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勒尼(Brahma Chellaney),印度前國安會顧問,新德里「政策研究中」戰略研究教授, 柏林Robert Bosch學院研究員
過去20年來,沒有哪一種雙邊關係的深化與強化速度,比得美國和印度之間的關係,事實上,莫迪即將展開的訪美之行是他擔任印度總理之後的第八次出訪,也是美國總統拜登上任以來的第二次訪問。美國至少可以從日益密切的關係中,獲得與印度一樣多的好處。
印度的人口規模剛剛超過中國,儘管其經濟規模仍然較小,但成長速度更快。事實上,印度現在是全球成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GDP已超過英國,即將超車德國,因此,印度可以作為美國的主要出口市場,包括武器。
但商業機會只是開始,在地緣政治競爭加劇的時代,美國正在尋求合作夥伴幫助它對抗中國(及其日益親密的盟友俄羅斯)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和自信。印度是西方民主國家顯而易見的合作夥伴,儘管它真正代表的是影響未來印太地區乃至世界秩序鬥爭中的關鍵「搖擺國」,美國不能讓它轉向中俄聯盟。
例如,美國尋求透過所謂的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來加強供應鏈韌性,正如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解釋的,美國試圖使貿易多樣化,「遠離對其供應鏈構成地緣政治和安全風險的國家」,而印度是「值得信賴的交易夥伴」之一,美國正「積極深化經濟整合」。
印度也是維護印太地區和平穩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與中國的軍事對峙(現已進入第38個月)就是很好的例子,印度拒絕讓步,公開挑戰中國的擴張主義,同時使中國更難在台灣問題上採取行動。拜登沒有對中印對抗發表評論,但他肯定在關注,美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和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本月相繼訪問新德里就是明證。
印度與美國舉行的軍演次數已經比其他任何大國都多,2020年,它簽署了美國與所有盟國保有的四項「基礎」協議。這意味著兩國提供對彼此軍事設施的互訪,並分享機載和衛星感測器的地理資料。與此同時,印度加入四方會談(Quad),與美國、澳洲和日本一起為該集團提供急需的戰略影響力。
鞏固與印度的戰略關係是美國兩黨能有共識的極少數問題之一 。莫迪最近就是獲民主、共和兩黨領袖之邀,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他也是首位兩次獲邀的印度領導人。
儘管如此,西方許多懷疑論者認為,美國想要鞏固與印度的戰略關係會令人失望,例如,一名評論員最近宣稱,印度永遠不會成為美國的盟友;另一名評論員則認為,視印度為關鍵夥伴無助於美國與中國的地緣政治競爭。
一個關鍵問題是印度對保持戰略獨立性的承諾。自莫迪上台以來,印度很少提到不結盟,實際上反而是多方結盟。在加深與民主大國的夥伴關係時,它也維持與俄羅斯的傳統密切關係。
但印度與美、俄的關係似乎正朝著反方向發展,印度正在與美國建立廣泛而多方面的夥伴關係,從載人太空飛行合作到建立有彈性的半導體供應鏈等所有領域,而印度與俄羅斯的關係現在幾乎僅限於國防和能源。
儘管如此,印度並不準備迴避俄羅斯,就像烏克蘭戰爭爆發後西方所做的那樣,特別是因為印度仍然將俄羅斯視為抗衡中國的寶貴力量。在印度看來,中俄絕非天然盟友,而是被美國政策逼到一起的天然對手,中俄戰略軸心既不符合印度的利益,也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然而,令印度沮喪的是,美國似乎對重新考慮政策的興趣不大。
這不是印度認為美國政策損害印度安全利益的唯一領域,印度還對美國堅持嚴厲制裁緬甸和伊朗,卻放縱巴基斯坦表示異議,大規模的逮捕、失蹤和酷刑在巴基斯坦已成為常態。美國也揚言要對孟加拉政府官員祭出簽證制裁,如果華府認定達卡當局破壞明年初舉行的選舉。
美國不習慣被合作夥伴挑戰,其傳統的冷戰式聯盟將美國定位為「軸」,盟友定位為「輻」,但這對印度來說永遠行不通,正如白宮亞洲政策沙皇康貝爾(Kurt Campbell)所承認的,「印度具有獨特的戰略特徵」和「渴望成為一個獨立、強大的國家」,印度遠年非美國的被保護人,而「會成為另一個大國」。
康貝爾是對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懷疑論者也是對的。與印度建立傳統的基於條約的聯盟是行不通的,而美國正在追求的這種軟性聯盟可以使雙方受益,這種聯盟不需要任何協定,但確實包括康貝爾所強調的「民間關係」和「科技等方面」合作。
美國和印度因為共同戰略利益而團結,尤其是維持一個沒有脅迫、基於規則的印太地區。只要中國繼續現有路線,印美關係也會如此。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Project Syndicate
轉載自《上報》原標題為Modi in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