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是民主國家還是專制政權,政客們都善於用政治宣傳操縱公眾的思想和行動。想不被「洗腦」?學會這幾招,幫你識別國家操縱的宣傳手段!
2021年,菲律賓記者瑪麗亞‧雷薩(Maria Ressa)因致力於打擊該國政府散播的宣傳和謊言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菲律賓政府在2022年的一系列舉動清楚表明,國家操縱的宣傳依然是在當今世界仍是一個長期存在且難以根除的問題。例如,2003年美國政府就曾誤導公眾,歪曲其入侵伊拉克的理由。
國家操縱的宣傳並不是新鮮事,但其形式隨著時間不斷演變。在納粹德國時期,國家宣傳被用來向公眾灌輸特定的意識形態;而如今,這類宣傳往往更加隱蔽,並通過社群網站傳播。
舉個例子:前身為Facebook的Meta於2021年年底表示,他們瓦解了一個由尼加拉瓜當局操縱的精心策劃的虛假訊息網路。據稱,此前三年裡,這個網路通過多個網站和社群網站帳號,一方面歌頌尼加拉瓜總統丹尼爾‧奧爾特加(Daniel Ortega),另一方面抹黑該國的反對派。
再比如:2021年9月,YouTube封禁了俄羅斯官媒「今日俄羅斯(RT)」營運的兩個德語頻道,原因是它們散播了關於新冠疫情的虛假訊息。「今日俄羅斯」被普遍認為是俄羅斯政府的宣傳工具。牛津大學的兩位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也發現「今日俄羅斯」的核心議程是把西方媒體描繪成「假新聞的製造者」。
那麼,什麼才算政治宣傳?我們又該如何識別它?德國之聲(DW)採訪了四位專家,來解答這些問題。
政治宣傳的定義
政治人物利用政治宣傳來操縱公眾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宣傳研究組織(OPS)的政治學家皮爾斯‧羅賓遜(Piers Robinson)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宣傳的目的是說服人們採取某種行動或表現出某種行為。
羅賓遜以2003年伊拉克戰爭為例解釋美國政界人士如何動員公眾支持入侵伊拉克。他介紹:「當時,他們刻意誇大了有關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報,讓伊拉克看起來比實際情況危險得多,這一點是眾所周知的。」
事實上,在伊拉克從未發現過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CIA曾展示的所謂「證據圖片」,其實是故意製造的虛假訊息,目的是作為宣傳工具來誤導公眾。
紐卡斯爾大學藝術與文化學院新聞學高級講師弗洛裡安‧佐爾曼(Florian Zollmann)也以伊拉克戰爭為例,說明虛假訊息(disinformation)和假新聞(fake news)往往是宣傳的一部分。他指出,虛假宣傳和謊言並不容易識別。
事實上,歐洲議會的一項研究發現,政治宣傳可能對法治、民主以及公民權利構成嚴重威脅。羅賓遜和佐爾曼還強調,公關活動(PR campaigns)與宣傳十分相似。佐爾曼表示:「歸根結底,這些也是宣傳手段。」他補充道:「宣傳並不總是壞事,但我們必須意識到,公關活動也可能具有操縱性。」
政治宣傳的目的是什麼?
俄羅斯科學院美國與加拿大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帕維爾‧科什金(Pavel Koshkin)在2021年11月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政治宣傳的目的就是讓政客和政府形象更加正面。 而在俄羅斯,科什金指出,國家主導的宣傳致力於打造「俄羅斯是民主國家」的形象。
有時,政治宣傳的目標則是醜化其他國家、文化或價值觀。 例如,媒體發展基金會(Media Development Foundation)的一項研究就記錄了喬治亞媒體中傳播的反西方訊息。

政治宣傳並不僅僅存在於俄羅斯、中國或北韓等國家。宣傳專家羅賓遜指出: 「在民主國家,我們同樣面對大量宣傳,只是很多時候人們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
佐爾曼也認同這一觀點,他補充說: 「德國和美國同樣存在宣傳現象。」 他解釋稱,無論是威權國家還是民主國家都會使用宣傳手段,只不過在民主國家中,公眾獲取替代訊息來源或不同媒體聲音更加容易。
媒體在傳播政治宣傳中扮演什麼角色?
無國界記者組織(RSF)的克里斯蒂安‧米爾(Christian Mihr)對德國之聲表示,媒體機構可能傳播甚至放大宣傳訊息。 例如: 俄羅斯國家資助的電視台「今日俄羅斯」常被指責為克里姆林宮的「傳聲筒」,其報導內容基本上都反映俄羅斯政府的官方立場。 波蘭公共電視台(TVP)同樣被批評使用宣傳手段,美化由法律與公正黨(PiS)領導的政府。
媒體可能主動傳播政治宣傳,也可能在不知情或無意間充當擴音器。理想情況下,媒體應當扮演「監督者」的角色,識別並揭穿宣傳。事實上,媒體研究人員認為,這是記者應肩負的最重要使命之一。 米爾補充說,記者擁有獨特優勢: 他們可以通過向立法者提出尖銳問題、採訪獨立專家,提供背景訊息,從而幫助大眾理解和識別政治宣傳。

如何識別政治宣傳?
儘管政治宣傳往往非常隱蔽,但仍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你發現它。下面是一份識別政治宣傳的檢查清單:
- 判斷訊息是否存在偏見:是否提供了不止一個觀點?如果只有單一聲音,可能存在宣傳傾向;
- 查清訊息背後是誰:檢查網站/媒體的所有者與營運者,是否有政府或政治組織的參與;
- 多渠道瞭解相關話題:通過查閱更多資料,可以更好地判斷訊息源是否存在偏見或操縱意圖;
- 區分事實與觀點:仔細分辨哪些是可驗證的事實,哪些只是作者的個人觀點或解讀;
- 留意是否煽動情緒:如果一篇內容激起偏見、煽動仇恨或製造恐懼,這就是常見的宣傳手法。因此一定要仔細分析其用詞及其預期效果。
轉載自《德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