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府帶來的地緣政治動盪局勢下,美國總統川普一直施壓歐洲國家買美國軍武。然而,德國最新軍購計畫顯示,在未來一年推動近830億歐元的合約中,只有8%拿來買美國武器。葡萄牙、西班牙也相繼放棄購買美國F-35戰機;丹麥也不是買美國的愛國者防空飛彈系統,而是選歐洲企業研製的系統。
美國媒體「政客」23日報導,德國近年一直是華府最大的軍購國之一。根據華府數據,柏林在2020到2024年間,批准了超過170億美元的美國武器採購協議,其中2023年更創下139億美元的紀錄,顯示在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德國對軍備需求大幅增加。這波軍購狂潮一度讓德國,跟波蘭、日本並列成為美國軍火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資料,2020年到2024年間,歐洲北約成員國有64%的武器是跟美國買的。
美國總統川普也希望這個情況能繼續保持。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簡稱北約)在6月下旬舉辦北約峰會上,承諾會把國防支出提高到GDP的5%,以安撫川普先前的不滿與施壓。緊接著,川普在今年7月跟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敲定一項貿易協議後對外宣稱,歐盟將會「大規模」購買價值「數千億美元」的美國武器。
德國830億軍購僅8%給美國
但問題是,歐洲的國防支出並非由歐盟決定,而是由各國政府自行決定的。根據「政客」取得的德國軍購計畫,上面詳列了德國2025年9月到2026年12月間的154項重大國防採購案,當中唯一由美國承包商主導的大型項目,包括約1.5億歐元,用於搭載在波音海神式海上巡邏機上的魚雷,以及大約51億歐元的雷神公司(Raytheon)MIM-104「愛國者」防空飛彈與發射系統。
再把其他美國主導的採購項目算進去,像是「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AMRAAM)、「進化型海麻雀飛彈」(ESSM),以及無線電設備套件等,總額約68億歐元,佔柏林整體計畫830億歐元(約2.96兆元台幣)的8%左右,其餘的採購則壓倒性地流向歐洲產業。
德國260億歐元F-127防空艦領軍
在該計畫中,最昂貴的單一項目是F-127防空巡防艦計畫,預計由德國造船巨頭「蒂森克虜伯海洋系統」(ThyssenKrupp Marine Systems,TKMS)設計,將在2026年6月提交國會預算委員會審查,預估造價高達260億歐元。
另一個重點項目是「颱風」戰機第5批次(Eurofighter Tranche 5),由歐洲飛機製造商空中巴士(Airbus)、英國航太系統公司(BAE Systems)和義大利防衛及航太集團李奧納多(Leonardo)共同製造。德國預計在2025年10月批准撥款40億歐元用於採購新戰機,另有19億歐元用於雷達升級,再加上對電子作戰系統和航空電子套件的更多投資,這項計畫顯示柏林正加碼投資現有的歐洲戰機機隊,以彌補德法西三國合作開發卻面臨生產延宕的下一代戰機「未來空中作戰系統」(FCAS)。
名單中較具風險的專案之一是「歐洲無人機」(Eurodrone),德國已撥出1.96億歐元,用於開發其「偵測與避讓」(detect and avoid)系統,這是無人機在歐洲空域安全飛行的必要條件。這個由空中巴士(Airbus)、李奧納多、法國達梭飛機製造公司(Dassault Aviation)主導,長期受到延誤與成本上升困擾,但柏林仍在本輪預算中推動新一輪資金投入。
葡萄牙、西班牙、丹麥皆轉向歐廠
不只德國,整個歐洲的軍購方向都開始出現轉變。美國媒體「國家利益」22日報導,按照川普的意願,北約的歐洲成員國確實增加國防支出,但大部分都留給歐洲,而非美國。葡萄牙今年稍早決定不買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的F-35「閃電II」戰機;西班牙上個月也退出了類似的採購案。
丹麥於9月17日宣布將斥資約90億美元購買新型軍事系統,這是哥本哈根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武器採購案。但讓美國失望的是,美國「愛國者」飛彈系統落選,丹麥決定採購法國和義大利聯合研製的SAMP-T遠程防空系統,並向挪威、德國和法國採購中程防空系統。
報導指出,美國很可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國防出口國,但作為歐洲主要軍備供應商的時代,或許正走向尾聲。
轉載自《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