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日前發布一項報告顯示,過半美國和台灣專家認為,2024年可能爆發台海危機。儘管多數專家指出,中國缺乏對台發動有效兩棲入侵的能力,但有能力對台實施封鎖。
台灣作為一個海島國家,對於中國有可能在台灣海峽周邊進行封鎖,一直是沈重的陰影。在新舊政府交替之際,兩岸關係的微妙變化深受關切。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政策分析員詹祥威受訪指出,台海周邊是重要的繁忙水道,中國不論由解放軍或海警,對台海進行隔離、封鎖,有實質上的困難。儘管他們可藉由船舶自動識別系統,初步辨識船舶註冊國、營運單位、目的地、船隻類別,對台灣做能源運補的船隻進行封鎖。由於這些船旗國涉及第3國,因此封鎖行動勢必對第3國造成影響。況且這些船隻可能是行經台灣,繼續航行到他國。
詹祥威說,因此,中國勢必要和第3國進行談判,台灣也可透過外交管道斡旋談判;而美國、日本可采聯合巡航的方式,封鎖即可輕易突破。以中國目前軍力、技術成熟度,執行封鎖有很大問題。
他進一步分析指出,如果中國實施區域性隔離,這將直接影響船隻保險費。隔離屬於有限度的封鎖,針對的是商業活動。假設宣告隔離一個月,國際社會是否能夠忍受長達一個月的干擾和成本增加?至於封鎖,對所有船隻逐一攔查,一定會影響到第3國。而台灣會選擇在哪個時間點、以及如何反制,可能讓雙方發生摩擦,隨時可轉變為小型戰役,小戰役再轉變為戰爭。所以如果中國執行封鎖、隔離的前提是不輕易對台發動戰爭,但台灣為了突破封鎖,對中國船隻進行攻擊、反制,極有可能轉為戰爭,那麼封鎖顯然無法達成原本設定的目的。
另外,包括德國、英國、澳洲和美國、加拿大等越來越多國家明確表示,台海穩定是全球和平繁榮的重要基石,這有一層意義即是對封鎖形成嚇阻。台海周遭進行重大經濟活動的航道如果受到干擾,不論是封鎖、或軍事演習,勢必對這些國家的經濟造成重大影響。各國開始重視印太戰略,詹祥威表示,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台灣海峽,符合所有國家利益。各國以經濟利益為重,不定期在這個海域進行自由航行,反制中國把台灣海峽當成內水、內海。
然而台灣仍須嚴正看待中國操作灰色地帶手段,派軍機、軍艦頻繁擾台,侵蝕台灣軍力的平日訓練和資源耗損。中共並持續發動認知作戰,拉攏民眾對中國抱持正面的看法,甚至影響台灣人民對民主自由的信心。另外,詹祥威指出,類似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中共發動環台軍演的行動不會消失。中國在軟硬之間的操作,手法越來越細膩。
習近平2017年提出十年全面軍改,力圖加強提升解放軍整體作戰力。詹祥威說,習近平設定解放軍戰力可望在2027年超越美國,中國可透過加強對美國、日本的威脅,甚至威脅動用核武,使得美、日防衛台灣的態度鬆動,台灣被迫上談判桌,中國不必動一刀一槍,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然而台灣不容悲觀,2027國際情勢會是如何,屆時,台灣和其他民主國家的聯盟、和全球經濟態勢,以及美國、日本、中國內部政治等等各方現實,都會是習近平決定是否對台動武要綜合考量的因素。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