過另一方面,這樣做也是在安撫本國民眾,並向莫斯科傳遞信號:不要以為我們什麼都不做。關上邊境、增派部隊,也是一種戰略姿態,提醒對手不要越界。”
作為回應,北約啟動了代號“東方哨兵”的行動,旨在加強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東翼防禦。喬萬西指出:這非常重要,首先看其名字,“哨兵”意味着警戒和隨時準備反應,這就是一個明確信號。雖然我們對行動細節了解不多,但從其體系看,可以想見會由北約作戰總指揮領導、可能設立一個專門的聯合指揮部,協調陸海空三軍的行動,整合已有的多國部隊和可能派遣的新部隊。範圍從波羅的海到黑海,這意味着在一條很長的防線上進入“積極戒備”狀態。
波蘭認為此次演習是未來進攻北約防守“軟肋” 蘇瓦烏基走廊的 “綵排”。對此,喬萬西分析認為:”這裡的確是歐洲的薄弱地區,任何軍事演習多少都有真實的軍事背景。蘇瓦烏基走廊對俄軍來說是潛在目標,這是早就討論過的,正因如此,北約也一直在重點防範。波蘭強調這一風險是合理的,但是否需要每次都進行放大?不一定。不過提醒公眾保持警惕也有其政治意義:讓民眾知道危險存在,並支持政府採取措施。”
演習前夕俄羅斯19架無人機進入波蘭領空,現在如何回頭看這一事件?喬萬西表示,“當時有幾種假設,比如航跡錯誤,但以19架無人機同時入侵,這種可能性很低。也有說製造缺陷的?也不太可信。最被普遍接受的說法,也是我認同的,就是俄羅斯在測試北約和波蘭的防禦:當有二十多架無人機同時來襲時,你們會怎麼反應?結果,北約確實作出了反應,俄羅斯也因此收集到寶貴情報,這些無人機可能也帶有偵察功能。但關鍵是,這是用低成本來挑戰高成本的防禦體系。迫使用昂貴的戰機來應對廉價的無人機,暴露出嚴重的不對稱。因而,在軍事上這要求我們必須要調整戰略和裝備:用低成本手段來對付低成本威脅,而這背後也包含有經濟戰的意味。”
美國意外派軍事觀察員出席在明斯克的軍演
如果說俄白演習已足以引發擔憂,那麼更讓歐洲感到意外的是,美國軍官觀察員在演習中的出現。在白俄羅斯國防部長赫列寧的邀請下,兩名美國空軍上校作為觀察員,出現明斯克的軍演場邊。白俄羅斯媒體高調發布視頻,顯示赫列寧與他們握手致謝,並向他們許諾“提供最佳觀察位置”。
美國與白俄羅斯的接觸並非孤立事件。此前一周,特朗普的總統特別代表約翰·科爾剛剛訪問明斯克,與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會面。盧卡申科之後宣布釋放52名政治犯,該國目前共關押有1200名相當大數量的政治犯。而作為交換,美國宣布解除對白俄羅斯航空公司(Belavia)的部分制裁,並討論可能重開美國駐明斯克大使館。特朗普甚至親筆致信盧卡申科。
法國電視France24援引專家的分析指,美國的這場魅力攻勢對於盧卡申科正逢其時,隨着朝鮮出兵、中國提供技術支持俄羅斯繼續對烏戰爭,使得自戰爭開始後就再無太多具體行動的白俄羅斯失去了作為莫斯科盟友的一些信譽,而現在華盛頓給予的禮遇有助於他在與克里姆林宮的關係中重新獲得一定籌碼。
埃塞克斯大學專家琳施塔特說,這是一場“交易外交”,這是特朗普喜歡與專制者談判的又一例子,因為沒有複雜的民主程序,他可以直接說:‘我給你這個,作為交換,你給我那個。’”
特朗普推動對俄談判的機會?
至於美國派軍事觀察員出席馬斯克軍演的目的,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學者皮爾森-雷吉娜表示,這或許是特朗普與普京就烏克蘭談判的一部分,是美國向俄羅斯釋放合作信號的方式。白俄羅斯可能被視為潛在的“中間人”,幫助特朗普與克里姆林宮溝通。
但問題在於:白俄羅斯幾乎在經濟與軍事上完全依賴俄羅斯。倫敦政經學院的傑夫·霍恩指出:“ “盧卡申科的權力高度依賴普京的支持,任何明斯克與美國的外交動作,包括邀請美國軍事觀察員,都須經過莫斯科的首肯。換言之,這意味美國的姿態不僅未必削弱俄羅斯,反而可能為普京提供外交和經濟上的迴旋餘地。解除對白俄羅斯的制裁,可能會意味着使明斯克有機會通過“轉口貿易”為俄羅斯繞過西方限制打開通道。
對歐洲釋出信號
而對於歐洲來說,這一幕釋放的信號複雜,法廣駐莫斯科記者報道說,在19架俄軍無人機入侵波蘭領空後,特朗普卻聲稱那“並非是蓄意行為”,與波蘭的判斷完全相反。報道說,在俄白“西方2025”軍演期間 白俄羅斯打出“這張‘華盛頓牌’,實際上是在向歐洲傳遞一個信息:如果真的爆發戰爭,歐洲或許要獨自面對”。
事實上,除了美國外,在此次西方2025軍演中,還有兩國歐盟國家作為觀察員出席: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兩國歷來立場親俄,反對歐盟制裁俄羅斯,這也進一步凸顯出歐洲內部的分歧。
俄羅斯米格-31戰機進入愛沙尼亞領空
就在本次節目播出之際,9月19日,又發生三架俄羅斯米格-31戰機進入愛沙尼亞領空事件。愛沙尼亞外交部稱這一長達12分鐘的入侵是“前所未有的大膽挑釁”。這是今年以來俄羅斯第五次侵犯該國領空,愛沙尼亞總理表示,將請求北約啟動《北約條約》第4條,即在成員國認為自身安全受到威脅時要求盟國進行磋商,該條款是可能導致第5條啟動的前奏。北約證實其戰機已立即攔截俄機,並批評俄方“危險行為”。愛沙尼亞外長和歐盟外交主管卡拉斯均譴責俄方挑釁行為,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則呼籲通過第19輪對俄制裁,強調要強化東翼安全。
西方官員和方向普遍認為,與此前無人機多次侵入波蘭和羅馬尼亞領空類似,俄羅斯此類行為都旨在測試北約的反應能力與決心。整體看,俄白“西方2025”聯合軍演及俄軍近期頻繁的挑釁,令波羅的海與東歐安全局勢進一步緊張,北約與歐盟正尋求更強有力的應對。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