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爾德(Carl Bildt)瑞典前總理,瑞典前外交部長
加薩現在面臨陷入新人間煉獄的風險。哈瑪斯沒有正當理由向以色列進行如此惡毒攻擊(包括造成約1600人死亡,其中許多是無辜平民),也沒有正當理由劫持人質。全球都公允地肯定,以色列有權自我防衛。
但我們也必須考慮事態如何發展至此,以及對於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而言,是否仍有其他途徑可以實現區域的和平與穩定。儘管這場最新戰爭仍處於萌芽階段,但我們有義務把各種情境納入考量。
近乎整整半個世紀之前,也就是1973年10月,以色列遭到敘利亞和埃及聯手突襲後,直面自己打敗仗的可能。但以色列最終逆轉勝,替該地區逐步結束敵對行動一事鋪路。
在以色列先後與埃及、約旦兩鄰國達成和平協議之後,外界將焦點轉向自1967年以來一直活在以色列佔領下的巴勒斯坦人問題。為此,1993-95年《奧斯陸協議》開創一個關乎未來的新可能——巴勒斯坦建國後,與以色列和平共處,甚至共同以耶路撒冷為首都。
贖罪日戰爭後開啟長達20年的外交進展,然而可悲的是,接下來30年卻大開倒車。無論是在以色列或巴勒斯坦,反對大和解、和平妥協的勢力都佔上風。哈瑪斯和相關組織中的巴勒斯坦基本教義派勢力日益壯大;以色列狂熱分子則在佔領區擴大非法屯墾,搶佔本應成為未來巴勒斯坦國領土之地。雙方的狂熱分子共同摧毀《奧斯陸協議》所搭起的橋樑。
但國際社會對這種失敗局面也得負責。歐盟和美國意見分歧、注意力分散,以至於無法認真地持續推進和平進程。巴勒斯坦問題被拋諸腦後,大家都輕鬆。即使在10月7日襲擊之前,《奧斯陸協議》所創造的一切幾乎已經蕩然無存。
眼下的情況是眾人將會持續互相指責。以色列非法屯墾區持續擴大,在約旦河西岸已建立起實質的種族隔離制度,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威信盡失。年輕的巴勒斯坦人對未來感到絕望,有些人認為訴諸暴力是唯一的出路。
最近的《亞伯拉罕協議》替以色列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巴林之間的外交關係正常化鋪路,無疑是一項積極進展。但若因此認定巴勒斯坦問題可被束之高閣,那就大錯特錯。這個問題再度浮上檯面只是遲早的問題,而隨著哈瑪斯令人震驚的恐怖襲擊,時刻顯然已經到來。
可以理解的是,全球把注意力放在以色列宣稱打算根除哈瑪斯。我們很快就會目睹以軍在人口稠密的加薩走廊發動大規模武裝行動,摧毀哈瑪斯的領導階層和基礎設施。但在實現這個目標之後呢?以色列會重新直接控制已被破壞殆盡的加薩嗎?他們會讓數十萬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返回家園嗎?或他們會直接撤軍,冒險任憑新的安全威脅在此紮根?沒有人知道,因為沒有真正的解決方案。在今日的中東,無論試圖掌控的是誰,孤立的加薩永遠是問題。在槍聲平息、清點死亡人數之後,政治領袖將有責任重新追求和平。顯然,各方情緒慷慨激昂。但我們必須捫心自問,是否有可能、以及需要怎麼做才能讓2023年(一如1993年開啟的《奧斯陸協議》)成為新和平進程的開端。
可以肯定的是,今日情況已大不相同,以巴雙方都已採取更強硬的立場,但不妨從回歸2002年「阿拉伯和平倡議」的基本原則著手。該項倡議由沙烏地阿拉伯率先提出,提供與以色列實現外交正常化,以換取以色列結束佔領,並給予巴人一個新的未來。在這一代人的失敗之後,也許雙方都會有新一代領袖出現,重返這個框架。
一如既往,細節決定成敗。但所有和平進程都必須從承認基本原則開始,並且仰賴國際社會的參與,包括美國、歐盟等大國,或許現在還要算上中國。目前,這只是一個夢想。但若缺乏這種願景,和平談判頂多只能替衝突按下暫停鍵,等待著下一次悲劇發生。
在接下來的幾天和幾周內,恐怖場景將出現在我們眼前。在坦克開始陸續駛入加薩時,我們只能希望這場戰爭以一種不至於破壞未來和平可能性的方式進行。尊重國際法,特別是國際人道法至關重要。這是建立未來和平的基石。
很久很久以前,這片土地帶給人們天堂的希望,我們不能讓它淪為煉獄。在這段黑暗的日子裡,讓希望之光永不熄滅,比以往任何時刻更加重要。
轉載自《上報》(翻譯:吳巧曦,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After Ga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