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12月10日發自北京的電稿稱,台北當天指責中國在台灣附近海域部署自1996年來最大規模的海軍艦隊,威脅台灣,此次對台灣構成的軍事威脅比以往的中國軍演更為明顯。然而,北京卻未對本次武力展示發表評論。
針對台海當前的緊繃局勢,法新社專稿表示,台灣海峽是一條戰略水道,也是軍事緊張的熱區之一。
法新社寫道,台灣海峽將中國東部沿海省份福建與台灣群島分隔開來,台澎金馬共有2300多萬人口。
台灣海峽最窄處約為130公里,世界上20%以上的海上交通都經過這裡。但台灣的一些小島,例如金門和馬祖,距離中國海岸只有很短的距離。
1949年毛澤東的共產黨奪取政權後,中國國民黨政府在這塊前日本殖民地上避難。從那時起,北京就宣稱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並且不排除使用武力統一的可能性。
為什麼台灣海峽很重要?
根據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數據,2022年通過台灣海峽的貨物價值約2.45萬億美元。佔全球海上貿易的五分之一以上。
更不用說,台灣在尖端半導體的生產中發揮着關鍵作用,而半導體對人工智能的發展至關重要。全球最先進芯片的供應量有90%來自台灣。
一旦封鎖,這兩個因素將給整個全球經濟帶來重大風險。華盛頓智庫史汀生中心的羅伯特•曼寧(Robert A. Manning)就此告訴法新社:“市場將崩潰,貿易將萎縮,供應鏈將停滯。”
依照銠集團(Rhodium Group)的一項研究,僅使用台灣製造的芯片的公司每年遭受的損失就可能高達 16000 億美元。
解放軍入侵還將危及台灣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自 20 世紀 90 年代獨裁統治結束後發展起來的民主制度。
最終,這可能導致地區甚至全球衝突:美國雖然在外交上不承認台灣,但卻是台灣的主要武器供應國。
日本和菲律賓(其中一些島嶼距離台灣僅幾十公里)也可能被捲入衝突當中。
與以往的軍事演習不同,中國政府對這些演習保持沉默。
但一位台灣高級安全官員告訴法新社,周二有 “近90艘”中國船隻部署在太平洋“第一島鏈”水域,其中包括沖繩(日本)、台灣和菲律賓。
另外,台灣國防部還在截至周二10日早上6:00前的24小時內在台灣附近探測到47架中國飛機,創下10月以來的記錄。
中國外交部在周二的記者招待會上拒絕回答媒體提出的相關問題。
法新社指出,這些事態發展是在台灣總統賴清德上周訪問美國太平洋部分領土之後發生的。
有哪些先例?
中國近年來加大了對台灣的壓力,自2022年以來已進行了四次大規模軍事演習。
北京已於5月在新總統賴清德就職後組織了“聯合利劍-2024A”演習,並於去年 4 月在蔡英文總統與美國眾議院前議長凱文-麥卡錫會面後包圍了台灣。
不過,台灣國防部發言人表示,參與本次行動的海上力量規模 “超過了2022年以來的四次演習”。
海峽兩岸已經發生過幾次重大危機。最近的一次可以追溯到1995-1996年,當時的台灣總統李登輝訪問美國後,中國在台灣周邊進行了導彈試驗。
美防長:中國的“脅迫行為”威脅亞太地區穩定
值得一提,法新社東京電稿稱,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周二表示,中國的“脅迫行為”威脅到了地區穩定,此前台灣稱中國解放軍正在其周圍進行多年來最大規模的海上動員。
在美國和日本準備迎接即將上任的總統特朗普的保護主義政策所塑造的新時代之際,這位五角大樓首腦正在東京進行可能是他最後一次正式的亞太之行。
奧斯汀在周二晚上會見日本外相中谷元時說:“現在,我們對本地區乃至全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所面臨的挑戰有了清醒的認識。這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東海和南海以及該地區其他地方的脅迫行為。”
作為國防部長第13次出訪亞洲的奧斯汀誓言“美國對日本和韓國的延伸威懾承諾堅如鋼鐵”,他並補充說 “美日同盟從未如此強大”。
周三,奧斯汀對台海問題回應媒體說,美國正密切關注局勢,以確保“沒有任何人試圖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台灣外交部則表示,這是破壞台海穩定和區域和平的“麻煩製造者”行為,要求北京立即停止此類非理性行為。
除此之外,預定於下周17日在台北登場的“雙城論壇”,基於中國近日大規模軍事活動進一步升高台海緊張,台灣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周三表示,暫且同意上海訪團來台參加“雙城論壇”,但前提是這段期間北京對台威脅不能再惡化。
轉載自《法廣》