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BRI),以鐵路、港口、能源管線、數位網路連結歐亞非,被中共塑造成中國走向世界、上兆美元級的的「世紀工程」,吸引不少基礎建設不足的國家。由中共主導的大外宣以及國際媒體更將之包裝成「中國崛起」的偉大象徵,連在台灣的馬英九政權也大表欽佩、亟欲參與。
對部分基礎建設不足、資金短缺的國家而言,一帶一路的「挹注」吸引力十足,甚至讓部分政權找到得以續命的「救命錢」,視習近平為大財主大恩人,卻沒料到眼前一本本合約是包著糖衣的毒藥、是巨額的債務陷阱。
如今回顧,在中共所極力推展的光鮮形象背後,一帶一路對中共也是快速累積的國際政經風險。許多專案缺乏商業可行性,融資黑箱作業,貪腐重重,導致債務危機如骨牌倒塌,較知名者例如:斯里蘭卡深海港漢班托塔港因無法償還債務,被迫在2017年以「99年租約」租給中國國企,為中共「債務外交」敲響全球警鐘;巴基斯坦中巴經濟走廊投資逾600億美元,因電費拖欠與治安惡化而停擺,巴基斯坦電力公司因此多次威脅切斷中國建設的電廠供應;贊比亞因為中國貸款導致國家債務飆升,2020年成為非洲首個因債務違約而被迫重組的國家,北京不得不協調延期還款。
近年隨著中國經濟下行、外匯承壓,北京難以「大撒幣」,一帶一路陷入更多爛尾工程與債務談判,許多國際政經觀察家早已認為它「已死」。但是它卻死不了。

巴基斯坦中巴經濟走廊投資逾600億美元,因電費拖欠與治安惡化而停擺。(資料照片/美聯社)中共的政治僵屍
若從經濟邏輯看,一帶一路不可行,早該被淘汰,但在中共統治邏輯下卻有幾項重要理由:首先,強化戰略縱深。北京透過國際港口與能源管線,在美國勢力以外建立準勢力範圍。例如中亞鐵路雖一再延宕,卻能掌控重要能源管道;吉布地港(Port de Djibouti)縱使虧損嚴重,卻可讓中共在紅海入口佔有軍事據點。
根據維基百科,吉布地港在吉布地首都吉布地市,位於世界上最繁忙航路之一的路口,連接歐洲、遠東、非洲和波斯灣,是重要的加油和轉運中心,戰略與商業之地理位置優越,使其成為大國的重要軍事據點,美國、法國均有駐軍,中共海軍於附近的多拉勒港設有解放軍駐吉布地基地。
其次,這代表習近平的面子工程。一帶一路是習近平甫上台即親手簽名的「政績」,幾乎跟習近平劃上等號。倘若習近平承認失敗已死,等於打臉自己,因此必須撐住。我們看到它偶而會換名成「全球發展倡議」或者「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概念或者故作高深的名詞,換湯不換藥,卻維持習近平的「印記」。
其三,轉型求生。中國經濟迅速下行自顧不暇,很難再大撒幣放高利貸,逐步轉向利基型放貸:以所謂綠能、數位絲路、智慧城市等名目,在非洲等地區積極推動中共式網路與監控系統等基礎建設,成本低廉卻影響深遠。
因此,一帶一路倡議雖非以往十年高調,招牌也已經蒙上厚厚的灰塵,卻仍然掙扎著往前爬,主因是中共對此「不能失敗」,而不是多麽成功,一帶一路早已非「經濟引擎」,而是中共的政治僵屍。
苟延殘喘的全球夢
國際社會早已察覺中共藉由一帶一路擴張勢力,為因應中共的一帶一路倡議,美、日、歐、印曾經提出替代方案,例如「全球基礎設施夥伴」,強調相對透明與永續,讓有需求的國家能夠有所選擇,而不是在困窘之際只能向中共低頭伸手,簽下不透明的高利貸賣國契約。
例如在東南亞,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迪就曾經直言中共的一帶一路合約近乎「新殖民主義」,喊停東岸鐵路基礎建設,逼北京降價;在東歐波蘭、捷克等國,因中共的一帶一路承諾落空,加上中共在台灣、烏克蘭議題上的立場引發不滿,退出「17+1」機制。
包括政權長期友中的南非等非洲部分國家,更是頻頻爆發反中抗議,質疑廉價粗糙工程與虐待勞工問題,前例等種種反彈令中共難以複製一帶一路初期的擴張模式與速度。
如今,一帶一路已從中共的國際進攻戰略退化到防守位置。北京要防止既有專案持續崩潰都已經手忙腳亂,遑論推動新藍圖。
對國際社會來說,中共一帶一路的侷限已經暴露,紅極一時「中國崛起不可逆」的敘事已經破產。然而即使如此,中國仍會加強利用政治統戰、基礎建設、數位滲透,持續影響力有未逮的脆弱國家。中共一帶一路殭屍化,仍然可能跳出來嚇人咬人、吸乾脆弱國家的血液。
一帶一路不再囂張,但尚未死亡,而是「死而不僵」,因中共的政治面子與戰略價值而被吊著輸血袋,從中共極力美化十多年的所謂「世紀工程」淪為「僵屍工程」,諷刺地成為當前中國國內外政經困境的具體象徵。
未來,一帶一路不至於翻轉全球秩序,只會持續退化為中共影響區域的工具。然而對國際社會而言,不能誤判它徹底死亡,而必須認清它仍苟延殘喘,仍會留下值得長期密切關注的隱患。
轉載自《上報》作者為鉅石智庫創辦人,曾任網路與投資高管,著有《破局:中共赤化與國際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