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流芳(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公民論壇)
在與西方之間的對抗不斷加劇的背景下,中國將目光瞄向歐洲。中國總理李強本月18日至23日先後到訪德國與法國。這是李強出任總理以來的首次出訪。德國是中國總理本次歐洲行的第一站。長期以來,中德兩國一直保持著友好的貿易夥伴關係。作為汽車行業的重要市場,中國始終受到德國的珍視。然而近來,德國對中國的立場有所轉變。6月14日柏林推出國家安全戰略,稱中國為「夥伴、競爭者和對手」,從而與法國之行相比,李強在德國的訪問似乎充滿更多挑戰。
隨著中國的迅猛崛起,西方打算在中國經濟中受益與外交和政治差異之間尋求平衡的努力愈加困難。如何在「夥伴、競爭者和對手」之間尋得一條中庸之道,應是擺在西方面前的一道難題。我們請「歐洲之聲」社長廖天琪女士就中國總理到訪歐洲的相關話題來闡述一下她的看法。
法廣:首先請談談,您認為中國總理李強為什麼將首次出訪的第一站選擇在德國?
廖天琪: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東盟,其次就是歐盟,而德國則是歐盟中重要的一員,在政、經、國防、氣候等問題上往往發揮主導的作用。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2022年中德雙邊貿易額達2980億歐元,跟以往相比,竟增長了21%。中國連續七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拿法國相比,同一年中法進出口商品總值為813.3 億美元,較前一年下降4.4%。
德法都是歐盟大國,兩國元首也都在這半年多來先後訪問了中國。今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龍率領龐大代表團到北京訪問,拿到許多大單,給法國萎靡的經濟注了一劑強心針。他極力推崇習近平,要「提升法中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並且主張歐洲戰略自主,法國不選邊站隊,意思是不跟美國走。
德國總理是去年11月旋風式訪華,只停留了11個小時。他對習近平的態度就有許多保留,他指出願意同中方就彼此立場不一致的問題交換意見。在俄烏危機上,習向他承諾:反對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
馬克龍前腳走,德國的外交部長、綠黨的貝爾博客也緊跟著訪華,她更是立場強硬,向東道主直言不諱地指出,台海局勢不容單方面以武力解決,雖然她並不主張在經濟上與中國脫鉤。她還要跟人權律師余文生夫婦見面,但受到阻攔,余氏夫婦因而被刑拘。
回到您的問題上來,跟中國交往,就得「讓實力說話」,德國經濟和政治上都比較強勢,對中國的態度雖然客氣,但是不巴結軟弱,而且帶批評性,但是卻得到中國更多的重視,李強訪歐就選德國為第一站。
要提一句,東道主德國對李強很客氣,磋商會議上,朔爾茲沒有提「對手」一詞,只稱中國是夥伴和競爭者。按照慣例,兩國元首會談之後,會舉行新聞發布會,接受記者提問。但是朔爾茲遷就李強的要求,兩人分別對媒體發表談話後,就離開現場,沒有給記者任何提問的機會。此一做法,受到各方嘲笑和批評。
法廣:近來,柏林對北京的立場有所變化。柏林日前推出國家安全戰略,稱中國為「夥伴、競爭者和對手」,您對此作何解讀?
廖天琪:其實這種說法早就有了,連前任總理默克爾夫人都承認,自己在任時,對中國有點「天真」(naive)。德國前任外長馬斯 Heiko Maas在2020年7月12日接受媒體採訪時,就香港被空降「國安法」之事,就提出了這樣的說法,德國外交部也以「中國是夥伴、競爭者和對手」為標題,放在官方網站上。
武漢爆發的新冠病毒席捲全球,據德國之聲引述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在2020、21 這兩年,有1480萬人死亡。中國用鐵腕封城死的人相對非常少。這個專制獨裁國家對人命都可以收控自如,還有什麼是它做不到的?
中共政權從鄧小平八十年代初的開放政策以來,利用人口紅利,利用人民對物質的饑渴慾望,利用犧牲環境、氣候和「底端人口」的性命為代價,向資本主義一路狂奔,確實也在數十年的功夫創造了經濟奇蹟,如今已經攀升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十年前推出「一帶一路」,如今也把亞非拉及歐洲全都納入勢力範圍,許多貧窮國家都為此負債累累。即便較為富裕的國家,甚至中東那些靠石油發家的伊斯蘭國度都要看中國臉色了。中國侵犯人權、破壞國際商貿規則、盜竊知識產權等等都是公開的事實,但是不論美國、歐盟或其他國家都絕不願意在貿易上跟中國「脫鉤」(decoupling),只是提出要「去風險」(derisking),所以找到這麼一個折衷的說法,雙方既是夥伴,也是競爭者,但是在價值觀和政體的差異上,則是「系統性對手」了。
法廣:實際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曾在兩年前就稱中國為「系統性對手」。怎樣理解歐盟的立場?未來數年,中歐關係將朝向怎樣的方向發展?
