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最古老,也是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的大英博物館近日傳出大批館藏文物不翼而飛的消息。相關消息不僅如博物館董事會主席喬治-奧斯本所言,有辱該機構兩百多年文物收藏歷史的聲譽,而且也再次令圍繞該機構文物收藏的歸屬權問題的爭議重新浮上水面。
了解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重要窗口
這座位於倫敦市中心的博物館建成於1759年。是世界上首座國家級公共博物館。建館倡議源於終生愛好文物收藏的英國醫生漢斯•斯隆爵士的遺願 。這位收藏家1753年去世前,將所收藏的71000多件物品全部捐獻給國家。同年6月,英國議會通過法案,決定以這些收藏為基礎,建立大英博物館。博物館於1759年1月正式對公眾開放。
此後的兩百多年間,博物館始終堅持了免費對公眾開放的原則,直到今天。所不同的是,其館藏已經從開館時的規模,擴增到如今超過800萬件來自世界各地的珍貴文物和藝術品。幫助人類成功破解古埃及文字的羅塞塔石碑就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寶物之一。這裡藏品種類繁多,涵蓋地域廣闊,更橫跨人類歷史兩百多萬年。這裡因此成為了解人類文明發展歷史的一個重要窗口。
監守自盜?兩千多件文物不翼而飛
也正因為如此,近日傳出的許多館藏失竊的消息令這座著名博物館延續至今的文化遺產保護者的聲譽引發質疑,不僅在英國文化界產生震動,也在英國之外推起漣漪。
世界各地博物館展品失竊其實時有發生,大英博物館也不例外。2002年,該館收藏的一尊有2500年歷史的希臘大理石頭像展品就被盜走。2004年,館藏的12世紀到14世紀的十幾件中國文物也在光天化日之下不知去向。但問題是這次失竊風波顯然並不是一次性的盜竊行為,而似乎是細水長流式、持續多年的藏品流失。博物館目前顯然尚沒有具體的失竊物品數據,但估計大約有兩千件之多!而且,失竊藏品並不在對公眾展示物品之列,而是藏於庫中,主要供學者研究所用。這無疑令人將懷疑的目光轉向內部人員。
8月中旬,博物館解僱了一名員工,警方也宣布傳訊一名男子,但並未透露更具體細節,因此目前尚難確定是否那名剛剛被解僱的員工。
根據法新社的報道,這些不翼而飛或受到損壞的藏品多為小物件,包括跨越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19世紀的一些黃金首飾、玻璃製品等等。
如此多的館藏文物以這樣不尋常的方式不翼而飛至少暴露出這座聞名世界的博物館的保管漏洞。8月中旬館藏失竊消息陸續被媒體曝光後,自2016起就擔任館長的德國藝術家哈特維希·菲舍爾宣布引咎辭職。
見縫插針的文物歸屬權爭議
文物失竊風波再次讓大英博物館置於輿論關注的焦點。博物館260多年的輝煌歷史中,也多次經歷危機,近年尤其因為館藏文物歸屬問題成為爭議的中心。歐洲國家希臘數十年來一直在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雅典衛城帕特農神廟的一段75米長的橫楣,以及帕特農神廟附近的伊瑞克提翁神廟著名的女像柱。這兩件文物都是大英博物館的珍品。博物館堅稱這兩件文物來自一名前英國外交官在1802年合法獲得的收藏,但希臘方面則堅稱這些物件是當時奧斯曼帝國佔領期間的掠奪偷盜所得。英國媒體注意到,一些希臘考古學者藉機評論說,這次失竊事件顯示,這些古希臘文物在大英博物館並不安全。
中國民族主義傾向的媒體«環球時報»8月27日也見縫插針,發表社評,直接了當地要求: “請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 ”。
大英博物館確實收藏着兩萬多件來自中國不同時代的文物珍品。有可能來自5-7世紀的早期絹本畫作《女史箴圖》,有代表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等。這篇«環時»社評指責大英博物館是“全球最大的‘贓物接收者’”,並駁斥“外國文物在大英博物館得到了更好的保護”的說法,認為這可能“是有人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文化殖民洗腦的產物。”
但是,這些文物如果留在中國是否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尤其是它們是否能從十年文革“砸爛舊世界”的瘋狂中倖存下來,實在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
大英博物館和許多其它歐洲著名博物館都以積年累月收集到的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文物精品而聞名。但獲得這些精品的手段與途徑與不同時期的世界政治版圖密切相關,其法律正當性和道義正當性近年來都引發爭議。是否應當物歸原主,維護其來源地人民保留其歷史記憶的權利,讓這些以收藏世界各地文明奇珍異寶聞名的博物館進退兩難。不少博物館因此更希望選擇以出借巡展的方式,共享文化遺產,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歸還。除非確實有證據顯示這些藏品來自搶劫或偷盜。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