廖天琪:馮德萊恩4月初和法國總統馬克龍一同訪問中國,她在中國時十分低調,主要提出歐中貿易不對等,歐洲企業在中國市場准入方面受到諸多限制和歧視,歐中貿易逆差很大。她也提出對人權問題的關切。回到歐洲兩周後,她就在歐洲議會上提出了歐盟面對中國應有一致的戰略,要減少對華在某些重要物資和商品上的依賴,她還強調,台灣海峽絕對不可有單方面、使用武力的改變。我相信,她在中國訪問時,親身體驗到習近平的強勢和中國在國際政治上的侵略性。
馮德萊恩非常明晰地說:「中國已經翻過了改革開放的一頁,開始進入安全與控制的新時代」。而歐盟在面對此一情勢時,需要制定出「具有歐洲特色的方法和手段」。
她所謂的有歐洲特色的對華政策是什麼呢?那就不外乎上面已經提到的「不脫鉤」、「去風險」這個主軸,雙方即便立場和做法不同,也必須保持對話交流。這也是德國一貫所秉持的原則。
我們知道歐盟裡面有幾粒中國的「棋子」,匈牙利、希臘都讓北京牽著鼻子走,還有波蘭也是個小弟,他們在很大程度上,經濟都依賴中國,而中國最善於離間和分而治之,拉幾個小兄弟墊背,時不時在歐盟裡否定對中國不利的決議。當然這要看歐盟這27個國家內部的狀況,誰跟北京走得近,獲利多,而本身問題一大堆,要靠中國的支撐,誰就會吃裡扒外。
總的說來,「不脫鉤」、「去風險」會是歐盟對華政策的主旋律。
法廣:習近平掌權以來,大力宣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西方對抗。西方國家採取的應對手段能否抵禦中國在各個領域的崛起?
廖天琪:毛澤東1949年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緊接著的土改、三反五反、反右、三面紅旗就把中國人整得趴下去了。三年饑荒死了三、四千萬人。從這個角度來看,習近平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倒也沒錯。反正現在中國沒有人餓死,去年習近平宣布中國已經「脫貧」,進入小康社會了。一個國家的人民僅僅豐衣足食是不夠的,人非豬狗,只求餵飽肚子是最低標準,中華文化裡有「不食嗟來食」的傳統,它的意義就是說,人有尊嚴和權利。因此人民的其他權利,如人身自由、言論思想自由、集會結社、示威抗議的自由,都應當得到保障,這也都寫在中國憲法裡。社會的公平、正義必須由法律來保護。一黨專政之下,統治者總是驚弓之鳥,深怕人民有自己的意志和看法,不能容忍任何的批評。這跟現代文明的精神是背道而馳的。西方國家認識到習政權對內壓迫緊收,對外又極具侵略性。這樣的大國是令人擔憂警惕的。俄羅斯侵略蹂躪烏克蘭,自由世界不能坐視,同樣地,中國若武力犯台,他們也不會袖手旁觀。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容之一,必然是「祖國統一」,但是台灣根本不承認獨裁中國是自己的祖國。從西方眾志成城支持烏克蘭的態度來看,以及三番五次強調台海局勢不可單方面以武力解決,我認為這對中共政權有強烈的阻嚇作用。西方明確聲明,他們無意干預中國崛起,但是絕對不是讓「強大」的獨裁中國去並吞民主的台灣。
法廣:6月20日星期二,在十多個人權組織的號召下,來自各方的人權志士集聚在德國總理府前示威抗議。您也專程趕赴柏林參加了這次抗議示威。請簡單地介紹一下本次示威活動的訴求和目的。
廖天琪:這次620活動我們準備得很充分,除了示威抗議,我們還向媒體發表一個聲明,要求中國政府:第一,立即停止對西藏、維吾爾族、南蒙古族、香港的人權侵犯;第二,立即停止對台灣的軍事威嚇和騷擾;第三,釋放一切政治犯、宗教犯;第四,允許聯合國、國際媒體和非政府組織在中國自由出行,訪問藏、蒙、疆等地區,就如在德國的中國官員記者可以在此自由活動一樣;第五,禁止中國在德國進行官方的宣傳活動,以及派警力到德國對人權人士造成騷擾和危害。我們的聲明在南德意志報上獲得發表,造成一定的影響。
我們還給朔爾茲總理和外長貝爾博克寫信,提出類似的要求,督促政府不可為了經貿利益而犧牲人權,減少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
示威活動是由十來個不同的人權組織組成,包括香港人、藏人、維吾爾人、民運人士、台灣人的組織。有兩位聯邦議會的議員也前來助陣,並發表演說,他們都指責中共政權對各族裔的壓迫和對台灣的文攻武嚇。
跟我們唱對台戲的是大批的小粉紅,全是年輕的中國留學生,年紀都在30歲之下,他們身著中共大使館頒發的紅色T shirt(德國記者在現場看到裝衣服的紙箱上印著大使館的地址),高舉五星旗,撐著「熱烈歡迎李強總理」的橫幅,站在總理府前搖旗吶喊。我們的抗議隊伍卻被警察限制在離總理府較遠的偏旁,大約怕我們的抗議聲傳到李強的耳朵裡。
我們的團體會向柏林警局提出書面抗議,為何讓親共團體優先,而薄待抗議團體。顯然警方得到指示,不能讓訪客感到尷尬,直面對他謾罵叫囂的抗議群體。
※本文轉載自: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